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著名专家学者>侯惠勤>侯惠勤-著作与论文

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的方法论基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2月10日 发布时间:2014-12-23
字体: 打印
分享:
  话语权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统治权,因而,我们今天讨论话语权的目的,是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话语权可能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话语权的实质是思想统治权,因而丧失学术话语权,必将直接危及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以致政权本身。马克思正是作为工人阶级代表,在实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伟大革命变革的同时,获得思想上的话语权,从而奠立学术话语权的基础。这说明,跟在西方学术后面的“创新”永远得不到学术话语权,必须有超越西方学术思想的过人之处,才能在引领学术发展上获得一席之地。

  一是对现有学科进行前提性批判,确定学科研究对象,寻找自身学术立足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学说过程中发现,资产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所导致的革命不彻底,表现在思想学说上,就是预设一些绝对的、想象的前提,以此作为全部立论基础,从而表现了其理论的不彻底。这种不彻底必然会留下科学探索的死角,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学术创新的突破口。因此,马克思创立学术话语权,首先是对现行学科范式进行前提性的梳理和批判,从中寻找学术立足点,为建立新的学科体系奠定基础。这种前提性批判的任务有二:破除虚构、想象的价值预设,进行科学的学术发问;奠立现实的、无可回避的事实前提,确立学术研究对象及其话语方式。

  二是确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判断的客观坐标,建立相应的核心学术话语。马克思创建学术话语权,关键在于祛除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观随意性,树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坐标,创建特有的核心话语,建立社会科学评判的科学标准。众所周知,哲学、历史学科都是主观性很强的知识领域,主客一体、知情意相融,可能是这一领域许多单个作品或学术创造成功的方法之一。但是,既然历史进化和人的发展有方向和客观规律可遵循,哲学历史学科必然具有客观的科学标准。和所有知识体系一样,哲学社会科学真理性认识的依据不在主观方面,而在于主观符合客观。马克思主义不管怎么“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管怎么“转型”,唯物主义都是它的“第一特征”。即便讲“实践第一”,本质上还是客观规律第一、客观实际第一。不能用“实践哲学”、“人本哲学”取代唯物主义哲学。不能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视为“已经过时”的哲学问题,用“哲学转型”模糊甚至取消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这或许是我们今天维护和扩大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要着力点。

  三是对正义的社会价值诉求进行科学论证,确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学术评价标准。马克思善于对正义的社会价值诉求进行科学论证,从而奠定了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研究范式,也是其特有学风,就是把道德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从科学性上加以解决。社会主义原本是对资本主义进行控诉的一种正义呐喊,由于停留在道德层面的控诉,一度只是空想。马克思的贡献在于,对这种价值诉求进行科学论证:一是唯物史观的论证,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上加以阐发;二是剩余价值的论证,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进行揭示。两者共同奠定了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理论逻辑,社会主义由此从空想变为科学。科学性和真理性不可替代,有了科学性我们才能面向未来,通过揭示客观规律形成理论逻辑,支撑我们的理想信念;没有科学性就不可能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结合,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有理论逻辑。

  话语权来自对核心话语的坚守和自信。马克思主义特征性的核心话语不仅不能丢弃,而且不能模糊。列宁曾告诫我们,不要在社会主义成为时髦用语时模糊了自己的目标,必须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称自己为共产党”;邓小平则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又一称呼”、“另一个名词”叫共产主义,告诫全党在思想旗帜上不能有任何含混的地方。把马克思主义核心话语和当代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些核心话语。作为党的思想理论体系是这样建构的,作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也必然是这样建构的。

  网络编辑:岚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