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不断走向辉煌的精神“密码”,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根本性任务。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
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心。这样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能够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坚定的理想信念决定共产党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价值。共产党人从来是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人民、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实现人类社会的美好前途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贺龙之女贺捷生在《重说理想信念》一文中说,在中国革命史上,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过6位亲人,徐海东大将家族有70多人牺牲,贺龙宗亲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夏明翰烈士在刑场上写下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上,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作为自己全部的生命价值。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立场,就是以热血谱就气壮山河的正气之歌。实践这样的立场,共产党人就把自己的人生融入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之中,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中华民族的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名字。共产党人是最具有崇高理想的人,他们的使命就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光明前途,为了人类进步和解放事业而斗争。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克服一切苦难的精神源泉。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人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不怕牺牲,敢于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始终坚持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胜利。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鼓舞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懈斗争,克服千难万险,战胜最凶恶敌人,不断胜利前行的精神源泉。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区别于一般群众,区别于其他党派人员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列宁也说过:“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因为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党人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这个特殊材料的成分,最重要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决定了共产党人不同于一切其他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共产党人对国家、民族、人民前途命运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创造辉煌的重要原因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此浴血奋战,斗争不息。正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民族解放而英勇斗争,面对一个个艰难困苦,一次次流血牺牲,他们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而是视死如归,顽强斗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的巨大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消灭了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在政治上,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完全可以说,正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使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克服各种内外困难,建立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焕发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生命力的巨大精神力量。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面对新技术革命浪潮,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曲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的同时,始终不忘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三、理想信念丧失是共产党的最大危险,是执政共产党垮台的思想根源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苏东剧变就是沉痛的历史教训。
理想信念动摇,是引发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危险引信。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所谓“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指导思想,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丢掉了共产主义信仰。与此同时,苏联的很多媒体,肆无忌惮地诋毁马克思列宁主义、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妖魔化共产党的领导。苏共内部、苏联社会有相当多的人动摇、放弃了共产主义信仰,思想、价值观完全混乱,苏联国家意识形态防线彻底崩塌,苏联共产党的垮台、苏联解体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理想信念动摇,是引发东欧共产党垮台的重要原因。在苏联共产党影响下,1989年10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率先决定将党的名称改为“匈牙利社会党”。其他国家共产党也纷纷搞所谓公开性、多元化、多党议会民主制,纵容或人为地扶植反对派,直至蜕变、垮台。东欧很多共产党都改变了自己的名称,都放弃了共产主义的理想,都不愿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的领导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也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共产党性质。
理想信念动摇,是造成苏东剧变严重后果的思想症结。需要指出的是,自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以来,25年过去了,今天的俄罗斯、独联体国家,今天的原东欧国家,他们的综合国力、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有些甚至不如剧变之前,有的国家还因此陷入长期的动乱而不能自拔。当时的剧变使苏东国家、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至今还在吞食苦果。苏东剧变及其结果的沉痛教训充分说明,如果共产党的领导层失去理想信念,不再相信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四、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性任务
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建设全部任务的灵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承担着繁重的历史任务。“打铁先要自身硬”。党要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必须把自身建设好。党的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内容很多,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还是加强思想建设,以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它蕴含的一系列的范畴、原理、学说相互联结,构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整体。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就在于它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特别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著追求,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
坚定理想信念,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思想保证。“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理想信念比金钱物质重要,比升官重要、比名利重要,甚至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我们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才能抵御各种风险。必须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攻击马克思列宁主义,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并利用各种手段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向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灌输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引导人们向往资本主义,向往西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这一招,在苏联、东欧国家已经得手,导致了苏东国家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悲剧。这一招,目前它们仍然在使用,其重点对象就是社会主义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人民群众、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被西化、被“和平演变”,甚至最终变质变色的危险是现实存在的。如果我们放松甚至放弃理想信念的教育、培育,党员干部就可能被“西化”, 就会从根本上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苏东剧变的悲剧就有可能在中华大地重演。
坚定理想信念,是增强“四个自信”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使得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西强我弱的局面正在悄然发生转化。特别是中国道路的伟大成功,以及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迟迟走不出危机的事实,更加生动地证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性,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全体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这个事实,牢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途径的坚定信念,牢固确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坚定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来源:《党建研究》2016年第12期
网络编辑:岚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