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的位置 > 首页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刘姝妤:马克思“理论彻底性”思想实现的逻辑理路及启示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一论断标志着马克思“理论彻底性”思想的正式提出。“理论彻底性”思想的缘起与实现植根于德国深刻复杂的时代背景与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程。将这一思想置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体现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中所指出的那样,“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理论彻底性的价值旨归。本文通过探索马克思“理论彻底性”思想的逻辑理路,启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依据理论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过程、结果进行动态性分析与优化,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条件与客观规律,构建“彻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以透彻的学理、深刻的思想理论、真理的强大力量,回应、说服、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马克思“理论彻底性”思想的缘起
  马克思“理论彻底性”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彻底的革命只能是彻底需要的革命”。“理论彻底性”的提出是基于19世纪40年代德国社会乃至近代欧洲的社会背景,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德国理论界的不彻底性和马克思自身政治与哲学立场逐渐发生转变的现实、理论与思想三重维度。
  (一)现实维度:“时代错乱”的德国现实社会
  “理论彻底性”思想首先植根于德国“时代错乱”的现实社会,时代呼唤先进的理论,人民需要先进的理论指引。德国处于长期的封建君主专制压迫下,人们遭受着沉重的政治压迫和社会压迫。德国的现实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同时代的欧洲国家,马克思在《导言》中指出,现代德国制度是“时代错乱”,用“敷粉的发辫”“没有敷粉的发辫”“已经死去的那种世界制度的丑角”来讽刺德国现实社会的极度落后。现实社会的极端落后必然影响现实的人的生活,马克思在《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中描述了在普鲁士专制政府统治下人民的悲惨境遇:“现在德国独立的人很少,十分之九的有教养的青年都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向国家乞食,我国的河流未被利用,航运萧条,过去繁荣的商业城市失去了往日的光辉,自由的制度在普鲁士推行得缓慢无比,我国过剩的人口无依无靠地流浪四方,在其他民族中作为德国人逐渐衰亡。”无法获得自我实现的人民不得不在幻想的世界谋求精神慰藉,受到德国制度与宗教的双重压迫,宗教改革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上帝从高高在上的天堂,进入到了人民的心中,外在束缚深入人心,并与世俗政权相互利用,为专制统治的不合理性掩上了一层面纱,遮蔽了人民对世俗社会的理性判断。马克思具有彻底的敢于斗争的、不妥协的精神,他在博士论文中高扬自我意识的大旗,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总而言之,我痛恨所有的神”。面对充满天上的神和地上的神的现实世界,马克思始终坚定不移地试图用彻底的理论进行彻底的批判。
  (二)理论维度:青年黑格尔派理论的不彻底性
  世俗政权与宗教相互利用共同控制人民的自由意志,反对时代进步的潮流,书报检查制度造成了德国思想界的僵化。“当时著作界中唯一还有充满生机的精神在跃动的领域——哲学领域,已不再说德语,因为德语已不再是思想的语言了。”而同时代的思想无法为德国指明前进的方向,无法触及到德国社会的乃至当代世界的根本弊病。青年黑格尔派的诞生标志着对黑格尔思想的反思与质疑,哲学开始对神学进行批判,施特劳斯在《耶稣传》中宣称耶稣是凡人,神话故事不过是早期基督教徒自发想象的产物;鲍威尔在《约翰福音史批判》和《对观福音和约翰福音史批判》,认为神话传说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和《宗教的本质》中,从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角度展开了对宗教的批判,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类本质创造了上帝。青年黑格尔派对抽象宗教进行了直接的反驳,高扬了人的主体意识,但是他们的理论是不彻底的,原因在于青年黑格尔派仅仅停留于纯粹理论的批判,无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尽管费尔巴哈揭示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头足倒置,但他的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人只是抽象的人,因此他的观点也仅仅停留在宗教批判,无法找到人的解放的途径。在《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批驳了鲍威尔把犹太人解放归结为宗教问题,又把政治解放同人类解放混淆在一起,认为政治解放只是确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原子式的利己主义个人,现代国家也只不过是一种人的生活的异化形式,人类解放不可能在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基础上得到回答;在《导言》开篇,马克思提出了关于批判的转向,认为青年黑格尔派停留于宗教的批判是不彻底的,应深入到现实去批判。马克思认为批判理论要把它当作社会现实去批判,否则它就是不切实际的,只有消灭哲学,才能使哲学成为现实,前一个“哲学”正是像青年黑格尔派自以为是、不彻底的理论,后一个“哲学”则是马克思所追求的历史服务的、改变世界的哲学,马克思对一切不彻底的理论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也正是因为自诩“完美哲学”的青年黑格尔派理论的不彻底性,推动了马克思理论在批判中不断走向彻底。
  (三)思想维度: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中的自我清算
