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杨静:“两个毫不动摇”的理论构建与现实推进

——基于系统观念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4-07-18
字体: 打印
分享:
  一、引言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深入而发展壮大,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必须亮明态度、决不含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如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创新,推动了理论创新。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两个毫不动摇”,到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两个毫不动摇”写入宪法;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平等物权”,到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两个毫不动摇”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到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出台,对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具体部署,“两个毫不动摇”成为关键内容之一。党和国家持续深化对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理论认知和实践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都对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以及面临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对把握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及两者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中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必须学习和运用好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即“坚持系统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去审视“两个毫不动摇”的丰富内涵及理论逻辑,有助于厘清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辩证关系,从总体上实现经济建设的结构功能优化。因此,坚持系统观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增强包括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有助于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系统观念的深刻意蕴和时代拓新
  系统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方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系统观念”定位为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科学性。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并始终贯穿于经济建设之中。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提高工作水平,就要学会“弹钢琴”,“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之后,为适应新时期的新课题,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从系统观念出发深入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关系”及其“矛盾”与“问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注重经济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邓小平同志在《前十年为后十年做好准备》中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全国一盘棋”是坚持系统观念的集中体现,形象地说明了如何从整体上谋划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江泽民同志运用系统观念,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的十二个重大关系,并解决了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胡锦涛同志运用系统观念,科学回答了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两大命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从多因素、多层次、多方面入手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的大系统”。这些都是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的典范,蕴含着系统观念这一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的历史条件,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开展经济研究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等,丰富了系统观念的理论内涵和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系统观念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实现了“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的一次升华,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新时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方法遵循。
  1.遵循系统观念的动态性原则加强前瞻性思考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发展的,具有动态性,而且这种发展变化总是有规律可循的。从方法论角度看,这要求我们加强前瞻性思考,要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的高度,“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基于历史视野,不断加强前瞻性思考,体现了系统观念的动态性原则,即动态地分析问题、抓住实质、把握事物的发展走向。
  基于历史演进的动态分析,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也是在动态变化的格局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到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这就要求依据系统的动态性加强前瞻性思考,牢牢把握住事物发展趋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前瞻性思考,不仅仅是时间维度的“向前看”,更是一种发展维度的“向前看”;既要看历史和现实,又要看其未来发展方向。
  加强前瞻性思考,要善于从历史中找经验。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系统观念的动态特性首先是要将事物发展的历史、现实及未来贯通起来,辩证客观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研究历史问题,尤其是要看到历史进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他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承认历史发展时期的特殊性,又要在历史的前进中找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将其统一到历史发展的本质和方向上。
  加强前瞻性思考,要立足现实的发展状况。历史是现实的先导,现实是未来的起点。系统观念的动态性原则蕴涵着动态管理,而动态管理要求有一个起点,即一个相对静态的参照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前情况,包括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等。比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前进的过程,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精准把握新时代的实际问题,以此作出前瞻性思考,更好地指导实践。
  加强前瞻性思考,更要科学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只有将事物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当作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才能在对历史和现实批判性认识的基础上,科学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有效预防系统性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精准把握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对象,增强治理的预见性和敏捷度,发现风险早处置、早化解。”风险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历孕育、扩大、爆发、联动等不同阶段,因此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弄清楚风险发生的机理机制,增强治理的预见性和敏捷度,早规划、早介入,早化解、早处置,做好风险应对,从而确保经济社会建设始终处于稳中有进的状态。
  2.把握系统观念的整体性原则加强全局性谋划
  系统观念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坚持整体性。“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要求我们加强全局性谋划,以辩证的眼光统筹兼顾全局和局部。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地指出要“增强系统观念和大局意识”,体现了系统观念的整体性原则。
