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成果快递

李瑞琴:近年来苏东剧变研究中的前沿问题

发布时间:2017-02-18
字体: 打印
分享:

 

苏东剧变25 年来,国内学界以新的时代视角、新的时代特色为坐标,对苏东剧变问题的研究深入持久,深化、细化、高远化的趋势是主要特点。从近年来学者关注的重点看,以下问题的研究处在前沿领域。

一、苏东剧变教训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联性研究

国内学界反复、深入探讨苏东剧变的原因与教训,根本目的是服务于执政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李慎明主编的系列党内教育参考片《居安思危: 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在部分党组织和党员中播放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有的领导同志指出, “凡是不希望自己的党步苏联亡党亡国之后尘的中共党员,都应该看看这部片子,从中受到震撼和教育。”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涅基别洛夫院士代表俄罗斯科学院主席团指出: “《居安思危: 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课题组,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分析了苏东剧变和苏共垮台的原因及历史教训,得出了不少有勇气和警示性的结论。”越南共产党也在中央委员范围内进行了观看; 越共《人民报》大篇幅摘登了部分解说词。2013 年,应许多领导同志和观众的要求与请求, 《居安思危: 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的解说词全文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李慎明主编的《苏联亡党亡国20 年祭: 俄罗斯人在诉说》从六个方面记录了苏东剧变亲历者、当事人和普通民众的诉说,特别是对戈尔巴乔夫时期六年多的“改革”做出了泣血反思。外交部原副部长、中国驻俄罗斯原大使刘古昌指出: “这部片子很好,资料翔实,且很多第一手资料,说服力强,应当让更多的人看看这部片子。”2014 年,该片解说词出版后,又在《中华魂》刊物连载全集,各界反映热烈。说明苏东剧变问题的探讨对于我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些学者继续在各个领域深入探讨研究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对一些重大、关键问题做出了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如,在戈尔巴乔夫所谓的“民主化” “多元化”的改革年代,似乎每个苏联公民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与要求,但苏共被解散、苏东剧变时,广大党员却没有为自己的党、为自己的国家起而抗争。因此,国内外置疑之声四起,甚至成为苏共必然垮台的一个有力证明。有文章研究指出,出现如此局面既有历史原因,即基层党员在党和国家决策方面的无权参与、不愿参与,也有直接原因,即戈尔巴乔夫的苏共执行错误的改革路线,搞乱了意识形态,以及苏共领导人的背叛、部分官员腐败等,导致基层党组织思想涣散,党员不知所从。该文对于苏联人民在苏共解体时保持沉默的分析和结论令人信服。还有作者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结论: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党内形式主义泛滥、官僚主义日益严重、享乐主义思想不断蔓延、奢靡之风盛行,在空洞乏味的陈词滥调中,苏共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被逐渐肢解。苏共“20 万人时建国、200 万人时卫国、2000 万人时却亡国”说明,苏共执政后期党风的持续败坏与民心的不断丧失, 是导致苏共最终走向败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有学者认为,苏东剧变解体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作为执政党的苏共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忽视了自身的建设问题,特别是在思想建设中的种种错误倾向,严重影响了苏共党员队伍的纯洁性与战斗力,最终走上了偏离马克思主义的邪路,导致了悲剧的上演。这是一场值得共产党人永远铭记的悲剧。跨过世纪的时间节点,在更多的历史碎片公之于世的今天, 回眸苏联共产党思想建设历史,剖析其主要的错误倾向,探究其始末缘由,依然足以警示今日的共产党人。

二、戈尔巴乔夫时期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兴起与苏联演变

苏东剧变前夕,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各种主义粉墨登场,颠覆式摧毁着苏联意识形态阵地。一些学者着重从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的兴起与苏东剧变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应该记取的惨痛教训。这些作者总的认为, 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一条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 路线,是苏东剧变的直接的和主要的原因。为了推行这条错误路线,戈尔巴乔夫充分利用了历史虚无主义这一思想武器。

一些学者分析,苏东剧变时的各种错误思潮的沉渣泛起,关键在苏共领导人的错误支持下,苏联理论界抛弃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以抽象人道主义思想解释社会历史问题,从而引发历史虚无主义逆流。自由派分子借历史评价人道化丑化苏共领导人形象,以历史反思为由否定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在历史禁区公开化运动中为苏联历史翻案。历史虚无主义瓦解了社会主义的合法性基础,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引发苏联意识形态全面危机。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和运用,严重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认同基础; 苏共高层领导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丧失,使苏共意识形态无以存身; 苏共宣传思想工作自我孤立,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接受; 对社会思潮重强力管控轻疏导引导,极大地损害了苏共的执政形象; 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外交政策, 从外部瓦解了苏共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潮取代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新自由主义瓦解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历史虚无主义摧毁了苏联共产党的合法性,保守主义阻碍了苏联社会的改革发展,民族主义思潮推动国家分裂。

