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期刊与年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年鉴>学科建设

科学无神论

发布时间:2023-12-19
字体: 打印
分享:
  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大原则”,“要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人民群众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科学无神论的学科建设指引了前进方向。202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支持下,该学科全国唯一的实体研究机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室和全国唯一的学术期刊《科学与无神论》都得到了稳步发展。在捍卫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方面,科学无神论学科继续在宗教研究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学科概况
  (一)重要学术活动
  1.科学无神论论坛
  2020年8月24日,第八届科学无神论论坛举行了线上会议,主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动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领导小组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中国无神论学会共同承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社协办。来自全国各高校以及科研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樊建新研究员出席开幕会并致辞。中国无神论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朱晓明研究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中心田心铭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以《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概论》编写为抓手,推动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和“推进当代中国无神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主旨报告。
  朱晓明指出,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进程中,论坛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动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为主题,体现了学会作为学术团体的特点。学会、论坛既要有具体的对策性研究成果,也要有一些管根本、管长远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基础性研究成果。编写一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概论》,就是加强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和切入点。
  田心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无神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为根本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之一部分、区别于其他时代、其他国家的当代中国无神论。具体来说,当代中国无神论学科建设包括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三者的统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主任习五一研究员强调,新时代的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应开拓网络新平台。互联网的分众格局为科学无神论这个濒危学科提供了新兴的话语平台。作为社会公共领域,新媒体跨界融合,与社会脉搏密切互动,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在发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央统战部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加润国研究员指出,宗教风险论是对过去长期形成和流行的宗教迷信论和宗教文化论的辩证否定,是在宗教五性论的基础上对相关理论观点的综合创新和积淀深化,是新时代宗教治理观的理论基础。宗教风险论承认宗教是文化,所以要积极引导它,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承认宗教是迷信,所以要积极防范它,坚持不懈地推动无神论宣传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李申教授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神祇起源的论述,解答了“什么是神”这一引起广泛讨论的无神论基础理论问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列部副主任左鹏教授通过比较和分析中国与西方对疫情的不同应对策略,从科学精神与反智主义的视角强调了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曾传辉就如何理解恩格斯关于宗教不再作为先进阶级意识形态意向外衣的论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王珍教授通过对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研究,阐述了宗教与人的解放问题。
  与会学者围绕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马克思主义宗教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遏制宗教极端主义、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民间宗教研究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其他学术活动
  10月24—25日,第二届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讨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中国无神论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的主要成员出席了研讨会。会议主题是“宗教中国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联合主办。中国无神论学会荣誉理事长朱晓明研究员在开幕式致辞,题为“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主流主导地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张新鹰研究员、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主任习五一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当前局势下宗教渗透的若干可能趋向”和“打破‘教族一体’束缚,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旨发言。
  11月24日,全国政协民宗委驻会副主任、分党组副书记杨小波、民族处副处长孙冬冬等一行5人,赴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进行课题调研。马研院党委书记辛向阳同志、副院长龚云同志热情接待,中国无神论学会荣誉理事长朱晓明研究员和马研院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室全体研究人员参加了座谈会。全国政协启动了“防范和化解宗教领域的重大风险”的专题研究项目,下设10个分专题,朱晓明研究员带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室的同志承担了其中的“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无神论教育问题”分专题。座谈会就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案和分工等进行了详细讨论。
  12月20日,中国无神论学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不仅对学会2021年工作计划和《科学与无神论》2021年选题和栏目设置进行了商讨,还对马工程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基础理论和教育问题研究”的结项情况以及“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无神论教育问题”专题研究方案进一步展开研讨。会议由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樊建新主持,荣誉理事长朱晓明,秘书长习五一,副理事长龚云、左鹏,副秘书长戴继诚,全国政协民宗委孙冬冬以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室暨《科学与无神论》编辑部全体成员参加了研讨会。
