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人民至上:百年大党赓续传承的根本立场
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所作的深刻阐述,成为理解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核心理念。
纵观百年党史,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做到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赢得人民巨大信任、坚决拥护和广泛支持,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人民至上是立足新时代深化党的根本宗旨认识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段经典论述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社会历史主体和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基点,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鲜明地写在自己旗帜上,自觉地扛在自己肩上,坚决地落实在自己行动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鲜明提出:要推翻资产阶级、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采用无产阶级专政,实行社会革命。大会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明确指出:党在当前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加强对工人的领导,注意在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中发展党员,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1944年,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中强调:“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同志深刻阐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强调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从七大党章开始,我们党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总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作为区别于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标志。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进一步明确“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评判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成败的标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我们对党的根本宗旨的认识不断深化,并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调动,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就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命光荣,任务艰巨,需要我们在新征程中更加紧密地依靠人民群众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根本宗旨进行了富有时代性和创造性的阐述,形成关于“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和思想。他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人民至上”的理念,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新时代社会实践相结合,对党的根本宗旨认识进行了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人民至上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践行初心使命的实践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他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我们党百年奋斗史、伟大历史成就与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联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把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要求落实到苏区建设中。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要求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他强调:“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毛泽东同志在苏区亲自树立的模范长冈乡、才溪乡,以及模范兴国县等,都是善于做群众工作、关心群众生活的典范。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地位,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二者必须兼顾”“如果大家生活不提高,革命就没有必要。”“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当年的统计材料表明,1956年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了21.3%,其中,农民提高了14.6%,非农业居民提高了28.6%。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实现人民幸福有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着眼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真正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1990年底完成或超额完成绝大部分“七五”计划规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后,全国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随着“九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7%和8.9%,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这些伟大成就,充分展现了我们党秉持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把“人民至上”贯穿体现在了改革发展的全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在当选党的总书记后的首次记者见面会上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是立足新时代对“人民至上”理念作的鲜明、深刻阐发,打动和感染了亿万中国人民,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把全党工作的注意力更加聚焦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理念更好地落实到新时代的发展实践中。新时代,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使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秉持的“人民至上”理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广大人民之所以支持和拥护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真正做到了“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伟大历史成就最为根本的原因。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规律和发展大势,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给苦难中的中国人民送来了光明和希望,成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主心骨。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切努力、奋斗和付出,都是为人民利益而斗争。
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能够始终与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不动摇,一个重要法宝就是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历史充分证明:只要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能够无往而不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群众工作,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我们党开展的第一次全党集中学习教育,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我们党开展的第一次全党集中学习教育,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目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所有这些集中性学习教育的目的,都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管走得有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不能忘记初心和使命。通过学习教育,要把党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政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其中,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是我们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重大举措。
摆脱贫困,是我们党向人民的庄严承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艰辛奋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经过全党、全社会努力,我们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最大程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充分展现了一个百年大党的自信和从容,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党对人民的使命和担当。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要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团结、联系、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不断用实际行动感动中国人民“这个上帝”,紧紧依靠全体中国人民创造新时代的新辉煌。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兼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党建》202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