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期刊与年鉴>马克思主义研究>各期目录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7期(总第229期)目录

发布时间:2020-03-20
字体: 打印
分享:

 

本刊特稿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吴家庆  陈德祥(5

 

名家访谈

准确理解马克思的中国观

——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允熠                                      本刊记者(15)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笔谈

深刻把握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伟大意义                                  辛向阳(26

系统掌握新时代的科学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冯颜利(31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翟国强(3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当代价值                  周康林  郝立新(41

马克思反对个体主义

——以“Wirklichen Individuen”概念为核心的考察               袁富民(51

马克思恩格斯法制思想的三大发展阶段及现实启示                          钰(6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时代“四个伟大”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创新发展                      于春玲(70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                                        孙文营(78

大数据技术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陈明琨(89

当代中国以人民为主体的公平正义观                                      政(98

 

党的建设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西方政党制度的双重超越及其类型学意义              龚少情(106

论党的政治建设的生成逻辑、本质要义与战略意蕴                         洪光东(116

政治建设视阈下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战斗性的基本逻辑                      董学宾(124

 

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评析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能力建设

——以新疆高校为例                                              孙秀玲(134)

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中的“普世价值”思潮批判                      胡媛媛    (143)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发展走向探析                              (152)

 

动态与信息

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第十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综述                 伟(160

 

(网络编辑:静穆)

内容提要

本刊特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吴家庆 陈德祥

【内容提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凝聚着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和集体智慧,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学说、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学说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吴家庆(1962-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南宁  530004);陈德祥(1975-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湖南长沙 410081)。

 

名家访谈

准确理解马克思的中国观——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允熠

本刊记者

张允熠,男,1951年生,江苏沛县人,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常务执行院长,中国科技大学哲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哲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等职务;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负责人、马克思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朱子学会顾问、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务。出版专著《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1998年)、《历史的抉择——中国人为什么要接受马克思主义》(2016年)等;发表论文《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学脉渊承》(1998年)、《马克思主义形成背景中的欧洲文化传统》(2012年)、《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欧洲深层思想文化背景究探》(2013年)等100余篇。先后独立承担过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社会科学课题,正在承担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1项。曾获省、部级科研奖励4次,地、市级6次。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笔谈

〔编者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全面系统阐述,是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读物。为了更好地学懂《纲要》,理解把握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我们邀请部分专家撰写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当代价值

周康林    郝立新

【内容提要】“人民主体”是理解唯物史观的重要线索。“工人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集中表达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精髓。马克思在思想交锋和革命实践的双向互动中提出“真正的人民”创造历史的科学论断,奠定“人民主体”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从“历史事实”与“发展过程”相结合的视角深刻阐明历史的现实主体从“有教养的少数人”向“真正的人民”发展转变的基本条件,科学揭示“人民主体”实践生成的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持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    人民主体    真正的人民    自主活动    伟大社会革命

    作者简介:周康林(1988-),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郝立新(1960-),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马克思反对个体主义——以“WirklichenIndividuen”概念为核心的考察

袁富民

【内容提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WirklichenIndividuen”概念在学术界存在“现实的人”“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体”等多种翻译。不同翻译带来了理解与阐释的多元,乃至遮蔽与曲解了概念的本真意涵,尤其是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个体主义解读模式。然而,马克思的思想实质是在批判黑格尔超验理性人并超越费尔巴哈现实自然人逻辑之上所提出的生产劳动之社会人逻辑。诸个体的生产活动形塑与陶冶个体,从而使个体摆脱自然特殊性与社会偶然性,并实现对生产的总体性自觉,最终形成个体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并非个体而是诸个体构成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只有以从事物质生产生活的群体维度才能真正理解WirklichenIndividuen概念的实质内涵,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对个体主义、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批判逻辑。

    【关键词】现实的诸个体  劳动  自由  社会关系  虚无主义

    作者简介:袁富民(1984-),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北京  100029)。

 

马克思恩格斯法制思想的三大发展阶段及现实启示

   

【内容提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亟需从理论上予以回应。马克思恩格斯法制思想具有强大的理论伟力,应当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以推进法治建设。马克思恩格斯法制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是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飞跃的过程,是对资产阶级法制进行批判和对无产阶级法制进行建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阐明法制的本质、特征和职能,深刻揭示法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在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法制思想演进过程中深刻理解其精髓,进而从加强领导核心建设、坚守人民主体价值、把握公平正义生命线、夯实经济基础等方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既是实践提出的要求,也是理论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法制思想

    作者简介:龙钰(1981 ),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重庆    40006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时代“四个伟大”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创新发展

于春玲

【内容提要】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已经蕴含了“进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伟大斗争、建设新的现代性的伟大工程、推进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人类解放的伟大梦想”的“四个伟大”思想。这一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运用中得到贯彻与发展,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被进一步确证、升华和凝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将“四个伟大”从指向人类解放的无产阶级革命总纲领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治国理政新方略。

    【关键词】马克思和恩格斯  “四个伟大”  新时代  社会革命  治国理政

    作者简介:于春玲(1976-),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沈阳    110169)。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

孙文营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有力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表现为七个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最大优势,是决定其他方面优势的基础和前提;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科学民主决策是政治优势;实现公有制主体基础上的又好又快发展和兼顾效率与公平是经济优势;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使中华文化获得新时代的生命力是文化优势;以人民为主体贯彻群众路线,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是社会力量优势;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发挥其现实力量是理论优势;强化执政党使命和责任担当,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优势。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简介:孙文营(1973-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政府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北京    100089)。

 

