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如何理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职责使命?如何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围绕上述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姜辉。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用“培根铸魂”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职责使命。对此,您如何理解?
姜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其命运所系、发展之本,培根铸魂的工作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用两个“十分重要”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地位和职责使命。具体地讲,新时代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就要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上发挥重要作用;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上发挥重要作用;在深入研究我国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党和国家提供决策服务上发挥重要作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精神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上发挥重要作用;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思想和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上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如何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坚持”的明确要求?
姜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坚持”,立意深远,思想深刻,抓住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科学指引。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要顺应时代发展进行理论创新,解读时代课题、回答时代问题、引领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有可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在思想认识上和科研工作中解决好做学问“为什么人”的问题,树牢为人民做学问的立场,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丰富经验,扎根人民之中,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想,建言献策也要集中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就要打牢坚实的理论基础,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植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形成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为人民提供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就必须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者、践行者和弘扬者,树立良好学术道德,以深厚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人格魅力引领风气,以实际行动诠释什么是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
记者:立足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要历史节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如何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
姜辉: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今年我国最具标志性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置身于这一历史巨变中的中国人,最感自豪、最为自信,也最有资格、最有能力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和伟大实践。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展示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各领域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深刻总结70年来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揭示其中蕴含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必然逻辑和发展规律,概括提炼70年来党和国家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丰硕成果,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总之,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通过深入研究和阐释宣传,展现新中国的光辉历程,展现中国人民的崭新风貌,展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旋律,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03月19日
网络编辑:保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