  系统由部分组成但以整体呈现,认知和处理问题时首先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树立整体思维,才能做到总揽全局。经济社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整体的效应和功能作为一切工作的关键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我们要有全局观”,从发展的整体性思考经济社会建设问题,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联性思考问题,从经济社会建设中各个要素的协同性思考问题,不断加强全局性谋划。
  加强全局性谋划,要明确系统整体之于构成要素的统领地位。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整体,其所迸发的效能,不是各种要素效能的简单相加,而是会产生一种“聚合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将局部问题置于全局中加以思考,强调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突出“整体”的统领地位,即“一切工作都要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要素,都无法脱离全局的整体推进。当前,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进行全局性谋划最为关切的。
  加强全局性谋划,要明确关键要素之于系统整体的不可或缺性。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关键的、核心的子系统或要素的地位不言而喻。因此,在全局性谋划时还必须重视关键要素,注重其对系统整体的带动作用,这一点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尤为突显。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要实现这样的总体效应,在聚焦全局的同时,还要关注主要问题和关键环节,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就重点抓哪里的改革,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入手,从“落一子而满盘活”的关键环节着力,以点带面,激活全盘,这也是全局性谋划更深层次的内涵。
  3.树立系统观念的开放性原则加强战略性布局
  无论是自然界系统,还是人类社会系统,都存在着系统本身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开放性传递与交换。系统观念的开放性,强调的是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强化系统观念,加强政策信息透明和共享”。即是说,要综合分析系统、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科学地把握事物本质,更加有效地作出战略性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表重要论述,开启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进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他强调要在改革开放中加强战略性布局,充分体现了系统观念的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系统维持自身结构和不断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意味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系统要走向封闭,而是相反,中国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止,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以国内大市场为基础的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相得益彰的开放双循环,这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被迫之举,而是立足系统客观实际和外部环境的战略先手棋。
  加强战略性布局,需要强化对内外环境的科学判断。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这个战略机遇,在改革开放40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努力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外部环境的新挑战,特别是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等困难矛盾,深刻分析当前世界形势的复杂变化,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加强战略性布局,应坚持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系统观念的开放原则蕴含着平衡发展的要求,“既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又要拓展世界眼光”。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从系统观念出发谋划和解决新发展格局下对外开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一方面,他强调,“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的功绩,关键在于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之路;另一方面,他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坚持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对于稳定和优化国内国际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4.践行系统观念的协同性原则加强整体性推进
  “整体”即指作为系统存在的整体,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整体性推进的关键在于注重系统要素之间的协同性,把结构调整作为优化系统效能的基本途径和着力点,确保发展的均衡、提升发展的质效,从而真正实现整体性推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坚持整体推进,增强各项措施的关联性和耦合性,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从整体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让不同群体、不同民族、不同所有制经济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证明了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性推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强整体性推进的首要任务,即研究系统内部结构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注重要素的结构性、有序性和协同性,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协同作用。就经济建设系统而言,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多个环节,既要调整产业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又要调节收入分配结构、注重城乡发展结构。系统结构与功能密不可分,有什么样的结构,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功能也必然发生变化。因此,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对经济社会结构的研究,通过优化结构促进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剖析了当前经济建设中的要素结构,创造性地开启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整体发展。
  加强整体性推进的路径方法,是补齐短板与彰显优势相结合。整体中的各部分不可能做到完全均衡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发展实践中牢牢坚持实事求是,从系统各要素有优势有短板的客观事实出发,指出补齐短板、形成合力的重要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注重总体谋划、又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更要“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从系统观念来看,整体性推进的质效往往会受“木桶效应”的影响,任何一块短板都会影响全局,因此需要统筹兼顾、互相促进。既要强调整体性推进的速度,又要保证整体性推进的质量,特别是要基于协同原则,聚焦经济社会中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基于系统观念看“两个毫不动摇”的理论构建
  “两个毫不动摇”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不仅要在整个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还要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相互补充、相互推动,建立起协同发展、联动创新的良性互动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两个毫不动摇”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支持公有制经济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其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确立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尤其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为推动形成“两个毫不动摇”根本基础、核心抓手、动力源泉、集合优势、发展要义的“五维一体”理论构架,提供了原则遵循。基于系统观念的视角重新审视“两个毫不动摇”,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毫不动摇”重要论述,推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实现“公平统一”是“两个毫不动摇”的根本基础
