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吹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会专门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深入阐释和回答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什么改、往哪里改、怎么改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了基本遵循。
九万里风鹏正举,回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历程,“改革”始终是一个关键词。《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两个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构筑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谋划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棋局,形成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赔偿、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框架逐渐形成。当前,我国耕地、水、能源和矿产等资源约束趋紧,存在的结构、区域、领域性生态环境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的顶层设计、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按照“三个更加注重”的改革要求,瞄准治理体系和发展机制等领域的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化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制度集成,以攻坚之举夯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根基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后,要坚决破除束缚改革创新的观念和障碍,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竞争优势,推动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向前。
一是要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防线。进一步完善以“保存量”为导向的生态保护制度,重点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以“促增量”为导向的生态系统修复制度体系,完善生态修复工程规划与监管制度。
二是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动形成统一、竞争、有序的自然资源产权市场。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为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提供法治保障。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强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控、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包括实行严格的自然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改革自然资源监督管理体制,完善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政策体系等,确保我国自然资源长期可持续发展利用。
治理护航,以健全体系强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执行力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的基础支撑,是凝聚生态环境保护合力的有效途径。
一是要以法治力量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接下来,需继续坚持依法治污的方针,协同推进立法、监管执法、督察、标准完善等工作,强化法治保障手段,补齐生态环境治理的法治化建设短板。
二是要促进科学思维和精细治理相结合。强化基础支撑,创新生态环境治理关键技术,推动新污染物防治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的创新发展。
三是要坚持系统观念,注重多目标协同增效和整体治理。重点推动工业领域、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领域、生态建设的降碳减污协同增效,深化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环境污染协同共治,以“一盘棋”思维带动治理成效。
低碳转型,以方式之变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深入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关键是聚焦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低碳转型的堵点短板,以绿色低碳体制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创新主体、社会公众绿色低碳转型的活力动力。
一是要强化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政策的协同支撑作用,推动市场主体和社会各方主动护绿、增绿、谋绿。实现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转移支付和政策采购等相关的绿色财政政策体系化、全面化;积极构建具有差异化特色的绿色经济税收引导机制;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形式。
二是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推行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从源头上和生产的全生命周期,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排放、有效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加快构建低碳新工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和优化。
三是要主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加强绿色发展核心技术研究,促进关键领域技术突破,着力加强绿色低碳应用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在绿色低碳领域实现更高水平的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启示着我们“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美丽中国建设的步伐越迈越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还将不断呈现新的精彩。
(作者简介:亢楠楠,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消费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调研项目等)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