  (二)主要科研项目
  由中国无神论学会荣誉理事长朱晓明主持、中国无神论学会的骨干成员参加的2016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基础理论和教育问题研究”进入结项程序。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室承担的其中一个子课题“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历史经验”提交了结项报告。
  由中国无神论学会组织专家承担的《中华宗教思想通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卷)的编撰工作进展顺利,已按要求于10月30日提交全部资料长编;计划将于2021年8月31日提交全部书稿。
  2020年,朱晓明研究员带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室的同志承担了全国政协“防范和化解宗教领域的重大风险”专题研究项目的一个分专题,即“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无神论教育问题”。2020年,通过全国政协的平台,中国无神论学会4名学者提交的内部研究报告中有9份获得全国政协主要领导同志的批示或批阅。
  (三)新媒体成为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继续成为2020年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主要方向。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者成为微博校园领域的领军人物,新媒体微博成为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
  1.习五一的微博成为微博校园领域榜首
  2016年初,为了呼吁民众遏制宗教极端主义思潮、关注国务院立法管理清真食品的重要议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五一研究员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研究系教授”的名义,实名制认证微博。初创期间,其微博的宗旨是“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政教分离原则,尊重宗教信仰自由,遏制极端抵御渗透”。
  习五一的微博是科学无神论学者创建的唯一新媒体平台。她的微博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她不断学习新技术,创新传播方式,在传统的图文基础上,增加短视频,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从2016年至2020年,习五一的微博连续发布图文、头条文章、视频等共计35500条。五年来,其微博的发博数量逐年递增,2019年至2020年出现高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不断扩大,获得爆发性增长。2019年,她发表微博8200条,全年阅读量超过15亿次,与粉丝互动372万次。2020年,她发微博1.6万条,全年阅读量近18亿次,与粉丝互动500万次。在习五一微博主页上的阅读量中,微博占83%,视频占10%,文章占7%。由此可见,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以短文章和视频为主,论文所占比重较小。
  从2019年至2020年,在习五一微博上与科学无神论学科相关的三个话题,即“科学无神论论坛”“遏制宗教极端,抵御宗教渗透”“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内容丰富,传播力、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特色品牌。
  2.科学无神论论坛
  2019年2月25日,习五一的微博创建并主持新话题“科学无神论论坛”,成为习五一微博上最具学术性的话题。
  2020年这个话题开设的“阳光书系”栏目,继续介绍中外科学无神论的著作。中国学者的著作有:任继愈著,李申、周赟编《中国传统文化的光明前景》,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田心铭《马克思主义与无神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李申《中国科学史》(全二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林贤明《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等等。外国学者的著作有:艾萨克·克拉姆尼克、R·劳伦斯·摩尔《信神共和国里的不信神者——美国公共生活中的无神论者》;Karen L.Garst《超越信仰的女性:发现没有宗教的生活》;丹·巴克《上帝:所有小说中最令人讨厌的角色》;阿里·A.里兹维《无神论穆斯林:从宗教到理性的旅程》;Armin Navahi《为什么没有上帝:对上帝存在的20种一般论证的简答》等。
  习五一微博在科学无神论话题里开设科普纪录片栏目,选登豆瓣探索频道的科普视频,获得大批青年朋友的关注。其中,1959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访谈完整版,富有哲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科普动漫片、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天问一号”升空成功,开启火星探测之旅的科普动漫片等,成为从“70后”到“00后”中青年网友广泛关注的热点视频。
  在科学无神论话题里,习五一发布头条文章,向大众宣传科学无神论的理念。
  3.遏制宗教极端,抵御宗教渗透
  2019年10月,新疆网信办举办大型网络公益活动“我为新疆代言”。作为新疆网信办智库专家,习五一应邀参加“我为新疆代言”的活动。2020年1月,她成为“我为新疆代言”超话主持人。
  2020年,“沙化、阿化、清真”概念泛化治理工作,从西北地区向全国各地逐步推进。习五一的微博持续刊登各地治理的动态,有力地推动了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的工作。
  2020年4月,习五一的微博刊登署名文轩的头条文章《清代咸同回变性质之辨》。文章指出,仅对咸同回变作“回民起义”的定性,本质上是错误的。咸同回变的性质是多重的。首先,它是一场伊斯兰宗教性质的运动。其次,它是一次种族屠杀的悲剧。尤其是陕甘回变,是回民穆斯林武装集团对汉族民众有计划的屠杀。再次,咸同回变是一次反对清政府的运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才具有“回民起义”的性质。最后,咸同回变是一次政治运动,权力与利益是咸同回变中回民穆斯林的基本诉求。
  4.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习五一的微博于2018年7月创建并主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题。两年多来,参与话题讨论的网友超过23.8万,发博26.4万条,阅读量超过3.1亿次。
  2020年该话题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10月26日发表习五一撰写的头条文章《打破“教族一体”束缚,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者认为,近现代国家确立政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除了少数政教合一的国家外,将某种宗教与特定民族捆绑的现象逐步被历史发展的洪流淘汰。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经历了1958年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使“回族人民逐步从宗教的压迫和束缚下解放出来”,“真正实现宗教信仰自由,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外宗教保守主义的复兴,“教族捆绑”再次成为某种宗教传播的重要理念,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出现“逆世俗化”倾向。作者认为,解析“教族捆绑”在理论上的谬误和社会实践上的危害,打破“教族一体”束缚,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做大做强网络平台,占领新兴传播阵地”。[※注]目前微博用户规模超过5.11亿,用户加速年轻化,“90后”、“00后”占比近80%,“80后”则保持最旺盛的求知欲,平均每人关注140多个大V。
  2021年习五一的微博将继续肩负科学无神论者的社会责任。如何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人民群众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减低宗教信众增加速度,如何抵御宗教对群众的精神诱惑和思想渗透,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创新科学无神论研究宣传教育工作,要坚持发布优质资源,尤其是在真相调查、深度写作等方面发力,在快速资讯时代保持深耕、理性和专业,在新媒体上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话语权。
  二 重大问题研究进展
  2020年,科学无神论学科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无神论宣传教育与抗击疫情、中外无神论思想研究、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研究、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遏制宗教极端思想、邪教与破坏性膜拜团体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应在人民群众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十分激烈。
