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成果快递

樊欣 严书翰: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发展历程及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3-12-28
字体: 打印
分享: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简称科社学科)建设和发展关系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关系到推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理论基础,关系到我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学科体系的繁荣与发展。
一、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发展历程回顾
  恩格斯有句名言:“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1]。简要回顾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发展历程,既能使我们清晰地看到这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和规律,又能为新时代实现科社学科繁荣发展提供重要遵循和根本保证。
  马克思本人并没有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1876年5月,恩格斯针对自称是社会主义信徒的柏林大学讲师杜林,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全面攻击进行了深刻批判,在论战过程中形成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编、政治经济学编和社会主义编的全面论述。1913年3月,列宁为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而写的文章,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是由三个基本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所研究的,是阶级斗争学说、国家论、党论、战略策略,等等”[2]。我国理论界把毛泽东的这个概括称之为“科社四论”。以上即科社学科的由来。
  站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考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科社学科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恢复和开始发展时期(1978—2003年)
  科学社会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狭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指作为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的文献多是从广义上使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即与马克思主义是同义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进程,党的文献越来越多地从狭义上使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伴随这个过程科社学科恢复和开始发展起来。1978年至2003年是科社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第一个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我国理论界掀起了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新高潮。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重要内容就是彻底批判林彪、“四人帮”鼓吹的假社会主义,恢复科学社会主义真正面貌。这就必须讲到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和同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我们当然不会由科学的社会主义退回到空想的社会主义,也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所以我们反复说,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3]。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性质就是“用他们那种极端荒谬的假社会主义来冒充科学社会主义”[4]。在这里,邓小平和叶剑英所用的科学社会主义已经是狭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概念了。但是,真正把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并加以建设,从1977年3月中共中央党校复校以后就开始了。
  1977年3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恢复中央党校。华国锋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胡耀邦为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同年10月5日,党中央正式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决定指出:中央认为,各级党校最重要的课程,就是要有计划地阅读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学习的方法,就是“运用这些原理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深刻批判‘四人帮’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运用这些原理来分析自己工作中有关路线、方针、政策上的重大问题;还要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剖自己的思想,提高觉悟,改造世界观”[5]507。
  1977年9月,胡耀邦在《关于教学问题的几点意见》中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为根据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的教学对于拨乱反正有重要意义。他指出:“我们从三门课学通一些问题,本身就是从思想上、理论上、路线上讲清楚了错误路线”[5]513。
  1978年4月,《中央党校第一期高、中级干部读书班教学工作总结》指出:“把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和研究,在党校历史上是第一次,这就使学员完整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许多学员过去虽然学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但对科学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如何在工作中自觉地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思想上是不够明确的。经过这次学习,明确了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指南”[5]571-572。此时中共中央党校正式设立7个教研单位: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文史6个教研室和理论研究室。
  1979年12月25日至1980年1月17日,经党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分学科召开了座谈会。科社学科同行在交流中一致认为,科社这门课,不是可开可不开,而是非开不可。当前,学习这门课更加重要:一是这门课同实际联系很紧密,目前提出的现实问题中,科社的问题最多。二是林彪、“四人帮”搞乱了许多理论是非,科社是“重灾户”,他们在科社理论方面制造的混乱最多,所以,学习这门课是拨乱反正的需要。三是总结30年的经验教训需要学习科社。我们搞了30年社会主义,可是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搞的是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至今还存在不少模糊认识。可以这么说,我国学界和中共中央党校的科社学科建设是在这个时期拉开帷幕的。这个时期科社学科建设,以下三件事是很重要的。
  1. 胡乔木的讲话和重要文章。
  1981年5月19日,胡乔木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作《关于〈历史决议〉的几点说明》。他指出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全党多年来的一贯主张。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虽还是初步)是一个根本的客观事实,并且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党内在这样重大的原则问题上不能搞“百家争鸣”,以免动摇党心军心民心。胡乔木这个讲话多处论及科学社会主义。
  2. 党的十二大对党章的修改。
  党的十二大对党章修改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胡耀邦在十二大报告中指出:这次党章修改草案清除了十一大党章中“左”的错误,并且在总纲中,对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对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总任务,对党在国家生活中如何正确地发挥领导作用,都作了马克思主义的规定。
  1982年9月13日,胡乔木就党章修改问题答新华社记者问时指出:“新党章总纲,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我国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必将在全世界逐步取得胜利的前景,作了扼要的论述”[6]。新修改的十二大党章总纲提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进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些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正确的”[7]。
  1982年9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胡乔木的文章《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践》。文章指出:共产主义是指什么呢?它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将来要实现的一种社会制度,一方面是指关于为什么要实现和怎样才能实现这种社会制度的思想(通常也称为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这两个理论的名称并没有什么区别)。这篇文章既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内涵,又指出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
  3. 习仲勋在中央党校传达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
  1984年9月25日,在中央党校举行的秋季开学典礼上习仲勋代表中央书记处讲话,向大家介绍了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和亮点。习仲勋指出:“这个文件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我国实际,既正确地总结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又科学地解答了实际工作产生的新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5]797。
  简述这段历史可以看出:科学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理论基础。科社学科正是由此得到恢复并开始发展起来的。
