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沈江平:新质生产力理论对唯物史观的原创性贡献

发布时间:2024-06-20
字体: 打印
分享:
  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最新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理论,实现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创新。“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立足于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聚焦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质”是生产系统内在要素相互作用的集中涌现,反映了主体更为深刻的认识能力,是对唯物史观有关生产力理论、主客体思想的守正创新,进一步丰富拓展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主体、客体等范畴的内涵,并以其原创性贡献完善了唯物史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术语表达,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拓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范畴的时代内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两个重要范畴,二者的相互关系是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观的重要视角。任何社会变革发展都可以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寻求解答。二者相互作用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彻底否定了以往单纯以道德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唯心主义标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新质生产力是瞄准世界科技进步前沿,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其内涵和表现形式都大为更新,同时带来了与之配套的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基本要素的内涵被拓展延伸。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契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力量、社会力量,是标志社会与自然之间现实关系的范畴。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有机组成生产力这个复杂系统。生产力有实体性要素和渗透性要素之分,物质性是生产力的本质特征,但生产力并非纯粹的物质因素(实体性要素),以科学技术、管理和教育等为主要表现的渗透性要素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质生产力是契合新发展理念和包含新质态要素的先进生产力,作为知识形态的渗透性要素在实践中对于实体性要素的反哺作用日益增强,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迁。在劳动者层面,劳动者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程度决定着人类对客观世界改造的深度和广度。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者不再是过去主要从事简单重复劳动的普通工人,已经实现向具有快速学习能力以领悟新知识、熟练掌握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知识技能型”工人转变。在劳动资料层面,作为其中最重要构成部分的生产工具,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技术含量高、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工具以及虚拟设备被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能和解放了劳动者。这也表明人类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的迭代飞跃。在劳动对象层面,新质生产力将物质形态的高端智能设备和虚拟智能设施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纳入对象系统里,劳动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依托科技和产业前沿领域探索的新质生产力,极大丰富了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存在形式,拓展了生产新视域,创造了生产新空间。如果说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生产力的“硬件”,那么,科学技术无疑是生产力的“软件”。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能够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每一次重大科技变革都会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科技创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物质生产方式,也带来了非物质生产的快速增长,实现生产力各要素高效率配置进而推进生产力跃迁。由此看来,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唯物史观的内涵,不仅包括物质生产的发展,也涵盖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进步。
  生产关系三大构成要素被赋予新的诠释。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可分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三大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赋予新质生产关系以新的内涵。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生产关系必然紧跟生产力的变革而变化。显然,蕴含于生产关系中的生产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以及人在生产中的地位等要素理应被重新界定和解读。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来看,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混合制企业显著增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属性越来越明显,比如公众股份、机构投资者、庞大的股民群,特别是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数据等。就分配关系而言,分配关系伴随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亦是变化显著。这些变化突出表现在可供分配的财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日益增加、更多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引发分配关系日趋复杂、获取收入的方式更为广泛多样、互联网在分配中的角色日益凸显。质言之,新质生产力在缔造新质财富的同时,也必然呼唤新的财富分配方式。至于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所有制关系的变迁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人们在生产体系和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也发生显著变化。数字经济时代,零工经济等新的劳动关系,不再如传统经济时代那样场所固定、生产者与管理者界限分明、工作流程公式化,其管理者同时可能也是生产者,劳动场所非固定化,生产要素全球流动。在整个生产体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更趋于平等。
  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无论是从理论内涵的广度还是深度上来讲,都大大实现了拓展和深化,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畴的中国化时代化表达。产生“新质”也是发展的本质,这种变迁进一步促使我们深化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作用的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例如,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得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分配方式面临变革。这种变革不仅反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揭示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突破了既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决定与非决定性关系的论证。这要求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来激发其活力。因此,新质生产力深化了我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理解,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
  拓展主体、客体范畴的时代内涵
  主客体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和中介,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实现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反映了主体对于生产力本质的深层次认知,归根到底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整体性提升,昭示着生产力发展的未来方向。从其构成而言,作为主体的劳动者、作为客体的劳动对象呈现出全新内涵,也更为广泛。而作为联结主体和客体的劳动资料,随着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将主客体关系用一种新的方式展现出来。新质生产力将主体之外越来越多的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从而使主体性存在更加明显。
  新质生产力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随着人类实践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内按照任何一种事物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和创造,在越来越深刻的程度上将主体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客体上去。新质生产力无疑是主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创造性结晶。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智力来源,人是新的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新质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能动主体。因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往往依赖于人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产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重视生产中的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新质生产力的兴起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理解把握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质生产力中的主体不再是依靠手工劳作、简单机器生产的劳动者,而是新时代的劳动者。他们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丰富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学习能力,是能够充分运用现代技术的新型人才。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新质生产力的主体除了拥有改造自然必需的自然器官这种主体能力结构中的“人本身的自然力”以外,更为显著的是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智力因素以及精神因素。科技创新意识、创造力和能动性强等特征都汇聚在新质生产力的主体身上。可以说,新质生产力不仅取决于海量知识、科学创新、要素优化的主导作用,而且总是伴随着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努力,增加了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新需求。因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只有用先进科学技术、丰富知识和先进理念武装起来的劳动者,在热情、激情、信念的引领下,才能不断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
  新质生产力丰富了客体内涵。在实践活动中,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是纳入主体活动领域并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的客观事物。从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原理和整个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原理来看,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有可能成为作为主体总体的人类整体对象性的认识活动的客体,即都有可能为人类所认识。但是,人类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入的发展过程。物质世界的事物和现象能否成为客体以及哪些能够成为客体,有赖于具体社会阶段中具体社会关系中的主体存在及其所掌握的手段、条件等因素。作为客体的事物和现象的范围不是封闭性的,也没有一个终极的限度。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不仅表明人们认识水平和实践水平的提高,而且表明主体的本质力量发展了,需要也扩大了。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各种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手段的发展、制造和使用,致使过去那些优先存在的、同主体没有关联性意义的自在之物以及主体的实践活动与意识、思维活动和它们的产物越来越多地转化为主体对象性活动的客体,成为被主体理论地和实践地掌握的对象。具体说来,受益于科技创新的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客体的种类和形态大为拓展。就传统的自然领域而言,人们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的工具、手段更为先进,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展至深海、深地、深空等。同时,人类越来越多的实践活动成果不断转化为劳动对象,成为客体。其中,大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当今数字时代重要的劳动对象,不仅能凭借激活数据潜力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发展动能,还能依托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融合产生价值增殖效应。
  唯物史观强调,我们既要坚持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坚持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性,又要从这个基础出发,在认识论意义上切实把握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这样才有利于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高度发挥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新质生产力基于时代变迁对主客体内涵作了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阐发和丰富,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主体的创新性、创造性。
  综上,新质生产力对唯物史观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它拓展了我们对生产力发展的理解,深化了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作用的认识,揭示了主体、客体范畴内涵发展的新动向,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对抗性关系不同,这些贡献在社会主义中国是随着“新质”的渐进积累而逐步实现跃升的,着重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根本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使得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以唯物史观观照新质生产力,使其解释力更为强劲,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理论支持。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