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红: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形式
来源:《开放时代》2015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5-02-13
根据村级经济的运行方式或者说是生产经营方式,结合自己的调研实际,我把目前集体经济的存在形式分为:经典模式、现代模式、现实模式、混合模式和普遍模式。下面具体讲下这几个模式以及它们的一些特点。
第一,经典模式。村庄案例选择的是河南的刘庄。之所以取名为经典模式,是因为它的各种特征比较贴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或理论,而且它沿承了原来高级农业合作社的某些特征。我主要归结了这么几点。一是生产资料的高度集体化:土地及村办企业均归集体所有,村民都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二是经济管理体制上的集体统一经营;三是农工商全面发展的产业结构(村民亦工亦农亦商);四是它在分配制度上始终以村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五是在这些村庄建立了比较好的社会福利制度,有良好的村民待遇和福利;六是它沿袭了浓厚的集体主义传统。
这些村庄大多数是从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开始发展集体经济,所以都有比较强的历史感。其运行到现在,共产党领导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些村庄体现得比较明显。但是,这些村庄也往往被一些人误认为是“保守”或者“思想不解放”的典型代表,在每次改革潮来的时候受到比较大的冲击。
这类集体经济的村庄经过多年的历练,已经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抵制风险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其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内在动能。它们具有坚定的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走的是适合自己村庄特色的发展道路,我觉得是这种模式长盛不衰的精神动力。其带头人脱颖而出,勇担重任,同时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形成强大的人格魅力,是这种集体经济经典模式的共同特点,也是村庄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他们注重村级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常抓不懈。
第二,现代模式。它在集体经济内部引入股份制,也就是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一,在这种村集体里面,应该是村级集体资产作为统一股参股或者是控股村办企业。目前来看,还是控股的比较多,在所有制上是这种方式,所以村民既是股东,也是村民,也是劳动者。其二,村民既是股东,又是职工(劳动者),能够在村集体与村民个人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而且比公司加农户这种方式更紧密。其三,由于它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所以它在企业管理方面实行现代董事会制度。其四,它的所有制方式决定了它的分配方式就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资本)分配相结合,如此村民普遍比较富裕,但是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其五,它们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其六,它们一般具有踏实能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党员队伍。其七,村级党组织注重引导农民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热爱村集体。这个模式在我的论文中,我选的代表是宁波的湾底村。如果用一句诗来形容这个模式,就是“长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什么这么说?大家都知道第一种模式被批判为保守、思想不解放的代表,而这种模式采用了现代企业制度,所以它更容易被大家看成是积极顺应改革潮流的集体经济实践形式,在每次改革的潮流中,较少遭到批评和诟病,而且它能够在相对平静的舆论环境中赢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要求,并且把集体资本也列入混合所有制经济里。我觉得如果集体经济能够抓住这个机会的话,还是能够有一定的作为。
第三,现实模式。所谓现实模式,是说它具有更广泛的现实的制度基础。这样一些村庄较多产生在原有的集体经济基础差、工业基础弱、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村。也就是目前大多数的农村,如果是要发展集体经济的话,这种模式可能更接近一些。它的特点就是以发展家庭经济为突破口,通过为家庭经济提供社会化服务逐步增加集体积累,充实村级集体经济,村民收入快速增长,村民福利不断改善。这类村庄我选择的个案是天津的毛家峪。这个村在2000年的时候,积累是零,村民的人均年收入是2000元。一个小山村,当时是“春种几垄地,秋收几框果”。这几框果秋天也运不出去,因为没有道路。到2008年的时候,村民人均年收入是3万多元,村级积累达到了1亿元。对它来说,建立一个比较初步的村级集体经济之后,往往会通过联合或合作,比如村企合作、村村合作等途径来实现集体积累的提升和飞跃,形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制度和路径依赖,这是保证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它需要不断地、及时地、持续地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对于集体经济来说,集体主义还是它的灵魂。如果光有经济没有精神的话,这个村庄很快就会失去发展的源泉。
第四,混合模式。这类村庄的代表就是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在这个村庄内部有多种经营方式存在。首先在集体土地上,仍然保留了人民公社的体制,就是集体统一耕作。然后,按照人民公社的分配制度、管理办法进行一定的调整。比如临时性的分田到户,就是在冬天的时候,土地空闲下来,还能种植一些不便机械化的作物,比如马铃薯,把土地分给村民耕种,但是到春天能进行集体化作业的时候就把地收回来。在这个村庄里还存在一个租赁制。围海形成的一些地,租赁给一些养殖场或者企业,收取一定的租金。当然,崖口村也实行了村民股份制,有两种形式,一个是红本的股份制,一个是绿本的股份制。
第五,普遍模式。所谓普遍模式,就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模式。很多人觉得这已经不是集体经济,但是如果按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以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来看的话,我还是把它归结在集体经济这样一种形式里。因为目前我们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还是归集体所有的,只不过是在经营形式上分散经营。按照邓小平所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一种低水平的集体经济,将来要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实现一种高水平的集体经济,就是集体化要不断地提高。当然,我们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需要辩证地认识。当初实行分田到户的时候,在一些贫困落后的地方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我看史料说是“被饥饿逼迫出来”的一个改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当时也存在“一刀切”的做法。外国学者安戈调研了大概28个村庄,说已经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的28个村庄有22个是在上级压力之下承包到户的。当然这种低水平的集体经济目前来看越来越不适应集体化的大生产。
在全国已有不少高水平集体经济的农村,这个没有具体的统计。去农业部,他们口头告诉我说,全国没有分田到户的农村大概为2%。如果按目前50多万个行政村计算,那就有1万个左右,我不知道有没有这么多。但是,广大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心声是能够感受到的。比如说河南刘庄,在史来贺的带领下,周边也出现了一批集体经济的农村,他们都公开说史来贺是自己的老师。又如天津毛家峪发展集体经济之后,周边的村要求跟毛家峪走集体经济的道路。我感觉,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重申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例如2013年的农村工作会议就提到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是改革之魂,后来确定三权关系等。我觉得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不应是削弱而应是巩固集体所有制的过程,不应是弱化而应是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过程,不应是降低而应是不断提高集体经济水平的过程。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马研院)
网络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