  这一时期我国高校的科社学科也得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6月,党中央批准教育部在武汉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座谈会期间,召开了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工作座谈会,会议着重讨论了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教材建设问题。1978年10月,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讨论和试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的通知中,明确规定政治理论课在理工农医各科和外语专业中应占总学时的10%左右,文科一般应占20%左右。1979年7月,教育部组织编写出版了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印发各高校试用。198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文件明确规定:马列主义课在高等学校各类专业中,都是必修课程,不能选修或免修。文科专业加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或《科学社会主义》,每门课各为1学年,全学年实际教学时一般不少于105个学时等。
  1980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通知,恢复对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领导关系,要求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协助中宣部切实领导好各地学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工作。1981年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听取并讨论了教育部、北京市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汇报,会上明确提出党中央书记处要直接抓高等学校政治课教材。
  这一时期我国高校科社学科也开始恢复和发展。有些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先后成立了科社系,并开始招生。1981年教育部开始设立科社学科学位授予点,授予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科社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这两个单位又获得科社博士学位授予权。
  党的十三大后,随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不断拓展,科社学科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十三大提出了重大判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8]。党的十四大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这九个方面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四大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9]。党的十五大全面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指出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十五大还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10]。
  这一时期,我国科社学科得到恢复并开始发展。从党校系统看,省级以上党校大多都成立了依托科社学科的教研部(室)。中央党校在1977年就成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前身是马克思主义基础教研室),1990年改为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从1981年起开始招收科社学科硕士生,从1985年起开始招收科社学科博士生,迄今从未中断。此外,1983年8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在南京成立,这是学习研究交流科社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平台,中国科社学会挂靠中共中央党校,首任会长为范若愚。从高校系统看,一些高校建立起科社系、科社教研部(室)或研究所。有的大学还招收科社专业的本硕博学生,如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从社科院系统看,1978年中国社科院就成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简称马列所),下设4个研究室,其中就有社会主义研究室。四川省社科院是我国第一家成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的省级社科院。
  这一时期国家教育部门很重视科社学科建设。有两件事值得关注。一是1991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对若干高校的科社、国际共运这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研究生培养进行了检查和评估。同年11月,公布评估结果:中共中央党校和中国人民大学科社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列第一名。1997年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作了调整,把科社和国际共运合并为一个学科,仍然是政治学的二级学科。二是2002年教育部对一些高校的学科点进行评估。于2002年下半年公布了评估结果:中共中央党校、山东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科社与国际共运学科点被评为重点学科[11]。
  这一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科社教材,主要有:范若愚、江流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概论———中国社会主义基本问题》(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赵曜主编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讲话》(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高原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赵明义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高放等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等。
  (二)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显著发展时期(2004—2012年)
  这个时期简称第二个时期。在党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推动下,科社学科建设赶上了发展的好机遇,科社学科建设有了显著发展。
  200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共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简称《意见》),正式提出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党中央的这个决定意义重大。从政治上看,实施马工程是一项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工程,是一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生命工程,是一项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工程。实施好这项工程,必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从学科建设上看,实施马工程给科社学科建设和发展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马工程非常重视科社教材建设。《意见》规定了实施马工程十年内主要做好5项重要工作,其中第三项工作是“研究和编写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教材”。二是《意见》把学科划分为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并指出这三类学科都要得到快速发展。科社学科属于传统重要学科。三是科社学科建设基础在人。《意见》提出,要抓好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着力培养一批坚持正确方向、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学科带头人,着力培养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这是科社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和动力。四是中宣部把实施马工程主要工作具体化为18项任务。其中编写科社教材任务,依托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组织协调全国科社界专家来共同完成。
  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下发《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把作为我们立党立国根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增设为一级学科,归属法学门类。这是我国学科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简称马理学科)下设6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经过我国理论界各学科专家多年努力,到2011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础理论教材与政治学等6门重点学科教材的编写任务基本完成并先后出版。2011年1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详细介绍了马工程第一批重点教材编写和出版情况,并且介绍了这批教材的内容梗概。
  2011年5月,马工程重点教材《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简称《概论》),由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这部教材在理论阐述和谋篇布局上有很多优点和亮点,一是史论结合,二是以中国问题为中心,三是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融于一体,四是解疑释惑。《概论》出版是实施马工程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我国高校教材建设和科社学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就的重要标志。2020年,这本教材修订出版第二版。新版《概论》的突出特点是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之中。
  此外,作为马工程重点教材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也于2012年5月由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此书还翻译成俄文在俄罗斯发行。
  2005年,经党中央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设立了5个研究部,其中就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这是目前我国学界唯一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命名的研究部。还设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室(隶属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部),一直保留至今。此外,一些省级社科院也先后成立了科社研究所。这一时期全国党校系统科社学科建设也有明显发展。省级党校普遍建立起了依托科社学科的教研机构。作为学习研究交流科社理论和实践重要平台的省级科学社会主义学会,1979年之后在全国各省区市(除西藏外)都先后建立起来。
