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成果快递

孙应帅: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自信

来源:《辽宁日报》2014年4月22日 发布时间:2014-09-05
字体: 打印
分享: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这对党员干部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要求:一是要研读经典著作,具体讲就是要认真研读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二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讲就是要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来认识世界、认识国情,如此才能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加自信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马克思主义是党受到人民拥护和取得执政地位的思想武器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之所以能够顺应历史潮流、紧扣时代脉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党能熟练掌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阐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来认识世界、认识国情,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受到人民拥护和取得执政地位的思想武器。

  众所周知,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也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又一次一次地失败了。最后,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中国共产党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看待世界和社会是更为本质和准确的。其中,对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把握以及它们之间矛盾运动的分析方法,使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规律。正是马克思主义使我们认识到,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不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我们都是为了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就必须改变,这是我们今天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原因。同样,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也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因此,我们的改革才不仅仅是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而是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的全面改革。

  可见,在新的历史阶段,仍然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解读视角和认识方法具有科学性与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体系之所以没有过时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在于它的只言片语和个别论断是否正确,而在于它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科学性,而只有科学性的认识才有可能具有真理性和持久性。

  理论界对于马克思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直争议颇多,难有定论。此时,恰恰需要我们按照习近平同志“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的要求,紧扣经典原著,看看马克思、恩格斯究竟是怎么说的。以最经典的《共产党宣言》为例,我们看到,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明确强调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核心思想是属于马克思的。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方面,他们已有过明确表述。用后人的解读和概括,可以表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或者“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而这应当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从这一视角出发,马克思主义者才不会被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表象所迷惑,也不会为暂时的社会历史阶段所局限,从而掌握住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钥匙”。在以往,尤其是欧洲中世纪被基督教和国王统治的时代,宗教的、精神的控制和影响曾被认为是主导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而马克思主义恰恰就将这种颠倒的历史观颠倒过来,将在“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中发挥着作用的人民群众突出出来,将“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所导致的利益群体和阶级分化揭示出来,从而将“唯心史观”变为“唯物史观”,将“英雄史观”变为“群众史观”,将“救世主”创造历史变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只有在这种逻辑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形成的并在社会结构中占据多数的工人阶级才有可能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人,从而改变桎梏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人类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产主义社会前进。只有在这样的认识角度和逻辑演绎下,马克思、恩格斯才有信心作出“《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的论断。而《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着桎梏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固有矛盾,随着经济危机一轮又一轮的持续加重也得到不断验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识并寻求作出改变,这也进一步验证了马克思主义解读视角和认识方法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把看家本领自觉应用于实践才能坚定并增强“三个自信”

  当前,党员领导干部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和转化运用方面,一是应当精读细读经典作家的经典原著,二是应当带着问题读原著,三是通过读原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而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认识国情、推进各项建设事业。

  研读经典著作,第一层含义是“读原著”。现今的各级干部,由于实际工作繁忙、心态浮躁和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的影响,难以静下心来读原著。但是,现今各种思潮涤荡、多元文化盛行,信仰迷失和核心价值观的迷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原著读得太少,而从二手材料或他人的注解中读到的材料或是“只言片语”、或是“个别论断”、或是“歪曲误解”,都难以体现原著的精髓,因此应当通过读原著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第二层含义是“读经典作家”。经典作家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而且包括列宁、毛泽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建过程中的领导人等,只有系统、连续地研读他们的著作,才能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变化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和中国化的进程及其必要性。第三层含义是“读经典著作”。实事求是地考虑各级干部的工作任务和时间精力,应当将重点放到人们公认或专家推介的经典著作或重点篇目上来,从而达到有限时间、有限精力下高效研读的目的。第四层含义是“精读细读”。对于一些重点篇目,如《共产党宣言》等,或大部头论著,如《资本论》等,应当拿出时间、精力精读细读,一次读不完就分几次读,一人读累了就集体研讨着读,一人读不懂就请专家辅导着读,务必将原著精神读懂吃透。

  结合现实、带着问题读原著才能读出兴趣、读出新意。由于年代久远和时代变化,以及外国译著艰深晦涩等原因,一些经典著作只是通篇去读,难免产生疲倦困顿之感,因此有必要带着问题去读。

  读原著的目的不是要人们陷入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而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而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自觉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个立场,就是人民大众的立场。这个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这个方法,就是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只有掌握这一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更为科学、更为准确地把握社会规律、顺应历史趋势。而要掌握这一立场观点方法,则需要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深入钻研,需要原原本本地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才能领会得更加深透和精准。

  网络编辑:嘉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