  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为“理论彻底性”思想的提出起到了强烈的激发与催动作用,在思想转变之前,马克思认为自己所信仰的黑格尔的国家观可以作为彻底的思想指导德国社会,国家是普遍理性的化身,而在《莱茵报》时期遭遇的具体问题表明:现实世界充满了专制政权的压迫、书报检查制度的禁锢、历史法学派的腐朽,以及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关于林木盗窃法的一系列辩论中产生的“物质利益难题”,马克思产生了“苦恼的疑问”:理论层面上国家所代表的自由理性与社会现实的非自由非理性产生矛盾,马克思逐渐意识到自己所信奉的理论是不彻底的,需要对自身理论进行自我革命与自我清算,开展新的理论探索。这种探索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在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求助于历史,通过研读历史试图解决所有制、阶级、国家和法的问题,第二是开展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马克思得出了“市民社会会决定政治国家”的结论,正是市民社会支配了国家,因此使得国家失去了普遍理性,从政治国家制度本身无法扬弃政治制度的异化,应当深入到市民社会的领域,马克思从一个自由理性主义者逐渐走向现实、物质利益问题,市民社会的深处。在“1843年通信”中,马克思指出“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的口号,进而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化与发展。列宁在评论马克思发表于《莱茵报》上的文章时指出:“1842年,马克思在《莱茵报》(科隆)上发表了一些文章……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出马克思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1844年在巴黎出版了马克思和阿尔诺德·卢格主编的《德法年鉴》。上述的转变在这里彻底完成。”马克思在与旧思想的彻底决裂与新思想的转变中展现了呼之欲出的“彻底”精神:在理论层面上,《导言》标志着“理论彻底性”的正式提出;在实践层面,马克思展现了更加鲜明的彻底精神,提出了实现德国人的解放的总方案,“彻底的德国”即将来临的革命将是“彻底的革命”,“彻底的革命只能是彻底需要的革命”,无产阶级身上的锁链是“彻底的锁链”等论断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理论始终追求彻底,崇尚彻底的鲜明品格。
  综上所述,“理论彻底性”思想的提出基于德国现实、理论、思想的三重维度,体现了时代发展与自身价值追求的结合,外部环境需要与内在思想转变的结合。“理论彻底性”思想的提出过程伴随着马克思的思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展现了马克思不断自我革命、自我清算的彻底的不妥协的精神,这种思想的光辉推动着马克思最终成为马克思;另一方面,“理论彻底性”思想的提出过程主要聚焦于《莱茵报》时期到《德法年鉴》的文本考察,这一时期对“理论彻底性”问题的探索开辟了马克思思想变革的新方向,为深入政治经济学研究与新世界观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理论彻底性”实现的逻辑理路
  马克思在《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一论断不仅标志着“理论彻底性”思想的正式提出,也内含着“理论彻底性”实现的简明逻辑理路,主要表现为“三步走”:第一步是从现象看到本质,抓住最根本最深层次的现实问题;第二步是理论密切联系现实中的人,进而掌握人民群众,转化为物质力量;第三步也就是通过发挥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将理论变成现实。《导言》文本的充分展开,构建了“理论彻底性”实现的具体的逻辑理路,德国时代背景下彻底理论的实现就是变革现实,带来公平正义、符合无产阶级价值需求的现实,实现普遍和彻底的人的解放,“达到人的高度的革命”,“理论彻底性”的实现是动态发展、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理论自身产生于现实社会,并在发展过程中超越现实、引领现实、掌握群众,最终通过实践成为现实、变革现实,呈现出理论产生、升华、转化、完成的逻辑理路。
  (一)逻辑起点:理论的现实性
  理论的产生离不开现实世界,现实性是“理论彻底性”实现的逻辑起点。理论只有紧紧与现实相结合,抓住社会现实根本问题,满足现实斗争的需要,才能为群众所掌握,在现实中得到实现。
  现实本身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客观现实”,即有生命的客体与直观的感性存在,第二种则是“主观现实”或“理论现实”,已经经过对象化活动的存在。“理论现实”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客观现实的产物。马克思在《导言》中指出,“随导言之后将要作的探讨——这是为这项工作尽的一份力——首先不是联系原本,而是联系副本即联系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来进行的。其所以如此,正是因为这一探讨是联系德国进行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理论产生的现实性:第一,既关注“客观现实”,即德国落后的现实社会,即使德国的客观现实落后于时代,它仍然是马克思批判的对象,同时马克思立足于德国的“理论现实”,即德国先进的哲学。第二,马克思首先联系“副本”即德国先进的哲学,然后联系“原本”即落后的德国封建制度,体现了马克思对德国“时代错乱”的社会条件的深入剖析,德国批判理论的特殊性源于德国现实的特殊性。而理论政治派将“理论现实”高高置于“客观现实”之上,只看到了现实世界的缺陷,却没有看到自身理论的缺陷,妄想用完美的哲学去改造病态的社会,却不知道自己的哲学本身也是落后社会的一部分,形成在此岸世界的自我欣赏;实践政治派则抛弃“理论现实”,轻视“理论现实”对“客观现实”的指导作用,主张批判德国哲学,却没有将哲学归入德国的现实范围,以为空凭口号,这种哲学就消失了。因此,他们的理论是与现实相割裂的,是不彻底的、自以为是的哲学。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说:“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理论的产生必须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才能到达“理论彻底性”实现的第一步。
  然而,仅仅面向现实的理论不等于彻底的理论,部分理论并没有真正看清楚现实,只是在现实表象附近的粉饰与装点。理论的现实性更在于深入现实,抓住根本。例如,在《导言》中,马克思肯定了青年黑格尔派对抽象宗教的直接驳斥与对宗教本质的极端揭示,把宗教批判视为一切批判的前提。他们对宗教的批判确实是基于德国民众被宗教压迫和控制的社会现实,但他的理论之所以不够彻底,是因为他的目光只停留于现实的表层,这种理论只是作为一个“前提”存在,费尔巴哈过分重视自然,轻视政治和社会问题,而马克思的理论从一开始,就密切关注政治和社会问题。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上进行提升,从对“天国的批判”转向对“尘世的批判”,指出宗教背后根本的社会问题在于德国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将宗教视为一个社会存在的问题,将最终话语的指向对国家、社会、对人存在的社会世界的批判和改造,体现了马克思理论的真正“现实性”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为实现“理论彻底性”奠定基础。
  “理论彻底性”的实现,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逻辑过程,理论产生的现实性是其逻辑起点,理论不是作为“理论”的理论,而是作为国家、社会、人民生活世间的现实反映,理论应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的着力点,落脚点。同时,理论应抓住最根本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升革命性与深刻性,使理论生成具有扎实的现实基础,最终实现“理论彻底性”。