  系统观念要求加强全局性谋划,强调经济建设的整体性。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意味着各种所有制经济要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只有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在市场规则面前做到公正公平、统筹统一,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性目标,实现全局性谋划。公平统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根基。
  党中央对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如何实现“公平统一”进行了积极探索,从计划经济条件下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严格限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了重要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二是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这表明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要依法平等地统一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
  作为“两个毫不动摇”的根本基础,公平统一不仅意味着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在市场规则面前获得“平等对待”的地位,依法平等地参与资源配置,更意味着能够共享良好的可持续营商环境,确保各类经营主体乐于发力、敢于作为,共同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而不断壮大发展。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中国是否还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存在着个别错误的观点。究其原因,是没有筑牢公平统一这个根本基础。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亮明态度,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出发,把发展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统一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整体目标上来,统筹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中,防止将两者对立起来,为今后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打下坚实基础。当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在市场规则面前的“公平统一”,绝不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地位是一样的,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正如我国宪法所指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事关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原则问题。
  2.推进“夯实共建”是“两个毫不动摇”的核心抓手
  系统观念既强调认知和处理问题时要着眼事物整体来绸缪布局,又强调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要着眼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两个毫不动摇”是一个涉及多要素、多维度的系统工程,同时受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必须找到贯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核心抓手,实现“全国一盘棋”的效果。从系统观念来看,“夯实共建”从厘清全面深化改革体制机制等核心问题入手,在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上推进协同发展,既包含整体思维,也具有协同观念,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核心抓手。
  夯实共建包含着夯实和共建两层含义,强调同步同频同向发展。其中,“夯实”指向整体发力,要求多要素融通发展,既能不断增强公有制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又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两种力量缺一不可,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同步加强。而“共建”强调的是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夯实发展基础的整体态势上,实现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发展步伐的协同性、发展成果的共享性。因此“夯实共建”就是要让各种所有制经济锚定经济高质量发展总目标,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在夯实发展中,充分发挥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优势,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建共享。
  作为“两个毫不动摇”的核心抓手,夯实共建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接续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为夯实共建的深度融合提供可能。通过夯实共建,各种所有制经济所涵盖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得以向更高阶新兴产业演进。其根本意义在于,在发展中实现整体推进和协同联动,助力形成更加合理的生产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走向“良性竞争”是“两个毫不动摇”的动力源泉
  系统观念强调把握事物整体动态发展的重要性。一个健康的系统,一定是充满活力、充满创新的系统。系统中的子要素,相互合作、相互促进,但也不可避免出现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现象。系统要素之间的良性竞争,能够促进子要素迭代升级,有利于充分调动系统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良性竞争”是市场机制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能够有效发挥市场机制激励创新和优胜劣汰功能。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就是要充分运用各要素良性竞争所产生的驱动力,促使各种所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良性竞争,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动力源泉。
  良性竞争是全面贯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客观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要素使用和市场开发等方面会形成竞争关系,但只要是良性竞争、公平竞争,就能成为改善产品质量和提升服务效率的内在动力。对于公有制经济,可以促使国有企业突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有助于民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以良性竞争作为动力源泉,将通过互相竞争、取长补短,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始终处于向好发展状态。还可以通过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的调整,加深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趋势的认知和把握,更有预见性地采取协调措施促进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从而为落实好“两个毫不动摇”提供不竭的动力。
  作为“两个毫不动摇”的动力源泉,良性竞争的基础是准确把握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定位。通过充分发挥各自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优势,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形成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良性竞争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容撼动。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全体人民的宝贵财富,对国民经济拥有较强的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灵活多样的经济形式,创新力、探索力较强,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效率。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逐渐壮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4.发挥“集合优势”是“两个毫不动摇”的突破重点
  系统观念强调要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进入新时代,我国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中的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各类经营主体均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生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主要矛盾、找准突破口。“集合优势”意味着各种所有制经济实现优势互补,解决发展中的“急难愁盼”问题,集中力量打好解决关键核心领域突出问题的攻坚战,这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突破重点。
