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向阳:中国式现代化何以能够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编者按: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大势,深刻阐述了过去5年尤其是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本刊特邀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就讲话精神进行深入剖析与系统阐述,以期有助于广大读者正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2年7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以下简称“7·26”讲话)中强调:“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何以能够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国式现代化彻底扫除了蒙在中华文明上的尘土,激发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文明基础
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文明蒙尘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华文明被西方中心主义者贬低为低等文明、劣等文明,视作没有进步的历史循环、王朝更迭和重复。第二,帝国主义宣扬“黄祸论”等各种论调,为欺凌中华民族大造思想基础。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是第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早期“黄祸论者”,他在1873年的著作中称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从东方威胁俄国的危险,并认为中国人口过度繁殖,必将向全世界移民扩张,直接威胁西伯利亚。后来,他看到日本的崛起和中国大办洋务的情景,更加起劲地鼓吹“日本和中国的军事威胁”。“黄祸论”最初是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的借口,在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和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等政治首脑宣传下,“黄祸论”在西方世界大行其道。第三,肆意涂炭中国人,把中华文明看成可以任意践踏的东西。1900年7月27日,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在不来梅港向开赴中国镇压义和团起义的德国侵略军发表演说称:“当你遇到敌人的时候,你一定要打败他,决不给以赦免,决不收容战俘,让落到你们手里的一切都听凭你们发落,象一千年前匈奴人在国王阿梯拉领导下声威远播,至今还在传说和童话中威风凛凛一样,德国人的声威也要靠你们在中国流传千年,让中国人再不敢对德国人侧目而视。”这种话语就是对中华文明的肆意践踏。但是,中华文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具有不甘屈服的斗争精神,无数先贤奔走呐喊,呼唤民族复兴。
中国共产党从登上历史舞台那一刻起,就致力于走出一条非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一直赋予中国的现代化以新的含义。首先,坚决反对文明的优劣之别,倡导文明的平等性,强调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强调中华文明完全有资格和能力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其次,把人民群众看作创造历史和文明最重要的动力。毛泽东不仅反对那种认为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而且强调改善人民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强调,取之于民的同时要使人民经济有所增长,对人民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盐业和商业采取帮助其发展的适当步骤和方法,绝不能像国民党那样对人民只是竭泽而渔、诛求不已。同时,他强调革命是现代化的前提,没有进行推翻剥削阶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推进。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一个通过革命站起来的民族才能实现现代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向全世界宣告: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这里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强调了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区别,而且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1983年,邓小平针对新的历史时期的特点与要求,明确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基于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提出了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并且首次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02年党的十六大对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作出了更加清晰的阐述。江泽民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〇一〇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胡锦涛坚持不懈地探索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不断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径。一方面,胡锦涛强调既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另一方面,不断探索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比如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2009年1月,他在主持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普遍规律、立足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统筹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标志性的历史性成就,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优越性的充分彰显。这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下一个目标奠定了雄厚基础。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内涵和优越性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从性质上看,中国式现代化保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会走入邪路、老路、死路、绝路。习近平在“7·26”讲话中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深刻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志坚定、战略清晰、路径明确。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如此执着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制定计划和规划时,始终紧紧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部署,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每一个五年计划和规划的完成,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都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重要的内容来强调。党的十三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将继续部署推进现代化事业。习近平在“7·26”讲话中指出:“党的二十大要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重点部署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搞好这5年的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
从内涵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例如,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仅防止了西方那种以资本为中心、导致两极分化的局面,而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澎湃动力。其一,我们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求中推动共同富裕。人民群众需要的内涵和领域不断扩大,从基本物质文化需要向多样化需要扩展。既有更高的物质文化需求,又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需求,还有养老、托幼和其他新需求;既有原有需求的提高,又有新需求的出现。我们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高质量的需求中推动共同富裕。人民群众的需要日益增长,这种增长不仅是需要内容的扩展,而且是需要质量的提升。可以说,只要我们紧紧抓住了社会主要矛盾,不断解决这一矛盾,中国式现代化就一定能够顺利推进。其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分配方式的作用。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通过“两个毫不动摇”来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坚持多劳多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维护好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同时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使各种生产要素按照制度和体制规范不断发挥作用。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使再分配调节机制不仅能够让财富创造力更加活跃,同时促进共同富裕的能力更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通过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联动作用,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分配制度的基础,也为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最澎湃的动力。
从优越性看,中国式现代化以较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目标,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基础。以较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目标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成本较小的现代化的资金积累,这个积累既没有进行血与火那样的殖民扩张,也没有对国内人民进行残酷盘剥,而是靠全国人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积累起来的资金来实现的;成本较小的现代化道路探索,这个探索尽管也在一段时间内走了一段弯路,也付出了一定代价,但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成本较小的资源消耗,这个消耗不仅使我们用世界上人均占有相对较少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而且在40多年中用人均消耗资源相对不是特别高的成本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成本较小的制度运行管理,既保证了经济快速、较高质量的发展,又保持了世界上最长时期的社会稳定。
(作者:辛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