  中央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十二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朱维群指出,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有神论同无神论的斗争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是有神论还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能给中国人民带来幸福、党员能不能信教、是有神论还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能够真正实现宗教信仰自由、要不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以及公民有没有“不信仰宗教和宣传无神论的自由”。要对这些问题做出明确回答,就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斗争锋芒,在与形形色色的有神论思想交锋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注]
  朱晓明强调,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无神论的重要论述,着力推出更多有说服力、有穿透力的研究成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两个醒目的创新亮点,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及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联系到宗教和无神论领域,这一规定也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我们应巩固和发展“政教分离”“教育和宗教相分离”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制度性基础,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大原则贯彻到立法、行政、司法乃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注]
  田心铭教授的专题论文集《马克思主义与无神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该书围绕“马克思主义与无神论研究”这一主题,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来发表的27篇文章,涉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历史发展和基本原理,澄清了围绕无神论的种种错误或模糊观点,提出了共产党员要坚持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朱晓明认为,该书的鲜明特点是直面问题、解疑释惑,体现了作者提倡的坚持问题导向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反映了作者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养。[※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主任习五一研究员指出,中华民族的特征是“多元一体”,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是我们“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智慧源泉。而科学无神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无神论的唯物世界观和积极人生观占有重要地位。以鬼神存在为基础的世界观不符合客观事实,依据有神论确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损害人的尊严,贬低人的价值,压制人的创造,使信仰者容易受到自命神灵代表者的控制。科学无神论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注]
  关于如何进一步开展学科建设,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田心铭研究员指出,构建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本学科“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是无神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需要。编写《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概论》可以作为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抓手。这是一项“集成”和“总装”的工作,是一种“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无神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无神的物质世界产生了有神观念以及与之相对立的无神思想这一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无神论学科的基本原则。构建中国特色无神论学科要坚持矛盾分析方法,以问题为导向。[※注]
  田心铭进一步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无神论学科的根本标志。无神论学科建设包括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三者的统一。学科体系的基本轮廓,主要包括历史研究、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研究三方面。以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为对象的研究是学科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学术理论体系可以从无神论和有神论的真理性问题、社会作用问题以及现实实践问题三方面展开。对各种术语要加以选择、提炼、厘清、界定,构成本学科的话语体系,表达本学科的学术体系。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要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坚持问题导向,实现理论创新。[※注]
  从理论上和历史上对无神论思想进行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东北师范大学庞立生教授认为,无神论时代的信仰何以可能,是极具挑战的现代精神难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必须给予回答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方面实现了对传统有神论的批判,从而宣告无神论时代的来临;另一方面实现了对现代虚无主义的批判和克服,拯救了人类的信仰精神。旧唯物主义因缺乏主体意识和内在的超越性,无法承担起守护和捍卫人的崇高的信仰世界的职责和使命。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具有崇高的精神旨趣和信仰追求,它为信仰精神的建构奠定了真实的根基,敞开了信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精神有机统一的共产主义理想,科学地回答了“无神论时代的信仰何以可能”这一精神难题,实现了对传统信仰精神的革命性变革。[※注]
  辽宁大学叔贵峰教授等强调,无神论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理论研究上可以将马克思对宗教的理论态度定位为科学的无神论。在马克思的无神论思想中蕴含了理性对于知性、辩证法对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上的超越与变革,这就决定了它的内涵已超出了“科学”而达到了“真理”无神论的理论层次。自西方近代以来,18世纪的法国无神论是仅就宗教表象进行批判的,应隶属于知性的科学无神论;马克思的无神论立足于宗教的实践“内容”,是辩证思维层次上的真理无神论。要恢复马克思无神论思想之中的真理之维,先要将“科学”与“真理”的内涵放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语境中来考察,然后再从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扬弃”关系中重新审视马克思“科学无神论”中蕴含的超越科学的真理本性。[※注]
  中国人民大学张文喜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当重视《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在这里的神学批判不是神学内部的自我批判,而是神学外部批判、尘世的批判,其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一块无神论的试金石。它说明迄今为止犹太人解放仍然被局限在神学问题与世俗问题相错、观念与现实互通之间。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与看待“神圣事物”的方法是要隔绝却隔绝不了的。要谈论宗教信念所理解的“犹太人问题”而同时不谈论现实的人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要合乎实情地谈论现实的人而同时不谈论人的希望亦是不可能的。因此,马克思通过对犹太人的实践活动即经商谋利及其前提的批判,突破了关于神学问题的提法。[※注]
