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欣:作为“现实运动”的共产主义绝非虚无缥缈
1919年6月,《真理报》报道的由莫斯科—喀山铁路员工在春季主动发起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消息,引起了列宁高度重视,他决定写篇文章评论此事。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宏文《伟大的创举》,文章副标题是:论后方工人的英雄主义。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这是在卷帙浩繁的列宁著作中为数不多的对共产主义作出重要论述的文章。列宁在文中阐释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任务在于建构比资本主义更高类型的社会劳动组织,工人阶级和社会大众应自觉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创造更为主动的首创精神等。列宁明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克服旧习惯、旧势力,消除“三大差别”。劳动生产率(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是新的社会制度取得胜利最重要的东西,其中就包括将新工业革命的技术和最新成就与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劳动者的联合相结合,而这些就是真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回望百余年前初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如何开始探索经济建设,探索建设比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更高劳动生产率和更为先进的劳动组织与精神,汲取历史经验和智慧,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一、“共产主义劳动组织和精神”的现实形态
众所周知,列宁写作《伟大的创举》缘于“后方工人的英雄主义”基础上组织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其中蕴含的世界历史意义,即在一个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落后国家中,探索新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组织和纪律,同时更强调新生政权的劳动者应不同于“利己主义”,不同于旧社会保守、涣散的劳动者,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培养”的“社会纪律”。这也说明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尤其是在具有悠久农业文化和传统且经历过资本主义发展的俄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必须具有不同于封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经济形态的“共产主义劳动组织”和“共产主义劳动精神”,且向世人展现出这一“组织”和“精神”能够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进而在“制度竞争”中占据优势,这也是“伟大的创举”之所以“伟大”的世界历史和文明意义。
列宁在《伟大的创举》开头部分援引了《真理报》的3篇报道,对《真理报》这个报道采取了“详尽无遗地援引了关于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消息”。这种著述形式在列宁的著作中极其少见。其中既反映了“革命精神”“共产党员的榜样作用”,更体现出新生的“共产主义建设”尽管“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组织得也差”,但劳动生产率在迅速提高。这充分展现出“共产主义的现实性”。
第一,以革命精神从事工作。列宁引用的第一篇报道是一位叫“阿·日”的作者写的《用革命精神从事工作》,主要是介绍并赞扬莫斯科—喀山铁路分局员工主动发起组织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事迹。从这篇报道能够看到,共产主义首先体现为党员的“革命精神”,因为缺乏劳动力和劳动效率低,共产党员为了保卫革命果实,不应吝惜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无报酬地工作。其次,体现为革命精神提升了劳动生产率,这篇报道列出表格,具体介绍铁路分局员工星期六义务劳动的工作量等,并引用了一名党员的话,“在一个共产主义星期六干的活,等于不自觉的疲沓的工人一个星期干的”。最后,尤其体现为革命精神与劳动精神的“合一性”,报道指出:参加义务劳动的员工“提议在全分局内实行共产主义星期六,一直干到完全战胜高尔察克”。报道朴实、生动。文章描述了义务劳动结束后的情景,“上百个身体疲乏但眼中闪烁着愉快光芒的共产党员,唱起庄严的《国际歌》来庆祝工作的胜利,这胜利的凯歌的声浪仿佛越过墙壁,涌向工人的莫斯科,像投石激起的水波一样荡漾在整个工人的俄罗斯”。
第二,榜样共产党员对劳动生产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列宁引用的第二篇报道是一位署名为“恩·尔”的同志写的《值得学习的榜样》,该文体现的共产党员在生产劳动中的榜样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主动带头从事一线劳动生产,如冬天清除铁路积雪、夜间巡逻与盗窃货物作斗争、延长工作等;二是树立工作高效率的榜样,组成示范队,向其他人展现出在现有材料、工具和伙食等情况下能做到什么;三是吸引、引导广大非党工人参加工作,形成人人积极参与劳动、带头劳动的良好生产氛围。正是在党员带头尤其是领导干部带头、树立榜样的前提下,“如果全俄罗斯的共产党组织都学习他们的榜样,而且坚持不懈地贯彻下去,那么,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就会在共和国全体劳动者的洪亮的《国际歌》声中度过今后一段艰难的岁月”。
第三,在艰难的环境下,“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迅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一种新的劳动组织和劳动精神在刚刚脱胎于旧社会、旧的经济形态环绕中破茧而出,成为新生无产阶级政权中自下而上、初生萌芽的经济生产形态。列宁引用了《真理报》的多次报道,这些报道贯穿了一个主题,即各地在莫斯科—喀山铁路分局员工精神影响下纷纷开展起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且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各行各业相比过去提高1—12倍,更为重要的是,劳动不再是异化且枯燥乏味的,而成为劳动人民主人翁精神的重要体现,人们从事劳动是快乐的,互相有说有笑,开着玩笑,唱着《国际歌》和劳动歌。
也正是在上述意义上,列宁指出,“工人自己发起组织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确实具有极大的意义”,但却没有受到人们重视,“我们从这里无疑地可以看到共产主义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于这个方面,我们的报刊没有充分地加以重视,我们大家也还没有给予应有的评价”。这一“忽视”表明人们往往对新事物缺乏发现的眼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默认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出现的社会主义政权,很难诞生更高的经济形态、劳动生产组织和劳动精神;或是只能照搬照抄各类经典文献,不断唱高调、唱反调、唱歪调,缺乏发现来自生活、基层的生动且经过实践检验的凸显共产主义本质的事情。
二、制度竞争中“共产主义的力量和胜利保证”
