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雪凌: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4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堪称一幅世界影响中国、中国改变世界的宏大历史画卷。改革开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
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角,开启了系统整体推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新时代以来,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惊涛骇浪”中,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行驶到了又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延续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描绘了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拓展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决定》明确指出,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基于中国实践的重大创新
从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党的二十大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作出重要战略部署,这一切证明了30多年来我们一直走在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的使命任务,基于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面临的机遇挑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就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实践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中国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以及条件变化而做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是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唯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稳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对于加快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果,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制度支撑。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有效方式,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不断探索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地,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起“决定性作用”,生动展示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历史逻辑。
可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的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严格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培育高质量经营主体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细胞,是创新创业的重要主体,是整个经济生态充满活力和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充分证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在当前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社会预期偏弱和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更要依靠激发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来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其中关键举措之一就是要坚决把“两个毫不动摇”落在实处。
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力军,国有企业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同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应该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的要求仍有差距。因此,下一步全面改革中要继续深化国企分类改革,增强核心功能,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继续深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巩固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在关乎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等关键行业的控制力与主动权,突出国有资本在突破“卡脖子”技术中的创新引领作用,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
民营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民营企业在多个行业领域的创新发展构成了中国经济的一道亮丽风景。但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减弱、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小的困难,有些企业的生存甚至面临严峻考验。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改变”,为民营企业家安心谋发展吃下“定心丸”。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继续强调“两个毫不动摇”,要求进一步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推动新发展格局构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支撑与内在发展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市场是稀缺资源,而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2023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是世界上最具潜力和优势的大市场。同时,我国还拥有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能源源不断高效低成本地提供各类工业制成品。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颁布之后,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推动市场高效联通发展以及加速京津冀、成渝等区域市场整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改革越是向深水区推进就越充满挑战,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仍面临一些难题,例如要素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需要尽快实现要素市场和资源市场的高效联通。
一般而言,全国统一大市场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要素市场和资源市场。在目前的统一大市场建设中,我国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的一体化程度相对较高,而要素市场建设特别是要素市场和资源市场的联通仍相对滞后。下一步需要尽快打通要素市场和资源市场的有效联通,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发展的制度框架,推进体制机制市场化;二是破除阻碍要素流动的各种不合理规定,建立统一规范的全国要素市场;三是盘活闲置资源,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四是加强传统要素和创新要素的融合,提升创新要素的倍增作用,以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可以把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转化为实际需求,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强大动力。未来进一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在制度规则方面进一步实现高水平统一,尤其需要推动要素市场和资源市场进一步互联互通,让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方向流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以开放促改革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的“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标志着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将持续推进。“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与改革一起构成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在更高水平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既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与促进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创新性提出,“要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显示中国已经从商品和要素的政策型开放转向了制度型开放。2023年通过的《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意见》强调,要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主动把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制度型开放的重要特征在于更加重视“边境后”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即项目建设核准、政府采购等不直接涉及商品和要素跨境流动的相关规则和国际通行规则的对接,极大拓展了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共建“一带一路”成为中国通过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生动写照。
作为制度型开放的主要载体,自由贸易试验区凝聚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理念,成为我国高水平开放的先导力量。自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以来,我国形成了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赋予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更多自主权,将成为我国进一步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制度型开放的创新举措,共建“一带一路”已发展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支持的国际公共品与交易规模最庞大的协作交流平台。十多年来,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通过对共建国家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多个领域的直接投资(2013—2022年间超过2400亿美元),改善了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增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能力。同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也向中国加大投资力度(十年来对华投资总额超1400亿美元,且在华新设企业数量约6.7万家),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中欧班列的双向奔赴中,商品品质稳步提升,辐射效应日益凸显,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逆流中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推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