  有学者认为,实现无神论与辩证法的内在贯通是马克思的一大理论贡献。马克思之前的学者在无神论与辩证法之间各执一端,导致无神论本身变成信仰的对象,辩证法沦为僵死的教条,走向各自的对立面。马克思从人的存在方式出发,将实践作为协调无神论与辩证法的中介,为二者彻底贯通找到了现实基础。无神论的批判本性与辩证法的扬弃原则是相互促进的,前者依赖后者获得批判有神论的运思方式,后者需要前者为其寻得思维的主体,二者相互协调达成各自理论的彻底性。共产主义作为无神论与辩证法的共同归宿,实现了二者的完全贯通。它表现为人自身主体地位的确立和自我解放的实现,无神论和辩证法成为彻底改变世界的力量,人类社会完全向未来敞开。[※注]
  研究经典作家的成长历程来探索其无神论思想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经典作家的无神论思想的精髓。有学者认为,中学时代的马克思具有浓厚的基督教情怀,然而,从博士学位论文阶段明显的无神论倾向,经过《莱茵报》时期、《德法年鉴》时期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直至毕生,马克思不断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坚持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相结合,勇于同错误的思想决裂。马克思从对自己的基督教情怀进行否定,到对宗教进行强烈批判,并在批判中不断超越宗教信仰,进而最终确立了科学无神论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注]
  2020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对恩格斯无神论思想的研究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容。有学者认为,青年恩格斯是在新思想的启迪下逐渐走向科学无神论的。在此过程中,有一个概念值得重视,即“无限”,它与青年恩格斯宗教信仰的摒除及科学世界观的建立有内在联系。乌培河谷和不来梅经商时期,在现实生活触动和新思潮的引领下,原本虔诚的恩格斯开始怀疑作为无限者的上帝并质疑基督教教义。随后,通过青年黑格尔派这一中介,恩格斯依据黑格尔的启迪获得历史无限性思想,并通过对卡莱尔等的研究,提出人的无限性观点,由此导出哲学共产主义思想。最后,经过费尔巴哈思想的洗礼及与青年马克思的伟大合作,恩格斯彻底完成宗教批判,建立了科学世界观。由此,围绕“无限”问题的考察,恩格斯思想所经历的神学、哲学和科学的变化也清晰可见。[※注]有学者专门考察了青年恩格斯告别“乌培河谷时期信仰”的历程。1838年9月至1842年10月,恩格斯在不来梅经商和柏林服兵役期间,思想信仰上经历了重大转变。他果断告别乌培河谷时期的宗教信仰和保守教育,坚定地站到人民立场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汲取青年德意志派、青年黑格尔派、黑格尔哲学的思想滋养,以战斗无神论精神批判宗教蒙昧主义、封建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压迫,转变成为一个坚定人民立场、立足社会实践、追踪时代步伐、崇尚自由民主和科学真理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并为进一步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打下思想基础。[※注]
  有学者论述,列宁的科学无神论思想大致经历了从有神论到无神论、从无神论到科学无神论、从科学无神论走向时代巅峰三个发展时期。在第三个时期,列宁立足于时代条件,紧密结合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既深化和发展了对宗教与宗教问题的规律性认识,又制定和实施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宗教政策,开创性地回答了宗教问题上“社会主义与宗教”的时代课题,从而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推向新的阶段和新的高峰。[※注]
  为纪念全国唯一专门刊载科学无神论学科研究成果的期刊《科学与无神论》创刊20周年,《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社原常务副主编申振钰研究员回溯了该刊创立20年来的历史成绩。前10年该刊的宗旨和任务是,研究新有神论思想和伪科学、封建迷信在当时流行的特征,研究与此有关的哲学、科学理论问题,面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宣传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后10年则主要继承任继愈先生的思想,即“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无神论,它是在批判性地总结和继承历史上的无神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该刊将研究、宣传科学无神论与建立、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密切结合在一起,正视宗教在中国的非正常扩展和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弱化,从理论上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本清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发表了关于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研究、宣传这一理论成为《科学与无神论》在新时代的重要使命。[※注]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
  2020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4周年。他在“5·17”讲话中提出的“三大体系”建设,促进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建设的思考,包括学科建设的历史、内容和发展方向等。
  上海师范大学李申教授通过考察宗教学从起源到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发展历史,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基本看法和立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等,并对一些有争论的话题,如“麦克斯·缪勒到底是宗教学还是比较宗教学的创始人”“西方宗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联系与区别”等进行了讨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宗教的科学。要研究宗教,就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详细研究它在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法学、美学、哲学、宗教等的观点;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他们的意识,而非相反。缪勒的西方宗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处于平行发展的状态,且后者比前者对宗教的认识更加高明和深刻。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宗教深入而精到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注]
  中央统战部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加润国研究员认为,发展新时代中国宗教学,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坚持好、维护好、研究好、运用好,这是我国宗教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其次要彻底打破“马克思主义只有宗教观没有宗教学、只有西方才有宗教学”的神话,把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的宗教研究作为新时代中国宗教学的正统;再次要加强对西方宗教学的研究但不能盲信照搬,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科学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既要坚持开展理论研究,又要关注现实、研究问题,追求为用立学、学以致用。[※注]
  加润国还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是以任继愈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宗教学者建立起来的,但是后来宗教学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分支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立起来,关键是找准学科定位、发展核心学科、完善话语体系。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宗教,帮助人们深刻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看待宗教文化,正确对待信教群众,为党和政府正确判断宗教形势,正确开展宗教工作,正确处理宗教问题,有效进行宗教治理提供学术支持。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具有支撑作用的基础性、综合性交叉学科,应作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重点发展宗教学原理、宗教史研究、无神论研究、宗教政治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等核心学科,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宗教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注]
