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6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生学术交流会第2次会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会议室举行。此次会议研讨的题目是“共同富裕评价的理论基础、实践依据和指标体系”和“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实现路径和对策措施”,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即将毕业的两位硕士研究生陈秋洁和王珺作汇报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张建刚研究员、彭海红研究员、王中保研究员进行了点评,会议由王中保研究员主持。
研讨的第一阶段陈秋洁硕士生围绕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精彩汇报。通过对共同富裕的思想理论进行梳理,归纳共同富裕的内涵意蕴与显著特征,并结合共同富裕的实践历程,分析共同富裕实践的经验启示与现实难点,以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为立足点,提出共同富裕评价所应当涵盖的四个方面,即富裕性、共享性、保障性与可持续性,建立包含20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2013至2022年浙江省的共同富裕水平进行实际测度,将实证结果与对浙江省当地居民关于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情况的调研结果相结合,形成了关于浙江省共同富裕水平的综合评价。同时从完善顶层设计、注重均衡发展、重视共同富裕阶段性、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试点作用五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张建刚研究员充分肯定了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的创新性,同时提出要注重不同指标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各个指标的标准化问题。数据分析要紧紧围绕理论进行,对共同富裕的内涵一定要有明确的阐释,并把不同类型指标以共同富裕的内涵和特征赋予不同的权重。
彭海红研究员指出,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在考察共同富裕实现程度的指标选择上要注重体现精神富裕。此外,还应阐明以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为实证研究对象的原因。
王中保研究员提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不仅要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重要论述,还应该总结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共同富裕的理论研究与创新。在考察共同富裕时,要对富裕程度和富裕差异程度作出区分,分别考察它们对共同富裕程度指标的影响。
研讨的第二阶段王珺硕士生围绕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主题进行了精彩汇报。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既要借鉴国外的农业现代化,更要基于中国国情。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制定和路径选择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在农业现代化方面的相关理论为依据、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历程为脉络、以“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规划的具体要求为指引。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面临许多现实难题,我们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农业生产体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农村市场体系,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完善新型农民经营主体扶持政策;构建系统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育。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应立足中国国情、农情,批判地借鉴国外农业现代化经验,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
彭海红研究员提出,要注重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学理性阐释,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农业现代化的观点论述以及对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对于不同国家农业现代化模式特征的概括要合理准确,并且要考虑这些特征形成背后的原因。
王中保研究员指出,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进程,当今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已经不同于机械大工业时代的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标准——农业机械化,而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智能化。要立足新时代、聚焦新时代,明确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具体实现路径。要注重把握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张建刚研究员认为,要在与国外农业现代化模式的对比中突出体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特征,明确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然后才能准确把握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随后参会的硕博士生也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志鹏就借鉴不同国家农业现代化模式在中国不同地区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窦一搏对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的构建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本场交流会现场学术气氛浓厚,汇报内容观点新颖、视角独特、学理思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性地运用于共同富裕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之中。汇报结束后,与会师生进行了热烈的学术探讨,在交流互鉴中实现了学术观点的激发碰撞,开拓了学术研究的崭新视野,启发了深化写作的创新智慧。
据悉,此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生学术交流会由《International Critical Thought(国际思想评论)》编辑部、《World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世界政治经济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雅蓉硕士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