  (二)接续升华:理论的超越性
  理论的产生必然有其现实基础,但是理论一味顺应现实,便可能成为统治阶级的奴婢与政治的附庸。正如马克思批判历史法学派对德国封建制度的辩护,“正像以色列人的上帝对他的奴仆摩西一样,历史对这一学派也只是显示了自己的后背”。理论要想达到彻底性,就不能固守现实,敢于超越现实,从而有效指导现实社会的发展。光是思想力求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因此,在“理论彻底性”的实现逻辑中,“思想力求趋向现实”体现了理论的现实性,而“现实本身力求趋向思想”代表着理论从现实产生后的进一步升华,理论的超越性使理论指导现实。
  马克思在《导言》中对德国解放的探讨,反映了理论的超越性:第一,“当我们不去批判我们现实历史的未完成的著作,而来批判我们观念历史的遗著——哲学的时候,我们的批判恰恰接触到了当代所谓的问题之所在的那些问题的中心。”马克思在批判德国落后现实的同时,把握“当代所谓问题的中心”,即超出德国现状,批判与时代同行的德国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第二,马克思不仅仅超越德国的现状,更超越了同时代的现代国家制度进行批判,试图“摧毁当代政治的普遍障碍”。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以英法为代表的现代国家达到了政治解放,摧毁了世袭制、等级制,从法律和政治上保证人的权利,人的自由。仿佛社会已经实现了真正的自由,现代国家制度已经达到完备。但马克思的理论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到真正的现实是“现实的人”,国家和法律只是被建构的产物,政治权力的赋予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给予,现实生活中的人依然贫困。政治解放只是局部革命,彻底的革命在于实现“人的解放”。第三,在德国向何处去的探索中,马克思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德国能不能实现有原则高度的实践,即实现一个不但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正式水准,而且提高到这些国家最近的将来要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呢?”马克思试图一个筋斗使德国就既过本身的障碍,同时越过现代各国面临的障碍,展示了一个后发国家的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及其条件,体现了理论对于德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德国国家哲学和法哲学、英法国家“政治解放”的三重超越,通过提出“人的高度的革命”,指导德国的革命实践活动,探索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实践理路。
  一言以蔽之,“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具有“彻底性”,在于其理论的研究导向从不停留于现状,而是永远向前跨越一步,高于现实,瞄准未来的现实方向。马克思超越了限于宗教的批判,转向现实的批判;超越了德国“时代错乱”的现状,转向同时代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批判;超越了局部的政治革命,转向对人类解放的探讨,超越了纯粹市民社会阶级转向对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即对无产阶级所蕴含的物质力量的激发。
  在《导言》之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改变世界的历史性理论,始终体现出对现实社会的超越性,推进理论的不断创新,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指导性原则。但需要说明的是,理论对现实的超越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对现实世界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而不是超越客观实际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的超越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也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才始终具有现实性和力量。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超越并不是脱离现实,而是内嵌于现实生活本身之中,又高于现实生活的。
  (三)思想转化:理论的群众性
  理论的产生、升华阶段在“理论彻底性”实现的逻辑理路中,属于理论本身自我完善的阶段。当理论体系符合现实发展规律并能够在现实基础上引领现实,“批判的武器”已经达到完备,那么理论接下来的使命就在于实现理论的群众性,培养正确运用武器的人,从“批判的武器”转化为“武器的批判”。“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的群众性作为“理论彻底性”实现的重要环节,为理论本身从思想到实践的转化奠定基础,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首先,理论的群众性的实现要明确回答“为了谁、依靠谁”这一问题。理论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批判的武器需要有争取运用武器,承担理论使命的人。一方面,马克思看到了人不是抽象的,人是指生活在市民社会这一历史现实中的历史的、现实的人,马克思的学说始终与市民社会中的人民大众紧密相连。另一方面,马克思看到了无产阶级的变革世界的动力。“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马克思把无产阶级这一群众基础比作“心脏”,体现了群众在革命实现中的决定性力量。真理与思想不是脱离群众和实践而存在的独立主体,历史上的思想和活动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神圣家族”割裂哲学与人民的联系的做法决定了他们的理论注定是不彻底的。马克指明了实现人的解放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进而为实现“人的解放”积累物质基础。