  近年来,根据国内国际复杂形势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集合优势蕴含着系统观念的开放原则和协同原则,即要立足于新发展格局,全面加强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引导、布局和支持,实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集合优势,提升各类经营主体的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进而破解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的新课题新矛盾。
  作为“两个毫不动摇”的重点突破,实现集合优势,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牢牢树立“两个毫不动摇”整体推进的全局观。要正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客观需要,既不能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更不能歪曲、缩小甚至漠视公有制经济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作用。二是解决阻碍集合优势有效发挥的主要矛盾。这就要求既要聚焦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自发展的弊端,也要围绕两者之间协同、竞争关系的短板,抓住问题重点突破。在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中,既要发挥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三是集合优势要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发展为目标,重点突破是为了以点带面,推进系统整体前进。比如,科技创新领域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也是推动“两个毫不动摇”实践创新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强规划、统筹资源、整合力量,系统性、针对性地进行科技创新布局,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仅国有企业要积极发挥力量,民营企业同样可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很大程度上,两者不仅有竞争关系,更有互补关系,形成集合优势,共同实现重点突破,更好地带动整体推进。
  5.勇于“破局开路”是“两个毫不动摇”的发展要义
  系统观念强调事物发展的动态性和开放性,这就要求加强对“两个毫不动摇”的前瞻性思考和战略性布局,为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这项大政方针“破局开路”。所谓“破局开路”,指的是解决系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系统整体的升级跨越,而不是简单打通系统某个环节障碍。对于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而言,“破局开路”就一定要从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制度支撑出发,着力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实现经济发展的升级跨越。实现“破局开路”就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发展要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在贯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中破局开路。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定位,到党的十九大将其提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两个毫不动摇”的充分阐释,后到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这些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重要论述,标志着“破局开路”的改革方向一以贯之,体现出不同阶段对“两个毫不动摇”破局开路的科学认识。
  作为“两个毫不动摇”的发展要义,实现“破局开路”的根本在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五个坚持”,要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将促进国企与民企资源配置平等、市场地位平等等举措落实落地。这些都为如何在破局开路中实现“两个毫不动摇”的发展要义提供了根本遵循。显然,抓牢“两个毫不动摇”的发展要义,就是要聚焦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深水区”和“硬骨头”,攻坚克难,在接续发展中破局开路。
  四、基于系统观念谈“两个毫不动摇”的现实推进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成果,“两个毫不动摇”科学地探索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一世界性难题。如何基于这个理论成果,在公平统一、夯实共建、良性竞争、集合优势以及破局开路等层面来辩证看待各种所有制经济地位作用,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从而使各类经营主体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经济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1.打破壁垒确保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就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到位,坚持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权利平等。要打破隐形壁垒,突破狭隘认知,营造有利于两者公开公平公正分享改革成果的制度环境,确保两者发展始终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体。需要强调的是,突破狭隘认知,要求辩证地看待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客观事实,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毫不动摇的前提下,深刻认识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
  一是持续推动法治化建设,切实保护国企民企合法权益。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其中最核心的是“法治化”,以“法治化”促进“市场化”和“国际化”。在法治化建设过程中,既要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健全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又要研究制定相关促进民营经济法律法规,引导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要不断巩固相关法律预期的稳定性,解决好各类经营主体对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解读的随意性问题。此外,进一步细化落实工业、服务业减税降费等纾困政策,健全执法司法对各类经营主体的平等保护机制。
  二是坚决保障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两个毫不动摇”离不开资源配置平等性的“毫不动摇”。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必须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确保资源要素在各类经营主体之间正常流通。应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排查、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实施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确保各类经营主体平等获得资源要素,形成更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特别是在金融领域,鉴于资本的逐利本性,要更加注重健全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不断加大金融资源要素投入,公平公正对待各类所有制经济。对于发挥“压舱石”“稳定器”的国有企业,要切实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供给;对于聚焦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民生领域等的民营企业,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予以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例如持续畅通民营企业股、债、贷三种融资渠道等。
  三是持续营造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社会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提升社会各界认知夯实基础,为各类经营主体稳定健康发展注入了信心。新发展格局下,要着力解决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不当市场干预和不当竞争行为问题,促进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其中,舆论营造要与时俱进,聚焦各类经营主体的“急难愁盼”,促进建立健全政府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创造良好舆论氛围,破除不利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错误言论。在舆论营造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国企、民企及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关于‘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的方针政策,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与此同时,积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共同营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氛围。