  有学者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创立初期的情况进行了梳理。目前学界一般将1963年毛主席对宗教问题的批示和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的出版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诞生标志,将任继愈视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本质上是科学无神论,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最重要的特色。该文认为,在开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宗教和无神论思想的译介,这包括对经典作家关于宗教和无神论的论述摘编以及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原理两个内容;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宗教和无神论思想的阐释,主要体现为两个观点,即宗教制度需要改革,以及宗教不是民族形成的必要条件、也不是民族的特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展宗教学和无神论的初步研究,包括中国宗教史和中国无神论史的研究、宗教与无神论原理的研究,以及宗教与西方文明(包括科学)关系的研究。整体而言,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开创时期的研究呈现鲜明的特点:受苏联影响较大、注重服务于现实政治需要、研究主题广泛但不均衡、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注]
  梳理经典作家宗教观的思想渊源、发展脉络,重读经典文献,是对经典作家思想深入研究的重要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曾传辉研究员认为,马克思终其一生随着其理论兴趣和国际形势需要的变化,在不同时期对宗教均作出了不同角度的深刻论述。学生时代的马克思信仰基督教,持理性主义道德宗教论;早年职业生涯经历了从有神论到无神论、从青年黑格尔派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成熟时期对宗教的本质、宗教历史现实作用、宗教思维方式、研究宗教的科学方法、工人阶级政党对宗教的政策、东方宗教和宗教文化等各方面都有更加深入全面的论述;晚年则继续深化了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视野扩大到对原始宗教奥秘的探索之中。虽然马克思没有用宗教学概念称谓其关于宗教发展变迁的思想理论,也很少独立地、直接地采用同时代比较宗教学语义分析、文献考证等方式呈现论述,但他从基本立场、方法论原则和关于宗教学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观点等方面为系统创立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注]清华大学王传利教授等认为,《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是列宁阐述无产阶级政党宗教观的名篇。列宁在其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继承并超越了历史上反对宗教的学说,是彻底的无神论;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消亡的途径,把宗教斗争与消灭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的阶级运动具体联系起来;对于资产阶级国家而言,宗教是私人的事,但对于无产阶级政党而言,无论如何也不能认为宗教是私人的事情,无产阶级政党要防止宗教对党的队伍的侵蚀,保持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注]
  对恩格斯宗教观的发展历程及其经典文献展开研究是对这位伟大导师的最好纪念。有学者认为,青年恩格斯科学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宗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经历了从抵制怀疑宗教走向宗教虔诚主义批判、从宗教虔诚主义批判走向政治批判、从政治批判走向经济批判和唯物史观,以及青年恩格斯科学宗教观的正式确立四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不同历史时期。[※注]有学者考察青年恩格斯摆脱宗教的心路历程。作者认为,恩格斯在确立科学信仰之前经历过一段痛苦且艰难地摆脱宗教信仰的心路历程,即从神秘主义者转向超自然主义者,再转向理性主义者,最后摆脱宗教信仰,展开宗教批判,这一转变过程集中体现在1838年至1841年恩格斯与格雷培兄弟的通信中。[※注]有学者对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进行深入研读之后,认为这篇经典文献对基督教平等观进行了详细剖析和批判。恩格斯认为,平等不是永恒的、抽象的真理或是人的主观道德要求,而是人的主观意识对物质现实的一种历史的、相对的反映。作者指出,《反杜林论》的平等思想在当代依然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资源之一,是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平等追求及研究的方法论启示,能帮助我们清醒认识今天全球资本主义的不平等现象,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提供智力支持。[※注]
  有学者认为,美国对青年宗教信仰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以定量调查为主;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末,这一阶段的研究开始运用定量技术分析既有数据,主题挖掘较深,着眼于考察青年宗教观念变迁情况;21世纪至今,则以新视角、新主题主导下的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技术的大型调查研究为代表,如关注“过渡期的成年人”的宗教信仰状态,以及青年人的“灵性探寻”等。总体而言,美国青年宗教信仰状况体现了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宗教世俗化、私人化的整体发展趋势;美国青年宗教信仰状况的变化发展也深深扎根于美国本土文化,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而我国对青年宗教信仰的研究还处于发展初期,类似于美国第一、第二阶段之交的情况。借鉴美国的情况,我们应坚守自身立场、扎根本土、结合时代,以一种严谨科学的态度推进我国青年的宗教信仰状况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解决青年群体的相关问题,引导青年文化健康发展。[※注]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根本原则。有学者通过对《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宗教学研究》《科学与无神论》《五台山研究》《中国穆斯林》《中国宗教》《佛学研究》这8本宗教学研究核心期刊中3130篇样本的量化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宗教学研究大体存在三大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相对缺位;二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意识不强;三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宗教理论话语体系尚未形成。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宗教研究人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马克思主义学术立场,深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础理论研究,为解决人类宗教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注]
  (三)无神论宣传教育与抗击疫情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2020年最突出、最重要的主题。无神论学科也对此作出反应。上海师范大学李申教授对中国传统医学防治瘟疫的历程进行了回顾,认为这是一个逐渐摆脱神学控制和纠缠从而产生科学认识的过程。古人对待疫情的办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借神驱鬼,另一种是使用医药。中国古代早期全社会都信仰神祇,认为大的疫病是天降灾祸,并以改进政治来回应上天的批评和惩罚,同时探索治病的办法。尽管中医曾混于巫,但后来摆脱了巫术的控制,医疗实践才是中医的真正起源;历史上的瘟疫催生了医学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不断加深对瘟疫的认识,包括病因、传染性、预防和治疗药物等,在现代抗疫过程中仍然发挥着作用。中国传统医学作为对两千年来医学实践的总结,经历了一个不断产生新学说、否定旧学说的过程,伴随的是鬼神巫祝因素越来越淡薄。[※注]有学者考察了我国全面抗战时期根据地无神论教育与医疗卫生观念的变革。全面抗战初期,根据地缺医少药,迷信横行,巫医、巫神掌握乡村医疗话语,人民深受其苦。中国共产党秉持唯物辩证法,坚持保障人民的卫生这一根本立场,以群众运动为依托,主要运用教育、疏导、改造等方法,取缔巫神、破除迷信,普及医疗卫生知识,广施医疗救治,加强医师医药建设,使根据地医疗卫生观念发生了深刻变革,这对坚持抗战与增进人民福祉,具有积极的作用。医疗卫生领域的这一无声革命,加速了传统走向现代、科学战胜迷信的历史进程。[※注]
