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成果快递

张小平:新时代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发布时间:2021-12-10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全新的重大判断,充分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联系。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赋予鲜活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新时代所实现的创新。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吸收民本理念之精华

  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核心理念。先秦时期的中国思想家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为贵”等民本思想,汉唐时期续有“民者,万世之本”“君依于民,国依于民”的原则,直到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将民本思想与中国的独立自强联系起来。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质变。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赋予人民群众真正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精准扶贫脱贫、振兴乡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是对中华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升华,赋予了强烈的时代意蕴。

生态文明思想赋予“天人合一”新的时代内涵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中关于天人关系最有价值的思想精华。先秦时期的中国思想家提出“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明于天人之分”等思想,强调人的行为要顺应天道,二者相互影响达至和谐。“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天人协调的积极因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在自然中负有保护环境的主体责任,要尊重自然,尊重天道之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说明生态环境可以推动经济发展;金山银山买不到绿水青山,说明自然资源的珍稀性和不可复制性,这也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原因,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则包含了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

  生态文明思想揭示了生态环境不只是自然财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与传统生态文化只着重于生态环境保护思想不同,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从而赋予“天人合一”以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全面从严治党让“政者正也”执政理念焕发新活力

  “政者正也”的思想精华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涵。先秦时期中国思想家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治国先治吏”“知行合一”等治国理政思想。这些思想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贯穿中国历史的重要执政理念。

  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临“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临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在实践中部署并落实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党建理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执政理念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升华中华优秀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中华传统价值观新的时代内涵。中华文化在数千年发展中产生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如“自强不息”“天下为公”“先义后利”“与人为善”“扶贫济困”“言必信,行必果”“德不孤,必有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

  新时代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充分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价值理念的传承和升华,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成为“滋养”“涵养”和“营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才能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

自强不息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传承弘扬自强不息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内在精神动力。先秦《周易》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指君子始终都应刚健有为、发愤图强、永不松懈。中华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 集中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努力向上的顽强生命力, 表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开拓精神、反抗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完善自我的进取精神, 意味着以一种积极乐观有为的精神来主导人生的生活态度,富有“日新”“革新”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成为中华民族绵延不断数千年的精神基因,它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的向心力,孕育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奋斗不止、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的中国共产党聚焦民族复兴之路的历史方位和实践路径,将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机融通。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趋完善和成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不可逆转的制度保障。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目标驱动。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物质基础。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融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之中,汇聚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力量,使之成为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厚德载物”“和而不同”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传承弘扬厚德载物精神及“和而不同”理念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先秦时期《周易》提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指君子始终都应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此后,中华文化的厚德载物精神,逐步延伸出中和、太和、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兼容并包、和而不同之意,形成“以和为贵”的中华文化智慧,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文明特征,主张民族不分大小,国家不分强弱,彼此之间应本着相互平等的原则;反对侵略,热爱和平,主张各国互相团结,和睦共处。这些思想理念历经几千年积淀,已浸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之中。

  今天,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具有“公共”的性质,面对全球性的共同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一个民族多么弱小,地处多么遥远,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不受影响而‘独立生存’”,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世界中的“你”和“我”,打造成了世界中的“我们”,而“我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站在全球发展的前沿、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审时度势提出来的中国方略和中国智慧,使中华民族厚德载物之精神、“和而不同”之理念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蕴。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长江日报》2021年12月08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