既往研究或将《伟大的创举》视为阐释“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著作,或简单强调列宁提出“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而忽视什么样的生产组织、生产精神才是不同于旧式一切生产方式的,因而很容易忽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竞争的世界历史蕴含,即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起的社会主义政权,在何种意义上相对于资本主义是先进的。这也是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直接提出的命题:无产阶级专政的生命力和成功的保证,就在于无产阶级代表并实现着比资本主义更高类型的社会劳动组织,“建设共产主义,创造新的经济关系,建立新社会”, “共产主义的力量源泉和必获全胜的保证就在这里”。其中,列宁更是明确了共产党人不能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这一点在“劳动组织”“阶级”“劳动者”“历史意义”“社会阶段”“共产主义”等概念阐释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所有论述的最终指向使人们“相信共产主义正确”“使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使共产主义完全巩固起来”。
第一,“巩固共产主义”的基本保证是无产阶级专政和维系国家机关的阶级性质。列宁明确指出在革命成功后就需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首先的主要任务是击败资产阶级、封建地主等反抗,战胜剥削者。同时,伴随时间推移,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任务就需要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列宁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甚至主要的不是暴力,它的主要任务是“代表着并实现着比资本主义更高类型的社会劳动组织”“在无产阶级革命后的初期,我们首先忙于主要的和基本的任务,即击败资产阶级的反抗,战胜剥削者,粉碎他们的阴谋……这是当然的,不可避免的。但除了这个任务以外,同样不可避免地要提出——而且愈向前发展就愈要提出——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即从积极方面来说建设共产主义,创造新的经济关系,建立新社会”。同时,需要不断强调“真正共产主义工作的要求”,保证无产阶级专政下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不变质、不褪色。
第二,“巩固共产主义”的根本保证是创造“共产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的因素。
立足唯物史观,列宁阐释了不同社会制度和经济形态下的劳动群众的不同,尤其指出了共产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和劳动者,应当不断培养他们的“文明性”,通过社会化大生产和新型工业的发展不断塑造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劳动者阶层。首先,列宁指出了农奴制、资本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的特征,前者使劳动群众极端愚昧、备受压抑;后者使劳动群众横遭一小撮资本家掠夺和侮辱。而共产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尤其在第一步社会主义阶段,则依靠劳动群众本身自由的自觉的纪律来维持。其次,列宁指出了共产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中先进无产阶级的定义,不是一切劳动者都能胜任共产主义建设,这一能力不是自行产生,而是从历史中生长出来的,是从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物质条件中生长起来的,是从资本主义开始走向社会主义之际,无产阶级才具有这种能力。这是因为,“第一是因为它是各文明社会中最强大最先进的阶级;第二是因为它在最发达的国家中占人口的多数;第三是因为在像俄国这样一些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大多数人是半无产者”。最后,在这一基础上,就需要不断通过真正的无产阶级吸引、引导非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劳动群众,完成共产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的主要任务:一是用奋不顾身的英勇精神吸引并组织全体劳动群众;二是将全体劳动群众吸引到新的经济建设道路上来,进而形成新的社会关系、新的劳动组织、新的劳动纪律。
列宁将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视为“制度竞争”的根本,明确指出战胜资产阶级、取代资本主义的“牢不可破的唯一保证”,“只能是新的更高的社会生产方式,只能是用社会主义的大生产代替资本主义的和小资产阶级的生产”。根本上,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和社会生产组织的目的在于“把科学和资本主义技术的最新成就同创造社会主义大生产的自觉工作者大规模的联合联结在一起”。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是因为它向我们表明了工人自觉自愿提高劳动生产率,过渡到新的劳动纪律,创造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的首创精神”。
在上述基础上,列宁提出打破经济文化落后的苏维埃俄国“循环”怪圈的重要思想是极其深刻的。他指出在俄国为了消灭饥饿现象,必须提高农业、运输业和工业中的劳动生产率。结果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得消除饥饿,而要消除饥饿,又得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怎样才能打破这“循环”怪圈呢?列宁认为根本办法是靠“群众情绪的转变,靠一些集团的英勇首创精神来解决的,而首创精神在群众情绪转变的背景下往往起着决定的作用”。列宁既阐述了“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又论述了这种从大量的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最持久、最顽强、最难得的英勇精神是战胜资产阶级所需力量的最深源泉。这是列宁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精神在一定条件下能起决定作用原理的精辟解读。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列宁定义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共产主义的开始在于“普通工人起来承担艰苦的劳动,奋不顾身地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护每一普特粮食、煤、铁及其他产品,这些产品不归劳动者本人及其‘近亲’所有,而归他们的‘远亲’即归全社会所有,归起初联合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后联合为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亿万人所有”。这样的“共产主义”,正是活生生的现实运动。
第三,“巩固共产主义”是一项长期事业,更要保持头脑清醒,了解自身所处的阶段。在劳动生产率的意义上,列宁明确告诉全党:“资本主义创造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这是很困难很长期的事业。”正是在“长期性”意义上,列宁一方面强调要保护好新事物的幼芽,不能空话连篇、无事奔忙、无谓争吵、空谈计划和体系等,另一方面又指出,最主要的是明白我们的事业已经开始,需要符合实际、不超越阶段地建立社会主义大经济、共产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
