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的位置 > 首页 > 马研学部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举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讨会”

 

 

  (仲河滨摄)

 

    20061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办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讨会”在院学术报告厅召开。

来自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研究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与会学者认为,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是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大亮点。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并把这一本质属性明确为社会和谐,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飞跃。

    与会学者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主题,探讨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石和方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和谐社会问题、和谐社会的公平保障体系、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与国际和谐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有学者提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以事物的矛盾规律定义和谐社会,就是人们在根本利益一致的条件下,在社会基本矛盾丧失对抗性的情况下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的、良性的社会状态。有学者从社会形态发展的角度,论证了社会主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惟一可能的社会形态。有学者提出正视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化解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工作。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问题。与会学者认为只有巩固和优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这个基础,才能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只有坚持这个基本分配制度,才能在实现共同富裕基础上推进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华文明的关系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文明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丰富的内涵、持久的功能、顽强的承续力量,并论证了民本思想、“和而不同”等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对倡导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保障体系问题。有学者提出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主要特征;建立有效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强制度建设是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

关于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与国际和谐社会问题。有学者以不同于西方国际关系的视角,针对“冷战思维”、“普世民主”的强权政治,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即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背景下,创建一个共同安全、和谐合作、平等互利、普遍繁荣的新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冷溶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马研院常务副院长程恩富主持。学部委员李崇富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赵曜、林甘泉、蔡美彪、杨圣明、陈先达、邵维正、胡钧、赵凤歧、陈占安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中联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与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网站

网络编辑:谭扬芳

 

发布时间:2012-02-15 15: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