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为民:新质生产力何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新选择?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成为我国培育现代化新动能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新选择。
一、科学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突破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终极决定性力量,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范畴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拓展了生产力的内涵,又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根本要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新境界。
新质生产力拓展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在本质上是“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生产能力的发展与科学知识在生产领域中的大规模运用有直接的关系,它体现为人的劳动能力的提高。而科学知识的运用,在根本上体现为生产要素本身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在现代社会生产中,芯片、编码、程序、数据、信息等构成了新型劳动过程的核心要素。数据搜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产品加工、数据营销等通过互联网构成数据再生产过程,进而驾驭和改变了传统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的方向、规模和结构。可见,数据、信息和网络等对传统生产要素的整合,既挖掘了传统生产要素的新能力,又能形成数字化生产的新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数据要素等新生产力构成要素进行了科学的提炼和说明,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
新质生产力揭示了区别于传统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新动能。人们对于生产力的认识,总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西方经济理论关于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路径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从分工和协作角度出发,二是从竞争和演化角度出发,两者均有着巨大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则从生产要素结合性质与作用方式论证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在工业革命中,科技要素、管理要素等被不断合并进入生产过程,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推动力。立足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现实,新质生产力范畴是从生产过程内部环节出发,及时将信息收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交互能力、算力、基因技术、生态技术、人工智能等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合并到生产力范畴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将劳动者和科技因素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并超越了传统现代化范式中将生产要素单纯归结为劳动力、土地、资本的思维,体现了“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从生产力变革角度对生产力发展规律进行了新的探索,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思路。
新质生产力阐明了经济发展的新元素和发展条件。马克思曾指出,“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新质生产力范畴赋予传统生产要素新的内涵,极大地拓宽了机器体系替代人类脑力劳动的前景,使现代生产中复杂劳动的比例大幅上升,提高了劳动效率。新质生产力还极大改变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关系,劳动者对机器的掌控、生产信息的互通互联,机器体系内的生产协同以及智能工具对产品的监测等环节,均可通过数字化通信互联和机器操控来实现,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和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是催生现代化发展新动能的重要突破口
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更高的物质文明和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以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作为坚实的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关键在于能否将“创新发展”落实到位。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生产力的有用性和具体性,关键在于科学知识的生产性运用。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引擎,提升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新科学技术来引领。因此,新质生产力一方面需要以基础研发为底蕴的科学发现,另一方面需要以实践运用为旨归的科技发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其重要标志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科研闭环,其主要支撑是要实现引领性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其判断标准是能否在实体经济领域大规模运用系统性的新技术群。
培育新质生产力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新质生产力以知识和信息、数据和算力为基础来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可以极大地克服自然物质资源的排他性和消耗性,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推进奠定必要前提。从社会生产的物质变换过程看,新能源、3D打印、生物技术等现代制造业,只有依托数字体系整合网络、硬件、软件、传感器等技术,实时采集生产过程数据并进行智能分析和决策优化,才能更好地实现自然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和永续利用。新质生产力之所以本身是“绿色生产力”,就在于其能颠覆性地改变传统的技术经济生态圈,引导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全新良性轨道。
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人民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的必然举措。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物质富裕也包括精神富裕。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离不开新科技、新业态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只有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互联网经济、媒体经济、网络营销、个性化订制等才能得到快速发展,才能不断提供满足人民物质和精神需要的高质量产品。
培育新质生产力是赢得国际竞争战略主动权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辟和成功,为我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也面临国际上新的挑战。当前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在于尖端和核心科技及其产业化水平。突破西方脱钩断链式的科技打压和产业围堵,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自主发展和内生增长优先。只有充分抓住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时机,加快构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以新质生产力为引导融入全球化,才能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三、坚持整体思维综合推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发展思想、发展主体、发展政策和重点产业上相互协同、综合推进。
一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当前,大数据、5G通信、人工智能、AR和VR、互联网平台、云计算等新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成为传统制造业升级跃迁的关键。劳动资料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传统生产设备的网络化智慧化升级、智能机器人对传统机械制造工具的替代等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趋势。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应加快设计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即时和无缝衔接,加快建设以人、机器和数据有效衔接为特点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优化产品设计、制造、产品应用及售后服务的全过程,推动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动态重组。其核心就是要通过科技研发新赛道,构建出互联互通的现代化制造产业体系,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二是要发挥国有经济中坚作用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中坚作用和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要探索新的资源创新和配置机制,加大对重要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的国家投入,设立相应的国有资本支持基金和经营实体;要完善新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信息、数据、数字处理技术等新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同时,要适应新生产要素的特点,构建鼓励民间各种新生产要素自由有序流动的资源流动机制;要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鼓励经济主体探索新的经营机制;要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性质,鼓励形成混合所有制的新经营主体。
三是加快出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持和引导政策。首先要强化政策设计,明确新质生产力主体的认定和奖励性政策;其次要加强政策引导,通过税收、贷款、财政资金等倾斜性支持政策,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后是要出台专项政策,加快建立世界一流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技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支撑新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科技基础支撑。
四是布局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避免资源浪费和项目重复建设。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动能,核心在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此,应立足顶层设计,在现代产业体系内部做好各类产业划分和功能定位,合理区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基础设施产业、一般制造业和未来产业。要加快新介质新材料产业、数字处理芯片产业、人工智能大模型、量子信息通讯产业和新制造产业等,将前瞻性战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使之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领域,催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