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多处论及“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思想”。众所周知,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是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第一次把马克思论述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界定为社会主义社会,把马克思论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界定为共产主义社会。然而,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并未展开对其界定的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论述。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则多处论及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思想,因此,《伟大的创举》也是我们研究列宁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思想的重要依据。
列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科学区别,只在于第一个词是指资本主义生长起来的新社会的第一阶段,第二个词是指它的下一个阶段,更高的阶段。”“共产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其第一步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还如,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产品不归劳动者本人及其“近亲”所有,而归他们的“远亲”即全社会所有,“这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开始”。列宁在论述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思想时还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要谨慎使用“共产主义”这个词,要看到在社会主义社会还不能广泛和普遍地开展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列宁指出:“大家都明白,我们,就是说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社会制度,还远远不能广泛地、真正普遍地实行这种劳动。”这体现出列宁熟练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此外,列宁还给后人留下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理论课题。比如阶级问题,他只给阶级下了定义而并没有展开论述。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还论及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妇女问题,虽然论述不多,但观点鲜明、措辞激烈,如前所述,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都需要拓展和深化。
三、共产主义始终是“现实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能为人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改变世界提供科学指导,《伟大的创举》和列宁对共产主义的阐发至今没有过时,能给予我们很多深刻启示。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在阔步朝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前进,列宁设想的“社会主义大经济”“共产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从百余年前的“萌芽”“新事物”,到21世纪的中国已经焕发出新的更为强劲的生机活力。在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更要坚定党的先进性,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不断发展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符合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劳动组织,培育更为主动的劳动精神,为新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提供坚实基础。由此,在思想价值观层面,我们更需要坚定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深刻认识到共产主义是“现实的运动”。
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至今,一直有人攻击、抹黑和丑化共产主义。《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淋漓尽致地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种种攻击。在今天关于共产主义的各种噪音中,“共产主义渺茫论”颇具代表性。学习列宁的《伟大的创举》对批驳这个观点大有助益。列宁认为虽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不能广泛而普遍地实行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但是布尔什维克要满腔热情地号召共产党员支持和推广星期六义务劳动,因为星期六义务劳动是共产主义的幼芽,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细胞。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认为共产主义是思想、社会制度和运动的有机统一。1940年1月,毛泽东写下了光辉著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在驳斥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主义攻击时深刻指出:“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这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区别于任何别的思想体系和任何别的社会制度的,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惟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这是对“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论诠释。
“共产主义还没经过实践检验,因而共产主义不是真理”,这个观点是极其错误的。笔者注意到在批判这个错误观点的文章中,就有作者引用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这个重要观点: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就是“来自生活并经过生活检验的共产主义建设方面的事情”。
