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燕连福:以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布时间:2024-05-22
字体: 打印
分享: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正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因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要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带动人才培养、助力绿色发展、倒逼制度改革四大方面下功夫,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动能不断增强、主体力量不断跃升、生态基础不断夯实、生产关系不断完善。
引领产业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同技术革命密不可分。”实践证明,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不断驱动着产业向高端迈进,不断激发新业态、新模式涌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方面下更大功夫,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是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到产业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质生产力首要的就是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产业链中。具体而言,在供给端,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智库机构等力量,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学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在中间端,要建立高效顺畅的成果转化渠道,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更好地连接科研和产业。在需求端,要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建设全国统一、互联互通、竞争有序的交易市场,让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科技创新必须助推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升级,增强其韧性和竞争力。从短期看,要聚焦薄弱环节补链,继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确保产业链稳定。从中期看,要聚焦优势产业固链,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确保产业链安全。从长期看,要加强锻造长板延链,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在行业标准和品牌上塑造竞争优势,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
  三是要推动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塑造未来发展优势、产业领先优势。要持续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持续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带动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一体规划,这表明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科技创新带动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要着力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恩格斯曾指出:“为了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我们需要有技术素养的人才,而且数量很大。”为适应科学技术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聚焦国家科技需求,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中心、实践基地等,以“揭榜挂帅”的方式推进联合攻关,将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有效结合。聚焦校企协同育人,实施双导师培养机制,强化应用牵引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在实践中研究真问题、开展真科研、产出真成果。
  二要着力完善突出创新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建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队伍,必须突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要坚持分类评价原则,对于基础研究人才,着重评价其原创能力和学术水平;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着重评价其技术突破和产业贡献,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此外,必须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科学精神、学术道德等评价,着力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
  三要着力营造促进科技人才创新的良好生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需要创造良好创新生态。习近平总书记以“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作比喻,强调“要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面对这样的目标,必须坚持协同发力。在顶层设计上,要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鼓励开展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在财政投入上,要鼓励企业、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投入科技创新,形成稳定投入机制。在平台建设上,要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助力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增长动能转换,形成富有绿色内涵的新质生产力。
  一是要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生产方式上要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可持续综合开发、利用、经营生态资源的生态利用型产业,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大力建设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打造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绿色产业带,形成梯度转移型的绿色产业集群。
  二是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推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科技支撑作用,“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面向绿色科技发展前沿,强化低碳零碳、资源循环、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数字环境、智慧决策等领域前沿技术攻关。要面向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示范、推广等全过程支持力度,推动绿色科技应用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是要加快绿色生活方式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要通过用好绿色科技不断完善绿色基础设施,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绿色能源替代、鼓励绿色消费等行动,支持创建绿色低碳社区、绿色低碳学校、绿色低碳机关。要通过绿色科技创新赋能绿色产品、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引导大众厉行节约、适度消费、环保选购,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努力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
推进制度改革
  马克思指出:“人们生产力的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他们的生产关系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科技创新倒逼制度改革,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一是进一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搞出来的,千万不能丢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保证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体现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规划布局之中。要加强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既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重点领域项目、科技力量布局、人才队伍建设、政策资金投入等一体化配置。
  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重要任务,优化科研组织架构,形成更加适应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管理方式。要善于做“减法”,进一步解决好科技“管得太死”“管得太细”等问题,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把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三是要进一步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国际科技合作面临少数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冲击和挑战。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能闭门造车、单打独斗,必须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构建完善全球科技合作网络,促进创新要素更大范围、更便利地跨境流动,营造更加开放的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