  这一时期教育部高度重视科社学科建设。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高校必须统一使用马工程编写的教材,并且以此作为今后高校学科检查和评估的重要依据。教育部非常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学,对思政课教师与在校学生的比例、思政课的课程和课时设置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教育部领导提出要使思政课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精彩课程。思政课老师积极钻研、同心协力,让充分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思政教材进课堂、进当代大学生头脑,彻底改变了高校思政课一度出现的学生“抬头率”不高、注意力分散和教师讲课准备不足、授课不严谨等问题。
  (三)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时期(2013年至今)
  这个时期简称第三个时期。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八大以来,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了重大发展,科社学科建设迎来了新发展的重要时期。
  科社学科建设在新时代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标志是形成了习近平科学社会主义观,在回答时代课题中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中国版的科学社会主义即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党的二十大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完全可以这么说,新时代我们迎来了科社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大好时机。
  与科社学科建设进入新时代获得发展新契机的第三个时期相适应,这个时期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包括著作和教材等),无论是质还是量都有显著提升。从著作上看,主要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至第四卷,《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从教材上看,主要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还有《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等。这一时期科社学科学位点建设也有新的发展,有科社学科博士点的单位增加到了15个,有科社学科硕士点的单位增加到了62个(高校系统49个,党校系统10个,社科院系统3个)。
  第三个时期赶上一些重要时间节点,比如,2016年空想社会主义开篇之作《乌托邦》发表500周年、20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列宁诞辰150周年和恩格斯诞辰200周年,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些重要时间节点,或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或者有关部门召开纪念活动,或者学术团体组织理论研讨活动等,既是这个时期科社学科建设的亮点,又是推动科社学科建设的重要动力。
二、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的有力佐证。科社学科在新时代的新发展,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形成了习近平科学社会主义观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2014年6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决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作了大量重要论述。从篇幅上看,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述最多,引起了我国科社界强烈反响。社科界理论工作者经过热烈讨论形成这样的共识:习近平科学社会主义观已经形成,其主要依据有四点。
  1. 深刻论述和全面概括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内容的根本点,后人对它的认知也是随着时代进步和实践变化而发展的,这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
  习近平站在新时代历史高度,结合100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和实践,概括了5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一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二是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三是合乎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四是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五是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12]。
  2. 运用大历史观阐析了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简称“1·5讲话”),第一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中加以考察。他把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程划分为6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史6个时间段中一个完整阶段加以全面论述,这对人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从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具有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搞清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及其演进,搞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就能明白,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3],从而有力地驳斥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成是“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错误观点,并得出了鲜明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4]22。
  3. 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没有过时,号召全党要努力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1·5讲话”中强调:事实一再告诉我们,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和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等基本原理,并没有过时。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要从9个方面努力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关于坚守人民立场、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关于人民民主、关于文化建设、关于社会建设、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关于世界历史和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简称“九个关于”)。其中大部分原理都属于科社学科范围。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1·5讲话”据史立论,论从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根到底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结果,并且强调了这个极为重要的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14]21。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且适应时代要求,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形成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成果即习近平科学社会主义观,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论基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新时代推动科社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遵循。
  (二)在回答时代课题中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形势,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同时,也极大地推进了科社学科建设和发展。
  党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出新时代强军目标和战略,提出维护和落实中央对香港澳门的全面管治权,提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等等。上述15个“提出”,这是从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经过审时度势、科学判断、充分发挥全党集体智慧提出来的,大多是科学社会主义最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从而有力推动了科社学科建设和发展。
  (三)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是中国版的科学社会主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简称《决议》),是党的历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国共产党100多年来的历史就是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并且取得举世公认伟大成就的历史。《决议》把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概括为“十个坚持”。可以说,这“十个坚持”是《决议》的核心内容。这“十个坚持”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概括的“九个必须”,是一脉相承、相得益彰的。这“十个坚持”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规律和宝贵经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也是要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丰富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研究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学说,发展到今天,科学社会主义“就是研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15]。第三个历史决议就是论述和总结100多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及其包含的规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第三个历史决议称之为中国版的科学社会主义。