  2.优化结构促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始终处于高质量发展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经济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要完成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离不开持续调整和优化结构,协同推进系统整体目标的实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就是为了从调整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生产结构、流通结构等出发,更好地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
  一是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经济布局结构。要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在系统观念中把握问题,透过经济现象看经济本质。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重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只有不断完善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结构布局,优化各类产业、各类企业生产布局,才能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得以依托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进而发挥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要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企业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注重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同时不断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链韧性的民营企业,从而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实现供需两侧协同创新、协调发展、互促提升。
  二是坚持市场化,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对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基本定位,对于优化各种所有制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要求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能够通过市场引导不同产业、不同企业遵循市场规律,优化布局,实现优胜劣汰。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促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特别是持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要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具体举措,解决各种所有制经济人才、技术、融资、税费、用地等方面的问题,更好确保市场作用的切实发挥。
  三是注重逆周期调节,确保经济建设的稳中向好。系统观念注重把握好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强调要加深对系统发展趋势认知,预见性地采取相应协调措施。这既是全局性谋划中的合理布局,也是前瞻性思考中蕴含的风险防范。因此,优化经济结构,要着眼于经济发展可能存在的波动,强化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战略性布局。改革公有制经济授权经营体制,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积极稳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改革,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鼓励和吸引更多非公有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建设,开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从而更好打通经济循环堵点卡点,加快经济系统的反应速度,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3.激发活力助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形成集合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披荆斩棘、一往无前”。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就要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更多增长机会、投资机遇,充分激发它们的内生动力,为经济建设这个系统工程注入强大动力。“我们国家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又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就要各方面齐心协力来干,众人拾柴火焰高。”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和强大的生产能力,为“两个毫不动摇”实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提供了雄厚的支撑条件,有利于激发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包容迸发的集合效应。这一点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资源的相互流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比较优势,往往就表现在人才、技术和资金上。例如国有企业往往具有资金的优势,集成性、规模性优势明显,民营企业则是创新性、灵活性更强,在人才培育、技术研发上反而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要积极为两者之间的要素资源提供流动的平台,除了兼并收购等现有方式,还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相关制度。“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同时,要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坚持多劳多得,着力保护劳动所得,才能让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资源真正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流动起来。
  二是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在国际市场开发和企业管理上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一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往往集中体现在经营主体的核心竞争力上,只有拥有一批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才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世界一流企业的建设工作,多次强调,“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实现更大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实现这个目标,要“两手抓、两手硬”,既要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为国有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途径,坚持做强做优做大主业,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牵引,坚持市场化原则,系统推进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市场化薪酬体系、国资监管体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机制等各项改革。又要引导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聚焦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堵点,持续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长期健康发展,努力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民营企业。要特别考虑参与开放竞争的问题。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支持各种所有制经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全面提升各类经营主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是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在助力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实现角色互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都必须担负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色互补能够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更利于形成集合优势。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为按劳分配和全体人民共享社会财富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并不是对立的,而是要通过优势互补形成的经济体系,共同推动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水平不断提升,对公共产品的数量、质量、种类、成本、效率等方面都提出更高要求。各类经营主体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在不同领域之间开展合作、补位,有助于形成角色互补,不断改善产品质量和提升服务效率,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