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政党发展史上,中国共产党的存在和发展是极其独特的政治景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聚焦聚力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鲜明主题和中心任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是千千万万人的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人的参与,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是这一事业不断取得成功、走向辉煌的制胜密码。面向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关键在党。对于拥有百余年历史和9600多万名党员、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迈过的其中的一道坎,是全面从严治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啃下的其中的一块硬骨头,并因而具有新时代意蕴和旨归。
一、统一思想,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有科学的理论才有正确的行动。思想是组织的灵魂。没有统一的思想,一个组织特别是一个政党组织必将在一叶障目中成为“乌合之众”和一盘散沙,必将在茫然无措中陷入固步自封的泥淖而不能自拔。重视思想建设、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新时代新征程,统一思想,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导、行动指南。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新时代产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实践结晶,是新时代的精神旗帜,是新时代的方向引领。
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同时,它在发展中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怎样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深入回答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主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在对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中,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新时代我们党勇于进行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它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三个方面成就”,以及党的二十大从十六个方面总结概括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等,集中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主要内容。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没有止境。迈上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从而确保党的中心任务的实现。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思想上的坚定,离不开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坚定,同样离不开理论上的清醒。行动上的坚定,尤其离不开理论上的清醒。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新时代新征程,全党最大的政治任务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认识、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谋求发展,引领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由此,真正做到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二、统一意志,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上,党的旗帜是胜利的旗帜,党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党的意志是奋斗的精神和奋进的姿态。
统一意志,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归根到底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底色。具体而言,在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并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凝心铸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矢志不渝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自觉忠诚核心、信赖核心、紧跟核心、维护核心,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为党分忧、为党尽责、为党奉献,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在党中央统一指挥的合奏中形成和声,决不能荒腔走板、变味走调。百余年来,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全党始终统一意志,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对党的忠诚。
统一意志,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强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之所在。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属性。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共产党,二者相得益彰、彼此成就。
统一意志,就要坚决站稳党性立场,坚决做到对党绝对忠诚,与党中央同心同德,真心爱党、时刻忧党、坚定护党、全力兴党。古人云,天下至德,莫过于忠;天下至仁,莫过于诚。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页)对党绝对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是最低标准也是最高要求。这种“绝对”,是纯粹的、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打折扣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做到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而要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就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对标对表,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标对表,提高政治站位,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态度,严守政治纪律,经常校正偏差,真正做到忠诚于党和人民,忠诚于党的理想信念,忠诚于党的初心使命,忠诚于党的组织,忠诚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切实把对党绝对忠诚铭刻在灵魂中、融入血脉里,保证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决不能在政治方向上走偏了、在政治道路上走错了。
统一意志,就要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旗帜引领方向,旗帜和方向冶铸意志。党的旗帜是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集中彰显。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就了我们党这个百年大党,同时将亿万人民聚集在鲜红的旗帜之下。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进一步涵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真挚情怀和使命担当,始终牢记共产党员这个第一身份、为党工作这个第一职责、为民谋利这个第一目标,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了人民再出发、再拼搏。面对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面对各种两难甚至多难抉择,必须自觉把人民利益作为决定行动的优先序。面对人民群众的多元诉求,无论大小难易,必须将心比心、尽心尽力办实办好,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从而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在前进道路上凝成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三、统一行动,始终坚持并始终做到全党万众一心、步调一致向前进
统一思想、统一意志不是空洞的口号、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它是具体的、实践的,必须体现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日常言行上,即必须体现在统一行动上。马克思曾指出:“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55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这是新时代新征程统一行动的根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今天已经成为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这样一个大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特别是统一行动,极其不易。
统一行动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一个历史问题,但又是一个不得不经常谈起和强调的问题。早在1945年4月21日,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的重要讲话中就曾指出,“我们大会的方针是什么呢?应该是:团结一致,争取胜利。简单讲,就是一个团结,一个胜利。胜利是指我们的目标,团结是指我们的阵线,我们的队伍”(《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7页)。毛泽东强调,我们的大会要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我们现在还没有胜利,前面还有困难。我们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毛泽东还形象地说:“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间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同上,第287—298页)毛泽东讲的“看齐”,就是为了“团结一致,争取胜利”的看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常喊看齐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律和经验。只有经常喊看齐,只有各级党组织都经常喊看齐,才能时刻警醒、及时纠偏,使全党始终保持整齐昂扬的奋进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31页)。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从现在起党的中心任务,如果不能形成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党就没有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组织凝聚力、社会号召力。苏联共产党解散、苏联解体、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覆亡的沉痛教训非常深刻地警示着人们,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政党的规模越来越大,内部复杂程度就会越来越明显。如果不能总是清醒、坚定地应对党内外的挑战,不能时刻保持警醒的看齐意识、统一意识,就会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丧失队伍、丢失阵地,甚至亡党亡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毋庸讳言,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四风”问题、“七个有之”问题、自以为是的问题等,今天并未完全绝迹。这些问题反映出一些人看齐意识不强,忘记了自己的言行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自己的步调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针对这些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要“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以达到全党统一行动。事实证明,一个政党、一个组织,能否最终实现整齐划一、团结统一,既表现在思想认识上,也展现在精神状态中,更体现在实际行动里,要切实做到“齐心、齐力、齐步”。
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辩证地看,统一思想是基础和前提,统一意志是条件和保障,统一行动是指向和旨归。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新征程,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归根到底就是要统一到实现党的中心任务上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始终坚持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凝聚全党意志、引领全党前行,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
(作者:林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二级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