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林永亮: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这篇重要文章中,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一条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纵观古今,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我们党坚持自信自立和胸怀天下的辩证统一,合理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我们党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跃上了一个大台阶。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中国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始终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如今,我们党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革,世界文明交流激荡,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另一方面,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必须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积极互动中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内部可循环,并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供给能力,激活需求潜力,强化改革动力,实现供给和需求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同时,要依托我国已经形成的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发挥对全球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维护好经济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经济安全是构筑新安全格局的基础,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关乎经济体系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需要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加强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确保在极端情况下我国经济建设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我们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培育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

  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当今世界,开放融通是大势所趋,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我们要继续扩大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强化我国国内市场形成的强大生产和消费能力,推动贸易优化升级,努力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继续扩大制度型开放,以深层次改革促进高水平开放,全面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国际经贸投资新规则。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不断提高驾驭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力。

网络编辑:张福军

来源:《红旗文稿》2023年第19期。

发布时间:2023-12-06 15: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