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蒋星宇 易大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升到治国理政的全局性战略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报告、指示、批示,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引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1]作了进一步战略部署。因此,深入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其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对于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逻辑:灵活融通古今中外相关优秀思想文化资源 

  1.理论魂脉:马克思主义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城乡融合发展和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论证了劳动地域分工和城乡分离与对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指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城乡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之一。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要在承认这种不平衡性的基础上由国家有计划地合理布局生产力,消除旧式社会分工、消灭城乡对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 

  此外,以列斐伏尔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空间维度重新对现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状态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深入探讨了空间、城市、资本的相互关系,拓展和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理论,为人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城市扩张和空间生产提供了全新视角。 

  2.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协调发展理念与策略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大量关于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哲学思考。例如,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人类活动应当以自然规律为准绳;孟子提出“仁民而爱物”的思想,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人与自然关系层面。 

  另一方面,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弊病,特别是为了满足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大都制定实施了不同的区域发展策略。例如,通过实行多京制和建设新的区域中心城市促进区域发展,特别是由于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多京制的政治象征意义逐渐弱化,经济意义逐渐彰显;通过开凿大运河、修筑驰道和设置驿站,加强中央与地方以及各区域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开辟丝绸之路和开展海上贸易,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沟通与交流等。 

  3.相关借鉴:西方区域经济学的有益成分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 

  国外学者关于区域发展的研究起步早,形成了不少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论成果,包括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理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发展梯度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等。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世界各国在应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这一全球难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例如,作为世界上最早实施区域规划的国家,英国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设立专门机构、动员公众参与提升区域规划政策的综合性、专业性、灵活高效性;美国在“罗斯福新政”期间加强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干预,实施以开发落后地区为主导的区域经济政策,以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带动整个南方经济的发展;欧盟通过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高整体竞争力。 

  二、历史逻辑:深入汲取统筹区域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1.以内陆地区为重点、各地区均衡发展(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以巩固国防安全为出发点,以改善生产力布局为落脚点,提出了以内陆地区为重点、各地区均衡发展的思路,推进实施了以建设内地工业为中心的“一五计划”、旨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协作区”划分、以战备为着眼点的“三线建设”。这一系列战略举措总体上起到了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作用,但也存在着过分注重公平和均衡的发展目标、忽视客观规律和经济效率的问题,容易导致低水平的均衡发展。 

  2.以东部沿海为重点、鼓励优势地区率先发展(1978—1991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先富带后富”和“两个大局”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构想: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待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后再反哺内地,从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相继做出设置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等一系列战略决策,全新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从整体上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增长,但是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和贫富悬殊等问题也相继暴露出来,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3.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992—2012年) 

  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此时,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为解决内地与沿海的发展差距创造了必要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同时,东西部发展差距的逐渐扩大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公平正义问题的争论,因此,在继续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前提下,党中央适时地对区域发展战略作出重大调整: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部署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先后启动了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及主体功能区战略,我国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为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实践逻辑:精准回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 

  1.有效解决区域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实然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二是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三是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2]。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国家来说,必须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使各类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实现各区域的相对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区域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应然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是我们党的初心与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一以贯之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是要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4]协调、共享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国土空间布局和区域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是旨在实现各方面、各领域综合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见,实施新时代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增强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仅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党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2ZDB0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蒋星宇,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易大东,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1]《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21页。 

  [2]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求是》2019年第24期。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0页。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13页。 

    

  来源:中国理论网 

  网络编辑:慧慧 

    

发布时间:2024-12-17 1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