  复旦大学美国中心张家栋教授则就各国在抗疫问题上的不同表现,从文明差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国所代表的东方文明,具有无神论、以人为本、强调集体主义和和谐观念等特征;而西方文明则具有有神论、规则至上、强调个人主义和斗争哲学等特性。这些特征都在各自国家的抗疫过程中得到体现,具体来说:东方文明之无神论与西方文明之有神论,为不同群体划定了不同的标准和底线;中华文明之“以人为本”与西方文明之“规则至上”,赋予不同国家不同的规则和责任意识;中华文明之集体主义与西方文明之个人主义,影响着人们对“创造性”的理解;中国之“和谐哲学”与西方之“斗争哲学”影响人们对分歧和异见的管控与处理。总体来看,在危机期间,中国所代表的东方文明群体更能接受大政府模式,应对更为高效迅速。与此相比,即使是在危机期间,西方人也更愿意接受有限权力的政府模式,应对往往落后于疫情发展。[※注]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左鹏教授认为,科学防治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最终的着力点、聚焦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需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具体说来,就是要坚持科学思想指导,采取科学方法救治,借力科学手段增效,发挥科学研究的支撑作用,提升科学知识的普及程度。[※注]
  2020年2月,韩国新兴宗教组织“新天地教”无视政府疫情防控部署,导致该国疫情暴发,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对此有学者指出,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由于治理不力或防范疏忽,由宗教或邪教组织引发社会危机的“灰犀牛”风险一直都存在。有学者认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宗教领域的“灰犀牛”风险,确保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与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具体来说,要坚持中华世俗人本主义的根基不动摇;重点推进宗教中国化,要有危机意识;宗教治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注]
  北京联合大学刘福军副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五个方面: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基本原理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内容,使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关于无神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中国化基本历程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内容,使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人民群众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中国化基本理论政策教育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内容,使大学生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关于无神论的大政方针;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基本精神和基本法律法规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使大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和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注]
  如何在新时代加强科学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有学者指出,首先,正确认识无神论宣传与宗教信仰自由的关系,具体说来,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不信仰宗教与宣传无神论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不等同于宗教活动自由,只有坚持科学无神论才能更好地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其次,坚持推进科学无神论宣传教育与研究,突出科学无神论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科学无神论学科研究和阵地建设,并坚持“研究宗教、批判神学”的学术导向;最后,应大力开展科学无神论的社会宣传工作,并严格恪守共产党员不能信教的政治纪律。[※注]
  高校是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点区域。有学者指出,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新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抓好课堂和校园两个阵地;正确处理宗教信仰自由与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宗教信仰自由与宗教活动有禁区、宗教信仰自由与党员团员不得信仰宗教这三个关系;突出对重点人员、重点单位、重点学科、重要时间节点的管理;建立和完善排查登记、信息报送、应急处置、队伍建设、谈心谈话五个机制。[※注]有学者认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要明确教育目标,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以透彻的学理回应学生疑问,讲清楚宗教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本质、宗教存在的历史和现实土壤以及我国宗教政策等基本问题。引导学生认清宗教的虚幻性,正确对待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做坚定的无神论者,努力推进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统一。[※注]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党员在每年新增党员总数中占比极高,鉴于这一特殊情况,为了教育学生党员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保证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持党的纯洁性,同时也为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要求,必须也必然要求在高校党建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教育。无神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础性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前提。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此为基石而建立,因此,宣传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保证高校党建质量的客观要求。[※注]
  (四)中外无神论思想研究
  中外无神论思想的比较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北京大学姚卫群教授梳理并比较了古代的印度和欧洲的无神思想。无神观念是人类在探索自身和世界来源及本质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重要思想。古代的印度和欧洲的哲人们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展示了大量无神思想的重要见解,有力地批判了一些有神思想和迷信观念,明显地促进了科学进步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升。不论古代的印度还是欧洲,其无神思想都有着久远的渊源,都与相关哲人或派别的主要哲学体系或哲学倾向密切相关,都有对神学产生根源的分析。二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古印度无神论思想侧重于从逻辑上分析有神论或神造论不能成立,而古欧洲则侧重从有神论的产生根源方面进行论述;古印度的无神思想基本上反映在某一派别中,而古欧洲的无神思想基本由各主要思想家提出,作为派别提出的不如古印度那么多;古印度的无神思想主要由有关派别的基本理论倾向或由宗教派别的基本教义所推动,而古欧洲的无神思想主要是受科学和人文思想发展的推动。回顾历史,对我们深入认识人类思想的演变规律,推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意义。[※注]
