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著名专家学者>姜辉>姜辉-著作与论文

姜辉:“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途径

发布时间:2021-10-11
字体: 打印
分享: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其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邃理论思考和宽广历史视野,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途径,对于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理论发展新飞跃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具有内在契合性

  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诞生,传到中国后之所以能够被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所接受,并在中国得到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坚持不懈地把这一科学理论同本国实际和历史传统相结合,使之持续民族化、本土化,这就是科学理论的“内化”过程。正如毛泽东明确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在这一理论“内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本源性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结合,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契合性,都具有开放性、辩证性和与时俱进特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契合融合的内在基因。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悠久的唯物论、辩证法、无神论的传统,有深厚的民本思想传统,有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追求大同社会的美好理想,等等。这种内在契合性,再加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有的延续性、包容性、开放性,决定了两者之间虽有时空差异和意旨不同,但彼此之间共同的思维特征和潜在契合性,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也使马克思主义容易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并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民族化、本土化,在不同时期与时俱进地产生一脉相承的理论形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一样都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我国的历史遗产进行批判总结,他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此后,他又指出:“割断历史是不行的,好像什么都是我们白手起家,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用最早出自《诗经》的“小康”一词来诠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历史实践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许多理论创新成果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塑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独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时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重要论断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揭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提供了丰厚资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沃土和思想渊源。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逐步融合、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也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成功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意识形态,占有指导和主导地位,中华文明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主体,具有文明主体地位,二者已成“两源一体”。“两源”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一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源”融合、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体”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具备了全面的中国化特征,中华文明在21世纪也具备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征。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结合,经过了“差异—契合—融合”的实现过程。

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两个结合”的实现途径

  文化蕴育一个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广大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深层的部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历史上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自秦汉时期就进入盛世,曾以世界上头号富强大国“独领风骚”千年以上。中国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给世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新时代,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有机地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实现中华文明新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重大的时代课题。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文化自信,并将其作为“四个自信”的基础和根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与时代特征、本国实际、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深刻道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传承和弘扬的现实途径,就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经验,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比如,对“民贵君轻、政在养民”民本思想的扬弃借鉴。“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华文明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坚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这不仅包含着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更是对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升华超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100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使中华文明从传统形态跃升为现代形态,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形成了中华文明新样态,并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实现“两个结合”的典范和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而中国实际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当下的实际,即现实条件;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即包含中国人民历史上创造的物质文明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这两个方面构成的中华文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国情结合起来,而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上更加全面、深入和彻底,极大地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维度和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灵魂,又广泛吸纳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承载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民族特色,是两者深入融合、有机统一的最新成果。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彻底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在深刻科学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的正确战略决策,及时解决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一道道极为复杂的难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境界,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坚持以现代视野接续中华文脉,坚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制度、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度结合,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比如,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立足时代需要,将制度层面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创造性地转化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将文化层面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创造性地转化为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将价值观层面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将历史观层面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道路的历史基础,将中华人文精神层面的优秀文明成果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丰富中华文明,以文明之光照亮复兴之路,展示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样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同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有机结合的历史性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激发了中华文明新的强大活力,加速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进程,极大地推进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是在继续推进“两个结合”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这一伟大思想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将继续引领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向。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