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成果快递

刘志昌:以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 完善社会治理

来源: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第57期 发布时间:2014-12-30
字体: 打印
分享:
  摘要:文章提出的基本观点是:基本公共服务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要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发达国家公共服务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新时期,完善社会治理,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和要求,以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均等化为重点,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和能力的现代化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关键词:公共服务 现代化 能力建设 社会治理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社会管理机制。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四大重要目标之一。强调“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时期,完善社会治理,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和要求,以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均等化为重点,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和能力的现代化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经济社会现代化要求基本公共服务的现代化

  现代社会实质上就是通常所说的工业社会。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社会需求与消费结构、人口和家庭结构、就业结构等日益现代化,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公共服务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日益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从衣、食等低层次生存性消费向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等更高层次的发展性、享受性消费转变。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1978年为57.5%,1990年为54.3%,2000年为39.4%,2010年为35.7%;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1978年为67.7%,1990年为58.8%,2000年为49.1%,2010年为41.1%。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食品支出比重降低的同时,教育文化体育和医疗等支出日益增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

  家庭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家庭为主体、家庭类型多样化等现代家庭结构进一步发展并逐步形成,家庭传统保障功能日益削弱,要求建立健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按照联合国老龄化社会标准,我国于2010年即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同时,户均人口规模下降趋势明显,由1982年的4.41人,减少到1990年的3.96人、2000年的3.44人,再降到2005年的3.13人。家庭结构模式变化在城镇突出表现为“四二一”模式,在农村基本形成以“四二二”模式,即祖辈四人、父辈二人、子辈二人为主体的格局。家庭结构模式的变化,意味着家庭赡养老人的负担越来越重。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将是难以承受的。

  国有、集体单位外就业人员日益增多,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快速的城市化,以及社会各阶层的贫富分化等都对公共服务提出了迫切需求。同时,社会建设滞后是导致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1978年,城镇就业人员9514万人,其中国有、集体单位就业人员占99.84%;2010年城镇就业人员34687万人,其中国有、集体单位就业人员共7114万人,占20.51%。同时,私营经济单位就业人数从1990年的57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6071万人;个体经济就业人数从1978年的1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467万人。改革开放后,在非国有、集体单位中就业人员,特别是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组织中就业人员,没有享受社会保险等公共服务或享受的公共服务项目、水平较低。

  基本公共服务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社会现代化要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现代化。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期,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完善社会治理;有利于扩大内需,从而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从而促进社会公平。

  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国际比较

  近年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取得了巨大成绩和进步,同时,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发达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相比较,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落后,有待进一步提升。以北京市为例,作为国家首都和经济发达地区,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2009年北京市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1年北京市人均GDP为80510.9元,折合12463美元。按世界银行划分各国贫富程度的标准,北京已经达到中上等国家水平,接近富裕国家——人均GNI(国民总收入)12275美元的水平。《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基本构建起与首都功能定位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目标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此,我们选取基础教育等指标,与中等发达国家比较。

  从教育投入看,北京市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偏低,占财政支出比例较高。2009年,北京市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为3.01%,韩国、新加坡分别为5.05%、3.08%;2010年,北京市、新加坡分别为3.19%、3.26%。2008年,北京市公共教育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6.14%,韩国、新加坡分别为15.8%、15.3%;2010年,北京市、新加坡分别为16.57%、10.3%。从小学生师比看,北京市低于韩国和新加坡。2010年、2011年,北京市小学生师比分别为13.2和14.9,韩国2010年为20.9,新加坡2011年为18.5。

  从医疗卫生看,北京市医疗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与韩国接近,高于中等收入国家,但公共医疗卫生投入偏低,远远低于韩国、中等收入国家。北京市卫生局等组成的项目组研究数据显示,北京市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2007~2009年分别为5.6%、6.4%、6.0%,中等收入国家分别为5.4%、5.4%、5.8%,韩国2007年、2008年分别为6.3%、6.5%。2009年,北京市公共医疗投入占医疗卫生总费用的29.1%,中等收入国家为52.0%,韩国为58.2%,新加坡为36.1%。

  从公共交通看,北京市每万人公共汽车、出租汽车数量远低于新加坡。每万人公路里程数量高于新加坡。2009~2011年,北京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量分别为12.4、11、10.7辆,每万人拥有出租汽车数量分别为38、34、33辆,每万人公路里程分别为11.8、10.76、10.58公里,新加坡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量分别为32.1、32.1、32.9辆,每万人拥有出租汽车数量分别为49.5、51.4、52.2辆,每万人公路里程分别为6.7、6.7、6.6公里。

  从北京市与韩国、新加坡等中等发达国家的比较看,一些指标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总体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基本公共服务既有数量上的差距,也有质量上的差距,同时,在财政投入、服务理念以及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全国情况看,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仍存在总量供给不足、服务供给不均衡、体制仍需改革、财政投入仍需加大等问题。

  三、以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均等化为重点,完善社会治理

  在我国北京等地相继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的新时期,完善社会治理,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和要求,以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均等化为重点,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和能力的现代化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财政保障机制,奠定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均等化的经济基础。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均等化的关键是建立科学的财税体制,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支出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我国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财政投入力度,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起双向的财政平衡机制和保障机制。

  二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动力机制。党的十八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求“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新时期,我们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特别是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要以“公平”为首要价值取向,并用这种价值取向指导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实行中央对地方的公共服务问责制;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增加公共服务指标在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权重,从而解决地方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动力不足问题。

  三是要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理念,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新时期,要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按照共同富裕和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着力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制定科学的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任务和工作目标,有步骤地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要将农民工等外来流动人口全面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

  四是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仍然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农村地区如果享受不到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就很难真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现代化的目标。要在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尽快消除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群体差距,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确保城乡居民在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

  作者简介:刘志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主要从事公共服务与地方治理研究。

  网络编辑:嘉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