  第三个历史决议是中国版的科学社会主义还体现在贯穿《决议》始终的四条基本线索上。一是注重分析研究和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二是注重分析和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研究和把握;三是注重分析和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战略策略的研究和把握;四是注重分析和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自我革命的研究和把握。可以说,《决议》对这四个方面的论述都是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来分析总结100多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规律和宝贵经验。这是科学社会主义重大成果,有力推进了科社学科建设和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16]。
  (四)党的二十大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创新
  二十大报告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份足以载入史册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从科社学科上看,它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创新,主要有:一是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是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这个重要论断实际上已经指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重大成果。二是二十大在全面论述新时代1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实现历史性变革后,指出这充分佐证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创新的重大论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理论自觉。三是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因为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了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二十大报告在党的文献中还首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要概括为“十个思想”和“四大观”,并指出它们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二十大这些理论创新一定会推动新时代科社学科建设和发展。
  (五)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发展历程的重要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17]。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社学科发展历程和在新时代的新发展,至少有三点启示是极其重要的。
  一是要充分认识加强科社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可以清晰看出,科社学科建设和发展始终与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确立和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相互伴随、相得益彰。科社学科建设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尤其是实施马工程中获得了显著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迎来了发展重要机遇。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18]。我们必须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科学社会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科学社会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党的二十大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的过程有力地推进了科社学科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社学科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新时代新征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科社学科建设和发展一定会迎来又一次繁荣。
  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科社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领导。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简称“5·17讲话”),这是指导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科社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遵循。“5·17讲话”充分肯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取得的明显成就,同时也指出了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辩证而全面的分析完全符合我国科社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现状。“5·17讲话”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的思想是一贯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作了大量深刻的论述,他强调一定要认清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决定了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教育事业、思想政治工作(包括办好思政课)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国家,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用“九个坚持”来概括党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其中第一个“坚持”就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他还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2019年,他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这些重要论述是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包括科社学科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的深刻诠释。因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科社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领导,之所以这么说,除了上述阐析以外,还因为科社学科自身还存在短板,还存在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学科体系发展不适应的状况,还存在有些领导的学科意识不强甚至是本领恐慌等问题。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科社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在互动中共同发展。如果说前面两点启示是侧重从政治维度进行阐析的话,那么这一点则主要从科社学科发展规律维度来讲启示。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科社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在互动中共同发展的规律,首先体现在科学社会主义教材即《概论》中。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1世纪新阶段,是我国科社学科恢复和显著发展时期,这期间理论界也出版了不少高水平的科社教材而且各有特点。但是,《概论》(第一版)与这些教材不同,它是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思想,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密切联系100多年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编写出来的基础理论教材,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进展。21世纪新阶段,形成了道路、制度和理论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第一版)由导论和10章构成,其中党的创新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有3章(七、八、九章)。这3章阐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发展和道路、理论体系,从而体现了三者在互动中共同发展。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二版)修订于2020年,该书新辟了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作了全方位、多维度的阐释。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概论》是一部具有科学性、时代性、针对性,体现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理论著作,凸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科社教材中的崭新内容,又是对科社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指导,充分佐证了三者在互动中共同发展的规律。
  其次体现在党的二十大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党的二十大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达到了新境界。二十大后,我国理论界掀起了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热潮,形成了一批可喜的研究成果,这对于推动科社学科建设,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中去大胆探索,这也是一个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两个结合”过程中必将极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和科社学科的发展。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我们要从“国之大者”的高度来认识科社学科建设和发展,要善于总结和把握科社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应该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科社学科建设和发展关系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关系到推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理论基础,关系到开辟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只有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能从这个高度上认识,才能进一步推动科社学科建设和发展,才能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科社学科的再次繁荣。
  (作者简介:樊欣,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严书翰,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