大数据技术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 奇    陈明琨

【内容提要】大数据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环境,大数据环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数据挤压、数据干扰、数据渗透等新挑战;在应对挑战的同时要抓住新机遇,让大数据技术成为驱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引擎,使其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方面和各环节获得广泛应用,从而使受众划分、内容组织、传播者选择、方式方法运用、过程运作、效果测评、管理工作实现从“粗放型”到“精细型”的转变。面对这些新挑战、新变化,需要采取加快大数据技术运用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有效措施予以积极应对,以使“互联网+大数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释放出巨大动能。

    【关键词】大数据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高奇(1964-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济南    250100);陈明琨(1992-),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当代中国以人民为主体的公平正义观

   

【内容提要】公平正义观是否合理、有效,需要追问其背后的主体身份与利益。当代中国公平正义观内在蕴含着人民群众的价值共识、规范与评判标准,是一种以人民为主体的公平正义观。以人民为主体既规定了公平正义观的内涵、意义与限度,同时也奠定了正当性、合法性与优先性的内在根据,确保形成普遍有效的公平正义规范与原则。以人民为主体的公平正义观充分展现出公平正义观的主体变革,构成了当代中国公平正义观的本质特征,也超越了西方所谓公平正义理论。进入新时代,我们既要根据人民群众利益关系与结构变化的特点与规律,探索和建构切合当代中国现实的公平正义观,同时也要将以人民为主体的公平正义观拓展到更为宽广的国际视野之中,走向对国际公平正义观的重构。

    【关键词】公平正义观  人民主体  新时代  主体自觉

    作者简介:任政(1982-),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上海  200235)。

 

党的建设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西方政党制度的双重超越及其类型学意义

龚少情

【内容提要】西方国家往往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归入“一党制”“党国体制”“威权体制”等范畴,这是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一种误解。这种误解与西方学者关于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直接相关,也与西方国家罔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效能紧密相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体现了理论科学性与实践有效性的统一,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制度优势,突破了西方政党制度仅仅基于结构关系上的分类框架,突破了西方国家基于“竞选—民主”原则上的政党制度评判标准,也突破了西方政党制度所主张的异体监督原则,实现了对西方政党制度的理论超越和实践超越,具有世界政党发展史上的类型学意义。

    【关键词】政党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西方政党制度

    作者简介:龚少情(1968- ),上海社会主义学院新型政党制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上海    200042)。

 

论党的政治建设的生成逻辑、本质要义与战略意蕴

洪光东

【内容提要】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党成立以来的建设实践、新时代面临的风险挑战以及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分别构成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与实践逻辑。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要义是保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其本质要义表现在政治思想与观念上要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在政治道路与方向上要主动向党中央看齐靠拢,在政治生活与制度上要切实维护党的肌体健康,在政治立场与担当上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政治责任与能力上要牢记使命并勇于担当。党的政治建设对于推进“四个伟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提升了党的理想信念、精神气质与政治风貌,明确了党的历史使命和价值追求,解决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阐释了建设什么样的主心骨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党的政治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  集中统一领导  党中央权威

    作者简介:洪光东(1975-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南京  210023)。

 

政治建设视阈下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战斗性的基本逻辑

董学宾

【内容提要】党内政治生活战斗性是党全部战斗力的基础。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战斗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代对党长期执政提出的迫切要求。党内政治生活战斗性的基本内涵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党内问题和矛盾敢于旗帜鲜明地亮剑和担责,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战斗武器。在路径选择上,坚定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保障内在原动力,坚持民主集中制提升组织保障力,严明党规党纪和加强监督问责构建外在驱动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厚植党内政治文化,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关键词】党内政治生活  政治生活  战斗性  中国共产党  批评与自我批评

    作者简介:董学宾(1981-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讲师(河南郑州  451000)。

 

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评析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能力建设

孙秀玲

【内容提要】意识形态工作维护着政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效能,是政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载体,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步向前,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构建与其制度相适应的主流意识形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处在意识形态的前沿,加强高校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责任,是应对意识形态严峻复杂的斗争形势,抵御和防范“三股势力”向校园渗透,履行立德树人职责,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办学阵地使命使然。高校党委要在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作用,提升教师师德师风水平,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等方面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能力,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强阵地,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  新疆高校  党的领导

    作者简介:孙秀玲(1964-),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中的“普世价值”思潮批判

胡媛媛    王 岩

【内容提要】“普世价值”肇始于对价值共识和价值理想的追问,凭借西方大国的话语垄断,逐渐演变为一种极具虚伪性、迷惑性和反科学性的错误思潮。在深陷价值多元化困境的时代,“普世价值”以“全人类共同价值”自居,将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包装成超越物质基础和社会历史的永恒价值,其本质是充当西方发达国家强制推行资本主义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的意识形态工具,企图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认同、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因此,在厘清“普世价值”思潮的兴起背景、理论特质、政治实质、真实意图的基础上,认清“普世价值”的理论谬误和话语陷阱,找到应对“普世价值”思潮的现实途径,仍然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  普世价值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胡媛媛(199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  211106);王岩(1964-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江苏南京  211106)。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发展走向探析

   

【内容提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心理疏导相应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心理育人已经成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疏导应该跳出个案心理咨询和治病救人的微观视角,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的基本要求,树立大健康观和三全育人理念,从外引式的咨询走向本土化的疏导,从问题干预取向的治疗走向心理育人取向的疏导,从面对面交流走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疏导,从班级心理辅导走向寝室心理场支持性疏导,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单兵作战走向全员共同参与疏导,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心理疏导模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疏导  心理育人

作者简介:梅萍(1969-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  430079)。

(网络编辑:静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