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徐国锋:马克思主义评价体系:境遇分析与建构理路
马克思主义评价体系是内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进行评价,引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评价体系。马克思主义评价体系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评价的体系、具有马克思主义性质的评价体系、对社会实践进行马克思主义性质评价的体系。当前,马克思主义评价体系面临资本、金钱、精致的利己主义等评价体系的严峻挑战,亟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建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评价体系。
马克思主义评价体系的境遇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评价体系面临资本评价体系的挑战。家庭是最讲爱与无私之地。然而,资本评价体系对这一最具亲密性的关系的渗透概莫能外。古代部落生产力低下,谁能实现家庭生活品的最佳分配,谁就能获得尊崇,因此善于采摘野果、照顾老人幼儿、分配生活用品的妇女获得尊重。人不仅在家庭里平等,在社会中也是平等的。随着剩余产品出现,人的意识发生变化,“男子在家中占统治地位”,“谋生所得的全部剩余都归了男子”,“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评价标准在家庭这一最不计私利之地,至此开始发生变异。它从注重人(类)“自尊心、公正、刚强和勇敢”的内在价值,逐渐转变为注重“谋取生活资料”、制造“谋取生活资料的工具”的外在价值,评价开始变得外在化、符号化。“自由、平等、博爱”逐渐被私人占有欲、阶级剥削、恃强凌弱代替。
(二)马克思主义评价体系面临“唯指标化”评价体系的冲击。“唯指标论”的绩效主义评价体系使得教师的绩效考核与学生考分挂钩,学生的考分关联教师奖金和晋升。在考试分数、绩效考核、职级晋升的相互作用下,中小学教师向学生树立的榜样多是高分学生。考分不佳的学生纵然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质,也获赞甚少。因为美德情操、意志品质无法量化为数字,也无法置换为教师的绩效考评、评职晋级。据调查,在学校容易受霸凌的学生,一是性格内向者,一是考试成绩差者。在金钱数字考评体系下,人的“自尊心、公正、刚强和勇敢”内在价值旁落,这就导致学生和教师都深感挫败。马克思恩格斯曾批判“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的现象。过于强调分数,分数成为师生关系纽带,师生关系扭曲,互不信任、互不亲近、互不尊重,学生(家长)举报教师事件频出,教师“想管不敢管”,“想管管不了”。金钱数字考评体系侵蚀立德树人的良好教育生态。
(三)马克思主义评价体系面临个体意识过度发展的叩问。菁菁校园出现一些青年学子的个体意识过度发展。个人利益当头,忽视他人和社会价值;信奉成功至上,为了绩点而投机取巧;把别人当作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处心积虑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甚至成为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就导致自我同一性发展受阻。拼学分绩点、竞选学生干部、参加各种竞赛、申请各种“大创”项目,评奖评优、推免保研、考研考公,忙忙碌碌,心脑空空。与此相反,还有“躺平”现象的出现。随着评价体系功利化、外在化、形式化,人的尊严感、崇高感、荣誉感严重弱化,导致一些青年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心理学有个概念“习得性无助”,是指人被外界操纵,无法掌控自我和发挥主体性,即使物质丰裕也感受不到存在价值的心理与精神状态。习得性无助导致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对恋爱无热情,对婚育无信心。由于“卷不动,躺不平”,一些青少年存在精神困惑。
马克思主义评价体系的建构理路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构评价体系。人既是现代化的实践主体、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动力,也是价值主体、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扬人的“自尊心、公正、刚强和勇敢”精神,激发历史主动精神,实现人民幸福。这是建构马克思主义评价体系的顶层逻辑。
科学设置人民幸福评价指标。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指标,如0—14周岁儿童每日获得家人必要陪伴比例、失能老人获得家人照护比例、人均寿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离婚率(逆向指标)等。前两项是新的指标,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托底保障。关于物质与精神条件的指标,如城镇(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公共服务支出占比,为支撑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与精神条件。关于民众安全感的指标,如安全饮水普及率、食品安全指数、犯罪率(逆向指标)等。关于民众满意度的指标,如国民幸福指数、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等。逆向指标又称反向指标,量值越高,情况越糟。
坚持人民性立场,避免评价指标绝对化。比如,居民每百户汽车、洗衣机、电冰箱(柜)、空调拥有量,须考虑居民富足与“双碳”目标的平衡点。居民恩格尔系数是国际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采用时要注意我国与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构马克思主义评价体系,必须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建构评价体系。建构马克思主义评价体系,要运用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着力调整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关系,为国家富强筑牢根基。这是建构马克思主义评价体系的中观逻辑。
科学设置社会发展评价指标。关于生产力评价指标,如劳动生产率、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才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科技成果转化率、单位GDP能耗(逆向指标)等。关于生产关系评价指标,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增速、城乡居民人均消费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居民消费贡献率占GDP比重等。关于上层建筑评价指标,如国家安全指数、女性人大代表占比、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占比、国民信心指数等,这是国家富强的有力支撑。
要避免评价指标形式化、绝对化、外在化。比如,城镇化率反映人口在城镇地域的聚集程度与城镇化速度,但不能绝对化。这不仅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两大部类生产的平衡协调理论,也是基于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国情。又如,流动人口总量能够有力支撑高速发展、城市活力,但是过度流动也导致家庭根基不牢、家庭结构不稳、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生育率下降、子女教育缺失、老人赡养缺失等问题。
(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建构评价体系。建构评价体系要有利于引导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调整和重塑,融入世界发展。这是建构马克思主义评价体系的实践逻辑。
当前,既要看到大变局面临的严峻形势,又要坚定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信心。我们要用好以下评价指标,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外贸进出口总值及增幅、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货物贸易额、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数量、累计参加政府间国际组织、为全球发展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与品类、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人次、海外留学生来华留学人次、海外游客来华旅游人次、14—35周岁年轻人平视世界比例、来华高层次人才满意度、新时代国产电影海外票房、中国国际援助海外评价等。通过指标牵引,着力塑造立体全面、开放包容、强大可亲的中国形象,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和平稳定的保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引领家庭家教家风的实现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网络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