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成果快递

林建华:高水平开放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发布时间:2023-12-18
字体: 打印
分享: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诞生之时起,中国共产党就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牢记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贯穿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红线。”党成立一百余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5年来,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惠民是改革开放45年的主旋律和主基调,“人民标尺”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具有极重极重的分量。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党之大者”“国之大者”
  惠民,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党之大者”“国之大者”。党领导中国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惠民,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党百余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
  正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09亿元、人均119.37元跃升至2022年的121.02万亿元、人均85698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发展基础更牢、条件更优、动力更足。
  正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今天,中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5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1亿人,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100%,不断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不断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今天,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公平正义得到极大维护,全国城乡处处呈现出社会和顺、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象,14亿多中国人民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让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其核心内容是向贫困宣战、促进共同富裕
  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我们党面对的紧迫任务。惠民,其核心内容,一是向贫困宣战,二是促进共同富裕。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摆脱贫困,是党和国家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改革开放以来,党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中国共产党人所要做的,就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汇聚了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铸就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为全球减贫事业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信心、提供了动力。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立足中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之治”的一个典范,被世界银行称之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最好的教科书”。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历史性地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新征程上,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着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
  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目的在于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具体来说:其一,要把分配制度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二,要把就业作为最基本的民生,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其三,要把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其四,要把人民健康作为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其五,要把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六,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各类困难群众,强化社会政策兜底保障功能,健全兜底保障机制,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少做一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实事。其七,保障和改善民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唯物论。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之一
  改革开放造福人民、惠及人民,是历史的结论。改革开放45年来,我们党顺应历史大势、回应人民期盼,带领人民不断创造幸福生活。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
  在经济方面,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现实,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也逐步优化,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人民生活中,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我们党运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驾驭资本,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有效规避了资本风险。
  在文化方面,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得到了繁荣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景观。文化建设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精神养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进方向,推动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形成了生动活泼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社会方面,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革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城市,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人民更加注重健康、环保、公益等领域的问题,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同时,人民更加注重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过程中感受幸福的真谛。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谱写了新时代更加壮美的团结奋斗之歌。
  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之一。新时代新征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从根本上还要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成为现代化的中国。这是因为,中国扩大开放的举措,是根据中国改革发展客观需要作出的自主选择,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消费心理、需求结构质的变化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将一如既往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成就更好造福人民。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既体现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又明确了现代化的崇高目标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既体现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又明确了现代化的崇高目标;既涵括了现代化的物质维度,又指出了现代化的精神诉求;既立足中国,又观照全人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根本特点和价值追求,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前行的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诸多特征中,“人民性”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中国式现代化克服西方现代化“资本至上”的逻辑,将人民群众作为现代化的主体与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惠民、利民、为民,同时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和持续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伟大的历史进程。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价值旨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强调“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全方面、多维度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市场经济,丰富社会物质总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人民权利、增进人民福祉;发展文化事业,构建社会文明风尚;建设和谐社会,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优美环境等重要实践,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全面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和造福人民。中国式现代化,旨在以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分配是民生之源,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和实施科学的分配机制,让现代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高质量发展要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使社会物质财富充分涌流,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物质保障,推动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就业创业、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事业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着力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这就意味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把人民群众放在重要位置,各项工作的规划和开展都要着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这一重要论断,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指导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迈出坚实步伐、谱写辉煌篇章。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北京日报》2023年12月18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