  同时,理论需要掌握群众,才能使群众意识到自身的使命与力量,理论由内化转化为外化的过程,是物质力量与精神武器相结合的前提。马克思在《导言》中表明了理论掌握群众的实践理路:“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这句话深刻地表明,理论无法直接掌握群众,中间必须有一个“彻底说服”的过程。如何彻底的说服,根本在于理论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体现特定的阶级利益,这也是实现理论掌握群众的基础。英法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的政治解放和德国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理论,虽然在政治和法律上赋予了一切人的自由平等,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却只是少数人的自由和平等,所以他们的政治解放只是少数人的解放,他们的理论只是为少数剥削阶级服务的,而不是大多数人现实的人的需要,因此,他们的理论注定是不彻底的。对于无产阶级来说,理论要说服人以转化成物质力量,就必然是满足无产阶级理论需要的解放的思想。理论只有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无产阶级的运动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方向,才能为无产阶级所接受,产生摧毁旧制度推翻旧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提出实现“人的高度的革命”,不是让群众解放成为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市民,而是解放为人。“人”代表着大多数现实的人,也就是让大多数人获得自身,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的革命。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彻底的理论,就在于其理论始终与广大群众紧密结合,满足多数人的需要,进而能够掌握广大群众,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团结起来,为理论最终变成现实提供物质力量。
  (四)彻底完成:理论的实践性
  理论掌握群众之后,如何转化为物质力量?马克思给出了答案“实践”,“实现有原则高度的实践”,“达到人的高度的革命”,从而使“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理论的实践性是“理论彻底性”的逻辑终点,体现为一种理论的使命在实践中彻底完成,即理论成为现实。当然,理论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这种“完成”只是暂时的完成,并不意味着理论的终结。
  在“理论彻底性”实现的逻辑理路中,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都离不开现实社会。“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这一论断表明,理论的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受到现实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正如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落后的封建社会现实与先进的德国国家哲学与法哲学是不一致的,因此再先进的德国哲学也是无法满足的德国社会需要的,它是不彻底的、不完善的理论;反之,当一定理论已经满足现实社会中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这一理论即表现为彻底“完成”的现实化状态,进而实现扬弃。马克思指明了德国实现彻底解放的总体方案,即人的解放,具体实践的展开需要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结合,“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哲学与无产阶级的最终使命,体现在两者的现实化中,这种现实化就是人的解放和人的本质的复归,当这种现实化充分实现时,哲学与无产阶级将失去它们各自当下的社会角色,失去“自身”。马克思这里所指的哲学,也就是“彻底”的理论。“理论彻底性”的实现在于现实化,当彻底的理论通过实践变成彻底的现实,终将与无产阶级一同完成使命,进而退出历史舞台,产生以新社会为基础的理论与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视域下,“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因此,理论的“完成”是“暂时性”的完成,它将随着时代的新发展产生新的理论,并再次通过理论的产生、升华、转化、完成四个阶段,形成下一个接续推进、科学严整的逻辑理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地把自身运动的经验与教训上升为构成与新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新思想,从而获得了接续发展和突破创新的理论指南与实践路径,正如德国实现彻底解放的具体蓝图需要马克思思想不断发展,深入批判市民社会,到政治经济学中寻找答案,确立继续变革的方向,在《导言》之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的探索也体现了马克思“理论彻底性”思想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理论彻底性”,“理论彻底性”的实现是理论的完成,也是理论的旨归,更是理论的新生。
三、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方向遵循与实践理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以理服人”,而“以理服人”的方法实现有效性的前提是确立先进的理论,即实现理论的彻底性。“理论彻底性”的实现逻辑历经产生、升华、转化、完成四个阶段,其中展现的现实性、超越性、群众性、实践性原则有利于启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理论教育实效,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时代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现实目标铸魂育人。“理论彻底性”是先进理论能够满足国家与人民需要,转化为物质力量所具备的鲜明品格。
  (一)立足现实,抓住根本
  《意见》强调应当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说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理论产生的现实性原则,抓住社会现实中最根本、最深层次的问题,将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贯彻到底。第一,处理好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牢牢把握社会和时代提出的问题。在教育目标上,要坚持实事求是,摆脱超出社会与人民生活现实的过度理想化目标,使之具有现实生活的基础;在教育内容上要具体,避免“两张皮”、“空对空”现象;教育方法上要“通过现实的生活”,实现教育方法的多样化;教育主体上要坚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在学校、农村、企业、社区、网络等不同领域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与水平。第二,真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把握现实生活中最根本、最深刻的本质。对于当代错误的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应鞭辟入里地揭露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坚守意识形态阵地,鲜明的政治性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正如《意见》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广泛开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宣传教育,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以自觉的斗争实践打开新天地、夺取新胜利。”对于党和国家面临的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应敢于直击最敏感尖锐的部分,直面问题本身,敢于斗争、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理路,注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现实性、时代性意义。