还有一些学者指出,苏联后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化思潮引发了价值观的多元化,直接动摇了苏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人道主义思潮否定道德阶级性﹑走向抽象化的极端解构了苏联核心价值观的伦理学基础,俄罗斯思想探寻传统俄罗斯精神价值从文化认同上疏离苏联核心价值观,东正教复兴在世界观和信仰上否定共产主义,新自由主义全盘否定苏联根本制度和价值观念, “非暴力伦理学” 抨击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为道德极权主义和道德专制主义,这些错误思潮都从不同层面解构了苏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挖掘苏东剧变的意识形态原因,不难发现历史虚无主义所起的破坏作用。今天,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际,我们面临着与当年苏联类似的现实环境: 西方的遏制与“和平演变”愈演愈烈,我们内部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只有尊重历史的选择,充分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及其危害,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瑏瑡苏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形成、发展到鼎盛阶段,继而陷入僵化与困境,再到解构与溃败,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必须推动党内民主建设,并以党内民主推动社会民主建设; 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近年来,对苏东剧变时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错误思潮的批判与反思,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其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科学掌控意识形态,辩证对待各种社会思潮。

三、俄罗斯重评苏联历史、俄历史教科书编纂与修订得到持续关注

近年来,在西方政治势力的插手和怂恿下,俄罗斯社会长期潜伏的民族、宗教矛盾开始抬头,甚至有引燃和爆发的态势。俄罗斯一方面加紧修改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强化对反对派的政治打压; 另一方面积极倡导爱国主义和青少年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加强以东正教为首的宗教间的和谐共处,强化以俄罗斯人和俄语为主的族际融合和族际文化交流,坚决反对歪曲二战历史事件。普京多次下令,要举全国之力,编写统一的、具有新的历史观的历史教科书。一些著名学者持续关注俄罗斯重评苏联历史、维护祖国历史的举措,积极评价俄罗斯总统对待历史的态度。

俄罗斯社会对前苏联历史的怀念和重新评价开始于21 世纪初。重新评价斯大林、再版《联共( ) 党史简明教程》、编写新版历史教学参考书、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再认识和对苏联模式的优势与弊端再思考是重评前苏联历史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要表现。这些现象不但确证了历史发展的一维性规律,而且反映了俄罗斯公民期望社会物质强大、精神富足的心理认同。

2014 年前后,普京多次接见国家历史教科书修改工作委员会成员,要求以客观、公正、尊重的态度对待俄罗斯历史,坚决反对以各种理由、甚至无中生有挑衅国家的历史。俄罗斯新版教科书谈到对苏联历史一些重大争论事件的看法,认为十月革命完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革命”; 指出苏联30 年代的发展是苏联现代化道路的一种选择,驳斥了国内外一些人把30 年代斯大林时期称为“大恐怖”时期的谬论; 肯定了乌克兰、中亚、高加索地区民族加入俄国和苏联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等。普京强调,要加强与国际上历史学家的合作,坚决反对否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成果。

俄罗斯对爱国主义教育极其重视,列入国家纲领和教育法规,形成系统工程。联邦各主体及地方政府每年组织上百场活动,提醒人们牢记历史,珍视文化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纲领迄今已进入第三个五年,即“20112015 年” 实施期。国家纲领包括一整套法律法规系统、道德规范、组织方法、研究渠道和信息处理方式,将纲领的要求具体化,保证在全俄范围内和地区间长期有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家纲领的实施,使俄罗斯社会逐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国民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使爱国主义成为国民保持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基础。普京明确反对在苏联问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他表示,否定苏联时期的一切象征性标志,从原则上讲是错误的,否定历史会使整个民族“数典忘祖”。

2016 年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是俄罗斯联邦政府教育部根据普京总统指令,联合文化部、联邦历史学会等官方机构,组织几百名历史学者经过认真讨论与修改,历时三年最终制定完成的,具有明确的国家意志性与权威性。新版历史教科书确立了国家历史教学研究应尊重历史事实、强化爱国主义、弘扬历史文化成就的新标准,彻底否定历史虚无主义,对苏联史研究中颇有争议的苏联模式、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评价和伟大卫国战争等重大历史疑难问题,明确了历史新观点和新标准。新版历史教科书全面抛弃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垃圾”、找回被遗忘的历史英雄、肯定国家历史文化辉煌成就,旨在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重塑民众“苏联记忆”,实现国家认同与民族复兴。

普京从第三任期以来继续在历史教育领域进行拨乱反正,从重塑俄罗斯全民族思想的高度上对历史教学领域的改革提出建议。建议推行中学历史新的历史概念,历史教学与文学教学同步化,确定国家考试中的新考核标准等。

