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成果快递

刘须宽:找准解决问题的“总钥匙”

发布时间:2023-07-07
字体: 打印
分享:
  调查研究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正如城市的发展有“高楼大厦”的“面子”,也有“背阴胡同”的“里子”,调查研究就是要全面占有信息,既要看“面子”,也要看“里子”,综合了解情况,找准问题的根源。领导干部要把“青春汗水”洒向“希望田野”,腿上沾满泥水、身上淌着汗水、胸中饱含墨水,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经常进百姓的“前厅”和“后院”,以实践的名义真诚为民,从确凿的证据出谋划策,在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上精准发力,在关乎群众安危冷暖的“民生大事”上持久用力。
不二法则
  调查研究是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契合的过程,通过调查促成结论、观点与时间、空间、情境互融对接,紧抓表象背后的本质。周密的调查能找到正确的方法,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要求。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实施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都是从问题入手,在化解问题中获得行动的方法和动力,我们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也是要回到实践中解决自身遭遇的难题。离开问题导向,调查研究就是无源之水,结论不能从脑子里自己产生。我们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地调查收集真实数据,弄清情况、把握现状、研判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契合的过程,通过调查促成结论、观点与时间、空间、情境互融对接,紧抓表象背后的本质。周密的调查能找到正确的方法,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
  增强问题意识是促成我们不断接近真理的不二法则。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党中央要求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紧紧锚定调查研究的目标任务,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决不能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的“客里空”;决不能搞只看成绩好的地方无视情况复杂和矛盾突出的地方“嫌贫爱富”式调研;决不能搞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钦差”式调研,必须“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只有把东部、西部、南部、北部、老少边穷情况都弄清楚,才能“综合成一个总情况”。
三个必须
  老百姓的“土方子”往往有大智慧,只有我们勤于下高楼、出深院,进车间、踩田头、访校园、探社区,扩大调研对象的广泛性、调研内容的针对性、调研方法的科学性,才能找准问题的关键所在
  勤于调查才能出真知,抓住核心问题才能科学决策。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老百姓的“土方子”往往有大智慧,只有我们勤于下高楼、出深院,进车间、踩田头、访校园、探社区,扩大调研对象的广泛性、调研内容的针对性、调研方法的科学性,把传统调研方法和现代调研手段结合起来,把微观调查和宏观调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才能找准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应对措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一是必须在走深走实中摸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再次强调“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依然存在,把调查虚化、形式化的错误依然存在,务必认清并清除影响调查研究实效性的障碍。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核心在真调查,关键在真研究。在变化的时代,看不到问题、不清楚情况变化就是最大的问题。提高调查研究实效,必须杜绝刻板的“经典调研线路”“群众演员作秀”“背台词”等顽疾。
  “经典调研路线”固化了调研认知,不管哪个层次干部来调研,都走一个线路、拜访同一拨人,别无二处;“经典调研路线”遮蔽了信息输出的真实性,中断了有效信息的供给,代之而来的是盆景工程、形象工程、弄虚作假的集中展示,既误导调研者,又营造出皆大欢喜的幻境。这种攒实力、垒大户的盆景式展示,只能导致真实的虚化,加剧错误的倾向,积攒更大的风险和矛盾。
  二是必须在分析问题中确立方向。调查研究要找准“第一信号”,分清“主次矛盾”。刻舟求剑是出举措的大忌、闭门造车是贻笑大方的蠢举、异想天开更是摸清问题的天敌,我们唯有扑下身子多到矛盾问题集中的地方和部门去,推进改革发展就能事半功倍,战胜风险挑战就能更有底气。
  当年在接任浙江省委书记后,习近平同志用9个月跑了69个县,这才有“八八战略”“千万工程”的科学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将“半杯水”的调研心态用到极致,半杯水里装问题,多向群众请教;剩下半杯装办法,把好做法带回来。不远千里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风雨兼程用真心聆听人民心声,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为全党重视调研、深入调研、善于调研、准确调研树立了光辉典范。
  三是必须在解决问题中精准发力。我们要在解决急难险重的任务中锤炼本领,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体察实情、解剖麻雀,深入研究具体问题,综合汇总全面情况,立足全局带动局部、兼顾未来布局当下。奔着问题去,落脚点在于盯住问题改,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就是为寻找到解决问题“钥匙”,对问题没招是最可怕的问题。领导干部要敢于接“烫手山芋”、善于钻“矛盾窝”,长于出实招。既要部署“过河”的任务,还需要解决“船和桥”。任务一经确定,就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采取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党和人民事业才能走上正确轨道,才能取得人民满意的成效。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必须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下去,让惠及百姓的各项工作实起来。
  总之,唯有不辞劳苦、无惧辗转千里、敢于攻坚克难、坚持系统观念,才能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形成正确决策的基本共识,找准解决问题的“总钥匙”。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成都日报》2023年07月05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