  中国无神论思想史的研究是无神论学科领域的一个优势和特色。有学者认为,在儒教论争的视域下,董仲舒对于理解儒教(儒学)的基本性质、存在形态与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任继愈的“儒教是教说”、李申的中国儒教史研究,以及反对者提出的质疑与论辩,均对董仲舒进行了重点研究。整体而言,各方关于董仲舒思想体系的宗教属性,争议不大,甚至可以说存在一种共识。然而同时,儒教论争中亦广泛存在着对于宗教神学的强烈批判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思想意蕴,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也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一种坚持。在当前的中国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树立更为多元的问题意识和更为开放的历史视野。具体而言,即坚持科学无神论的基本立场,破除在现代化建设中会引致“极大思想障碍”的宗教神学、蒙昧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开掘其在哲学、政治准则、道德规范等方面的价值。[※注]
  荀子是中国无神论史上的重要人物。有学者认为,荀子也是先秦历史上首位勇于否认天人相预的学者。在那个思想革新的时代,冲破思想藩篱的确是荀子得以流芳百世的原因。作为一名儒生,荀子希望尽可能地为社会信仰祛魅,主张“天行有常”“怪不能使之凶”“天不能使之吉”等。然而,他又绝不可能超越他的时代,也不可能抛弃儒者之为儒者的信仰。所以,荀子主张“祭祀,敬事其神也”,也强调天地君亲师的祭祀是礼之三本。[※注]还有学者对“西道孔子”扬雄的自然哲学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扬雄用同一的“绝对”来统摄人类社会、自然界、精神世界,引发了其自然哲学思想的产生。注重现象、关怀现实、拥护无神论,使扬雄自然哲学思想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特征。扬雄还认为物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但因时代局限,扬雄的自然哲学思想也不免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其哲学著作《太玄》既吸收了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又不免沾染了其时代的宗教愚昧特征。[※注]
  有学者从文化话语权的角度对近代无神论思想家的代表人物章太炎《无神论》一文进行研究,认为晚清民国时期外来文化以入侵之态对本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面对巨大的文化冲突,章太炎作为其一代人的代表给出了时代的回应。章太炎在《无神论》中明确提出反对“有神”教的立场,并对以基督教为首的“有神”教进行批判。其批判建立在强烈的民族自信之上,试图在学理上争取文化的话语权。如今我国国力强盛,这使得中国文化的世界话语权大大提升。但是国力上的话语权争取与学理上的话语权争取是努力的两个向度。文化话语权的构建本质上是在文化冲突中寻找双方得以沟通和发展的平衡点。当代中国面临着更广泛而深刻的全球化,我们除了需要学习章太炎在困境中的文化坚守,更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向世界讲清楚中国的文化。[※注]
  (五)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研究
  有学者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与宗教(主要指基督教)关系的历史演进存在三个时期:16—18世纪是宗教压制科学的冲突时期;19—20世纪初是两者对立时期,科学开始占据上风;20世纪以来宗教和科学进入相互依存的调和时期。在冲突阶段,其主要表现为科学观念和宗教教义的冲突、逻辑上的冲突、方法上的冲突,以及在医学方面的冲突。在对立阶段,自然科学得到全面发展,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的提出使得宗教神学的统治彻底颠覆。20世纪以来,宗教影响力每况愈下,宗教方面开始主动变革,力图适应科学的新发展;而科学方面也变得开明和宽容,科学与宗教的矛盾不再那样尖锐,而是开始分工合作,两者关系的调和成为可能,即科学研究物质世界、宗教掌管精神世界。然而,科学与宗教发展的方向是由其本质的不同决定的。科学以怀疑为基础,不断修正;宗教以永恒不变的教义和对神的虔诚信仰为基础,不允许改变。科学从客观事实出发,宗教从主观臆断出发,所以两者在精神方面的对立不可避免,并且会一直持续下去。[※注]
  有学者研究20世纪初科玄论战的历史,认为近代知识精英在接受科学观念的同时,受到西方当时流行的心灵学刺激与启发,将传统扶乩信仰推至灵学研究的崭新维度。灵学支持者期望诉诸理性和科学去认识科学知识之外的灵学知识,以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去促进在精神和道德层面改造已知世界,实现灵学救国。与此同时,以《新青年》为代表的灵学反对者则坚持彻底的科学主义和理性态度,将灵学视为有碍科学发展的落后迷信。两种截然不同立场的背后,是近代知识界在欧风美雨冲击下对现代知识与传统学问的共同反思,亦是对舶来之科学、宗教、迷信等概念以及现代启蒙精神的有益探讨,更为之后的科玄论战提供了理论素材并拉开序幕。在启蒙文化的引领下,中国社会逐渐以理性化、现世化为主导,灵学也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灵学之争到科玄论战,不仅反映出中国现代化与世俗化之路的复杂性与曲折性,也构成以科学范式研究宗教现象的历史基础。[※注]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科学和宗教的表现也促使人们对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进行思考。《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诺亚·赫拉利谈及新冠肺炎疫情时指出,一直以来,宗教都是教导人们接受死亡,而科学因为自身技术的先进总是试图战胜死亡。尽管在延长寿命方面人类已经做得非常成功,我们的世界观也随之发生了深远的变化,人们对今生的兴趣远远超过来世,但是我们仍然无法解决所有的技术性问题,死亡仍然会发生。而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不会改变我们对死亡的态度,它只会使我们加倍努力保护生命。很多世纪以来,人们习惯把宗教当作一种防御机制,相信死亡不是真的,人在来世将得到永生。现在,人们有时会把科学当作替代防御机制,相信医生能永远救活病人,人们将永远在家里活得好好的,但是稍有理智的人都明白这不可能。我们在这个问题上需要一个平衡的方法,应该相信科学可以对抗流行病,但我们仍应肩负起处理个人死亡和无常生命的重担。[※注]
  (六)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遏制宗教极端思想
  近年来,新疆的“去极端化”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学界迫切需要对这一工作进行总结,并对极端主义进行深入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张轩教授等认为,新疆的“去极端化”工作需要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模糊问题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深化认识、澄清观念。为此,不应固化传统和习俗,传统和习俗需要与时代发展同步;不应固化民族和宗教的关系,没有哪个民族天然就是信仰宗教,天然就是某个宗教的信徒;不应固化宗教禁忌与习俗的关系,宗教禁忌不具有科学意义和应然价值。同时各民族要相互尊重,不可污名化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还要划清底线,任何人都不能以杀戮和剥夺他人的生命来实现自己进入天堂的幻想。[※注]有学者对藏区的宗教极端势力渗透情况进行了研究,认为,新形势下国家应进一步明确藏区社会保障、法律等部门在防止宗教极端势力方面的职责;重视藏区文化教育,毫不动摇地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无神论科学教育以及现代文化知识教育作为抵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绝对武器;全力强化鼓励引进人才,积极通过人才引进等措施提升藏区群众的文化水平;大力加强藏区旅游文化建设,带动藏区经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地加强高校理性宗教思想教育,切实落实抑制“宗教极端化”思想渗透的政策和措施,牢牢构筑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消除宗教极端思想滋生的温床、抑制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巩固藏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有序的社会秩序,促进藏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大力发展。[※注]
  西南政法大学倪春乐副教授等认为,我国去极端化工作中存在话语体系构建和输出乏力,以及法治精细化和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深度欠缺的问题。文章提议,必须提炼安全供给与权利供给平衡的“去极端化”工作模式;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去极端化”话语体系,强化话语输出以应对国际话语困境;要通过构建阶层式的“去极端化”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权利保护和安全保障;建立二元维度的“去极端化”权变评价体系,通过强化“去极端化”工作的科学属性,维护巩固治理效果。[※注]
  江苏大学肖建飞教授等认为,反极端主义是恐怖主义治理中异常重要又相对薄弱的环节。在我国,极端主义研究是附属于反恐研究的次要范畴,“重”恐怖主义、“轻”极端主义的学术取向明显,不同学科间存在着显著的知识隔离。作为一项独立研究,极端主义研究需要在研究视角、对象、思路与重点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即从宽泛研究转向厚实研究,加强对国内外重点区域研究,从立法研究转向执法与司法研究,从关注刑事打击转向防控结合,同时应加强社会文化与心理研究。[※注]