上述举措有力地团结了俄罗斯人民,成为俄罗斯抗压于西方制裁、凝聚人心、维护祖国尊严的有力武器。爱国主义教育和尊重维护祖国历史相辅相成。

四、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问题研究逐渐展开

随着苏东剧变的远去,对于这些国家现在的社会主义运动状况的研究也有着特殊地位和现实的意义。一些学者对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关注多有展开,出现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有学者概括,目前, “原苏东地区”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是均实行了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多党制; 二是绝大多数共产党都放弃了原有的指导思想,改为社会民主党或社会党等,只有极个别的还坚持原来的信仰和名称; 三是社会主义政党多元化; 四是以社会主义政党为载体的社会主义运动呈现多层化。另有学者注意到,当代俄罗斯社会主义党派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主要表现为: 指导思想上一元化与多元化并存,以劳动群众为主的社会基础各有侧重,新社会主义的目标前景同中有异,合法斗争的政治角色不尽相同,信仰自由适用于俄共党内。社会主义政党于俄罗斯不可或缺但暂无机会执政。在苏东剧变初期最艰难时期,俄共等马列主义党派寄托着人民失去苏联之痛; 俄罗斯大规模私有化,社会主义力量代表着弱势群体的利益和愿望,是人民怀念苏联、向往社会主义理想的现实承载。这些社会主义力量缓解、消减了私有制确立后,贫富悬殊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对人民的伤害,对社会稳定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些学者注意到,当代俄罗斯社会及学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俄罗斯现实问题的现象在悄然出现。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些学者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所体现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自发以社会实践为检验真理和鉴别谬误的标准,以阶级分析方法考量当代社会问题,以制度为基点分析当代俄罗斯发展的瓶颈。苏东剧变之后,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在当代俄罗斯失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政治地位。但是,现实裂变推动当代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们能够客观、深入地开展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术研究,并且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得到深化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主要包括: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布尔什维主义的关系等。通过这些研究,他们反思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深刻原因。进入21 世纪后,伴随俄罗斯社会发展新矛盾和新问题的出现,人们重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意义,马克思主义图书出版在俄罗斯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俄罗斯思想史上社会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十八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列宁的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和人道社会主义具有广泛理论影响。苏东剧变后虽然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不再作为俄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大众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文化思潮以新的形式和面目依然存在,形成了对当今俄国社会有重要影响的“新社会主义文化思潮”。新社会主义思潮主要通过最新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和左翼政党的政治纲领等形式表现出来,表达了俄国社会一部分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呼声。新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力图克服原有的教条式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解,在实践上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作出理论反思和批判,充分吸收世界范围内其他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体现出对社会主义探索的广阔视野和开放胸怀。新社会主义在当今俄罗斯仍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对俄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将产生持久深刻的影响。

关于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研究,将构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重要部分。苏东剧变的时间越是久远,对于未来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越是清晰可见。

五、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研究苏东剧变是基点

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记取苏东剧变的教训,警示前车之鉴,始终是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学者能够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跟踪前进。

有学者回顾历史,1978 年前后,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大规模考察团对苏联东欧国家进行了访问和考察。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是这些访问和考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给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具体说来, 中国共产党考察苏联东欧改革对中国改革开放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模式多样性的认识; 二是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三是丰富了中国改革理论的思想来源; 四是促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形成。

一些学者认为,苏共亡党、苏东剧变给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教训,是在应当进行改革的时刻,没有及时而正确地进行改革,其具体表现是或拒绝改革,或拖延改革,或作修修补补式改革,或在问题和矛盾已经积重难返之际盲目改革。汲取苏联改革的教训,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必须而且只能通过改革加以解决。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 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瑐瑦苏东剧变是公众对苏共及苏联政府丧失了信心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普遍的社会焦虑。中国公众信心的构建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进行,通过深化改革,可完成传统政治信任向现代政治信任的转变; 通过制度建设, 使政治不信任通过制度化的渠道表达出来,使之形成促进社会稳定健康的力量,才能凝聚公众的信心,促进社会稳定有序发展。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或“斯大林模式”,是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苏联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的一整套社会主义的制度。斯大林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不管是取得的成就还是所犯的错误,都是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宝贵财富。

有学者认为,苏东剧变过程中,宗教相关因素起到了极大的破坏性作用,回顾这段历史,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运用社会主义宗教论的最新成果对苏联宗教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总结,在宗教特性、宗教与社会主义关系、无神论教育以及“宗教渗透”等问题上加深理解,对于我们今天做好宗教工作,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东剧变问题研究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事业长久的重大课题,苏东剧变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殷鉴不远。未来征途,唯有铭记深刻教训,方得顺利前行。(注释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网络编辑:张剑

 

 

 

来源:《科学社会主义》2016 年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