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向阳: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0月17日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些重要论断对于我们在新时代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反映,是逻辑缜密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对这6条,要在学习贯彻中认真领会,从而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六个必须坚持”有着鲜明的人民立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具有丰富含义。比如,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等等。
“六个必须坚持”有着明确的基本观点。比如,坚持自信自立的观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这一基本观点来源于独立自主这一中华民族精神之魂,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这一基本观点来源于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比如,坚持守正创新的观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守正就必须廓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身上的各种迷雾,坚守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创新就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又推动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比如,坚持胸怀天下的观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这一基本观点是我们党百年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坚持胸怀天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这一基本观点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来源于中华文明的特质禀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个必须坚持”有着明确的科学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改革创新的理论成果。坚持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这一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方法在实践中运用的思想结晶,也是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践的理论升华,还是自然科学中的系统论的哲学转化。这一方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地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当前,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定意义上说,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依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反复强调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我们不断使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今天,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使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解决改革发展稳定基本问题的本领,而且能够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局面的本领。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2018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等等。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既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和科学社会主义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每一步推进都需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真正符合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德国19世纪和20世纪初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弗兰茨·梅林曾经在1893年讲过这么一段话:“只有在无产阶级获得解放时,历史唯物主义才能达到它的全盛期,历史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它才能成为它本来应该是而一直未曾是的东西:人类的领路人和教导者。”梅林在这里道出了一个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最符合人民利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我们前进道路上会发挥出更加能动的作用。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其科学性、系统性的思想要求,以其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我们正确认识历史、认识发展、认识现代化、认识文明等重大问题具有科学指导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对历史、对发展、对现代化、对文明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历史观、发展观、现代化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发展观,看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现象下的本质,做到临危不乱、危中寻机、开拓进取、开辟新局,更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还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这些重要论述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体领域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对历史发展的科学总结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这一历史观坚持三点:澄清了对于中国历史的一些基本认识,特别是那种认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僵化和封闭的历史,因而导致近代以来的落后,针对这种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坚持守正创新,确立了认识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不能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对立起来,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紧抓住发展这一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了系统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人民至上,就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要实现有情的发展、有声的发展、有根的发展、有未来的发展、有胸怀的发展,还要实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便利的交通出行、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实现更加充实、更可持续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出了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提出了统筹发展与安全,始终把发展放在安全基础之上,包括经济自身安全、社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产业链安全、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等基础之上,使发展更可持续、更有效率、更有活力、更有韧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对现代化的认识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和客观规律,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观:坚持自信自立,坚信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不能用西方现代化的已有模式去框定后发国家现代化的道路,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应该由本国人民自己选择;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克服一切艰难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梦想,“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系统观念,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对文明的认识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中华文明、亚洲文明、世界文明,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华文明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中华文明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坚持胸怀天下,以世界眼光看待人类文明,强调各种文明是平等的,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更无先进落后之异,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交流互鉴,任何一种文明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才能长盛不衰,才能不断营养自己,同时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是取长补短的,而不是吸吮别人的血肥自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是超越文明优越、超越文明隔阂、超越文明冲突的文明观。
(作者: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红旗文稿》20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