  (二)把握规律,面向未来
  理论的超越性原则体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应当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保持适度张力这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必须始终保持着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之间内在的张力。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的设置上应了解受教育本身的思想素质的实然状态,并充分展现受教育者思想素质应当达到的应然状态,推动受教育者对实然的自我进行反思,从而明确实然与应然的距离,加强自我教育。从教育本身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把握这一超越性原则有利于教育对象自觉地将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的和理解,内化,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目的展现出来的应然的自我状态作为追求的目标,从而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从国家与社会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广泛覆盖与分类指导结合起来……坚持守正创新,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使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充分坚定超越性原则,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处理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当前任务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社会主义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而实施超越性原则的同时应夯实现实基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面向时代、面向未来,增强理论构建与实践的前瞻性,进一步育先机、开变局,切实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三)以人为本,掌握群众
  《意见》指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牢牢掌握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由此可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理论的群众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掌握群众。“理论掌握群众”过程中蕴含的实践理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指引。第一,“彻底说服”的过程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理论宣传与教育的彻底性需要对教育对象现实需要和情感需求的深刻认识与把握,要根据实际对理论做出彻底充分的解读和延伸,使“思想的闪电”彻底击中“素朴的人民的园地”以发挥强大的“物质力量”。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做人的工作,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只有立足一定时代“现实生活”和“现实的人”开展的理论建构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才能真正“得到实现”进而变成“现实的力量”和“物质力量”。通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现实目标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
  (四)深入实践,与时俱进
  先进理论外化为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终点,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应把握实践性的原则,力求理论趋向现实。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应落到实处,不断推动、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对教育结果进行评价与优化,通过对结果的评判,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不断改进。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时代性、创新性、上升性。对于党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建设改革的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原则,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个个相对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前后相继,构成持续不断的思想政治教育链条,形成动态发展、循环上升的逻辑理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因时而进,因事而新,不断产生符合国家发展与人民需要要求的先进理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守正创新,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始终保持生机活力。面向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目标、新主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继续坚持与时俱进,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贯彻“理论彻底性”的鲜明品格。
  (作者简介:刘姝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本科生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3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23-12-14 13: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