  有学者认为,极端主义是恐怖主义的旗帜与核心,打着各类旗号(宗教、民族主义或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等)的极端主义思想,是恐怖组织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其用来迷惑、蛊惑和煽动其支持者、同情者和追随者的重要手段。因此,国际社会遭遇恐怖主义威胁的国家纷纷结合本国国情,深入研究极端主义的特征,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性的去极端化措施,着力挽救受极端主义影响的青少年。经过多年的反恐和去极端化斗争,我国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卓有成效的去极端化之路。然而,当前极端主义依然在全球传播、肆虐,仅靠一国之力难以取得去极端化的根本性胜利。世界各国只有在取得普遍共识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反恐和去极端化合作,共同施策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恐怖主义的滋生与蔓延。[※注]
  (七)邪教与破坏性膜拜团体研究
  邪教研究一直是无神论学科关注的重要领域。2020年度,国内的邪教研究,既有具体的实证研究,也有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观察,还有邪教治理的理论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膜拜与社会心理问题研究中心陈青萍教授等认为,我国国内目前“邪二代”现象日益突出,严重伤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研究团队通过心理测量法和咨询访谈法对5名有邪教经历的青少年的成长经历、表现特征、演变过程以及伤害后果的分析显示,这5人主要是受到邪教家庭的伤害而导致了心理健康不良、社会适应力弱化和心身受虐后遗症现象。他们进入邪教团体的原因主要有:对邪教团体认知有限,来自家庭父母权力的管制和诱导,以及网络对青少年思想渗透的影响。据此文章提出“由心而治”的治疗思路,即打造健康心理意识、构建合理认知方式和训练社会适应技能的心理援助策略;通过对这5名青少年持续5周的咨访,前后测数据结果表明此方法有效。[※注]
  在全国人民全力以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邪教的活动不但没有停止,反而表现活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戴继诚教授指出,“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唯恐中国不乱,不但加紧通过编造、传播歪理邪说蛊惑群众,利用散发、张贴反动宣传品制造恐慌等方式进行滋扰破坏活动,危害公共安全与疫情防控,而且还与西方反华势力沆瀣一气,攻击、抹黑中国人民,对此必须严密防范,严厉打击。要从政治安全、政权安全的高度予以重视,要用好用足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治邪,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工作,同时要加大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科学防疫。[※注]广东省反邪教协会秘书长陈文汉指出,全国多地出现邪教组织宣扬“防疫秘诀”拉拢信众、蒙骗群众的现象。该现象反映出邪教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宣称为处在困境、危难等压力、恐惧状态中的人们提供一个简单快捷、包治百病的答案。这些“防疫秘诀”看似简单,却能通过人们在面对危机或压力时容易转而寻求神秘力量支持的自然倾向、部分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有神论思想,以及人类大脑在恐惧情境中可能产生不自主条件反应等认知、神经机制产生作用。对此,可通过大力弘扬科学无神论思想、培育科学精神、增强“态度免疫”、减少有害信息可得性等策略加以防范。[※注]
  关注世界各国邪教治理工作,进行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徐弢教授认为,由于文化背景和现实国情的差异,中美两国学者对邪教的理解不尽相同。中国学者在论及邪教的识别与防治时,往往更强调邪教冒用传统宗教名义的欺骗性及其对社会和国家的危害;美国学者则较少关注邪教同传统宗教的关系,往往更强调邪教形式的多样性及其在心理生理上对信徒个人和家庭的侵害。然而,两国学者对于邪教的破坏性、封闭性、教主崇拜、强制性劝诱和精神控制等特征的相似论述,不仅为双方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对话中介,而且为扩大两国在邪教问题上的共识和实现打击邪教犯罪的跨国合作提供了可能条件。[※注]重庆大学雷安军副教授等认为,欧美主要国家形成了三种对邪教法治化管理的模式:第一种是宗教信仰表示管制模式,该模式只针对宗教信仰的表示行为,不针对宗教信仰本身,也不针对宗教团体,其有利于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弊端在于易纵容邪教信仰和邪教组织;第二种是宗教市场准入管制模式,该模式将宗教团体区分为官方宗教和非官方宗教,非官方宗教不能享受税收豁免等法律特权,这一模式有利于抑制邪教团体的发展,但对邪教的打击力度有限;第三种是宗教市场管理与宗教信仰表示管制相结合模式,该模式的弊端在于没有从法律上对邪教进行定义,但政府和议会对邪教有官方定义,这为打击邪教提供了有利条件。[※注]
  三 思考与建议
  科学无神论学科主要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室进行建设。其是该学科全国唯一的实体研究机构。自2020年1月开始,中国无神论学会的会刊《科学与无神论》学术期刊转由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实际主办,编辑部内设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室,由研究室成员承担刊物编校工作。至此,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室、《科学与无神论》编辑部、中国无神论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就共同构成了支撑科学无神论学科发展的实实在在的四位一体格局。2020年,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科学与无神论》期刊的编校质量和学术水平都大幅度提升,研究室新进1名应届博士充实科研力量,不论是研究室还是学科建设,都处于平稳有序的发展中。
  如何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人民群众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何降低宗教信众增加速度,如何抵御宗教对群众的精神诱惑和思想渗透,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正是科学无神论学科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自2016年以来,科学无神论学科领域不少专家学者撰文著述,推动在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设立科学无神论或称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二级学科。科学无神论的学术话语,也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得到认可。2016年之前的“学科建设”中,来自《科学与无神论》期刊的文章基本超过了70%。自2016年之后,历年“学科建设”中,《科学与无神论》期刊之外的文章比例逐步增长,2019年、2020年该刊之外的文章甚至超过50%。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知网搜索显示,2020年以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为研究主题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就有4篇。由此可见,全国学术界支持无神论立场、为无神论话语发声的研究越来越多,科学无神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进。
  自2010年无神论研究室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成立以来,科学无神论这一濒危学科已经走过了10个发展年头。总体来看,虽然今天学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前路依然任重道远。由于学科薄弱,话语权较小,既有科研力量很容易流失。对于承担大量的期刊编辑工作和繁重的学科建设任务来说,现有人手和研究实力均严重不足。因此,实行期刊编辑和专门研究相对分开,突出主业的工作方式已提上日程,该学科亟须引进人才,扩充研究队伍。而且,作为科学无神论学科全国唯一的专业话语平台,《科学与无神论》还没有进入核心期刊范围,该学科研究人员仍面临论文发表难的严峻问题,其成长相对其他学科成员慢很多,这一状况非常不利于学科的发展。随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整体形势向好,该学科在当前更亟须大力推动自身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因此,如何进一步夯实研究队伍、提升研究实力,办出优秀的核心学术期刊,进而推出高品质的科研成果,仍然是学科未来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执笔:韩琪、习五一、黄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