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共产主义既指将来要实现的一种社会制度,又指为什么要和怎样才能实现这种社会制度的思想,以及为实现这种思想而进行的实践即共产主义运动。而共产主义运动包括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革命运动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包括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正如列宁所说,社会主义时期到处都有共产主义的幼芽,从质的规定性看,这些幼芽就是共产主义新事物,只是不少人没有这种敏锐眼光,因而看不出来。
党和国家领导人更是反复强调共产主义是现实的。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共产主义作为社会制度,在我国得到完全的实现,还需要经过若干代人的长时期的努力奋斗。但是,共产主义首先是一种运动……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共产主义的实践早已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包含着共产主义,都离不了共产主义。我们党内和党外的那么多英雄模范,那么多为了革命理想而奋不顾身、牺牲一切的人,难道他们的奋斗是为了换取社会给他们的报酬吗?指导他们行动的难道不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吗?社会主义社会是向着未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目标不断前进的,这个进程不能仅仅依靠物质财富的增长,还必须依靠人们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和革命精神的不断发扬。”邓小平反复强调:“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这是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现阶段的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现在就是在建设共产主义。邓小平反复强调:“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江泽民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必须充分估计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把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胡锦涛在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最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就能够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就能够自觉地、满腔热情地为党的事业而奋斗。”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一定要“把党的最高纲领与实现党在现阶段的任务统一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做到既要胸怀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坚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认真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共产主义有很多重要和深刻的论述,其主要点有:一是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二是要充分认识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要彻底批判共产主义“渺茫论”。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想一下子、两下子就进入共产主义,那是不切实际的。同时,共产主义“渺茫论”也是完全错误的。对此,习近平做了生动而深刻的论述:“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革命理想高于天。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如果大家都觉得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没有必要为之奋斗和牺牲,那共产主义就真的永远实现不了了。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努力。”三是共产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四是衡量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与此格格不入。共产党人既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是中央政治局同志在坚信共产主义理想方面要带头要树立榜样。在这个问题上,不要含糊其词、语焉不详。共产主义理想是党章明确规定的内容,是我们党一贯明确坚持的理想,我们要坚定信念,坚信它是具有科学性的。“在我们这个岗位上的人,都应该能够豁得出去。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献身时,我们都要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我们最核心的这一层人,应该是具有献身精神的一批人。”
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性更要求我们,要支持和保护新生事物的幼芽。这是列宁和《伟大的创举》给我们的又一深刻启示。列宁是一位具有敏锐政治眼光的领袖,善于发现新事物而且旗帜鲜明地支持和保护新生事物的幼芽,他反复指出“照管这些幼芽是我们共同的和首要的义务”。
共产党人不是空想主义者,在革命后的一定时期内旧习俗残余必然比新事物的幼芽占优势。“当新事物刚刚诞生时,旧事物在某些时候总是比新事物强些,这在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都是常见的现象。”“我们应当仔细研究新事物的幼芽,对它们极其关切,千方百计地帮助它们成长和‘护理’嫩弱的幼芽。”虽然这些幼芽刚诞生时还很嫩弱,但是从质上看,它就是“从社会主义中必然会生长出共产主义来,生长出我们从星期六义务劳动中看到的那种不是书本上的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当中的共产主义来”。
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看出,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社会制度也就一百多年历史,从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或从五六百年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看,社会主义就是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也会出现挫折。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合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它终会从挫折中奋起并不断向前发展。今天我们回望历史,会看到30多年前,先是东欧剧变,后是苏联解体。那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攻击铺天盖地,真可谓“万花纷谢一时稀”,“马克思主义不行了”“社会主义历史终结于此”等言论甚嚣尘上,甚至还有人预测中国也将步苏联东欧后尘等。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能做到不怕邪、不信邪,这是因为我们党有正确的历史观为指导。从大历史观看,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但并不表明这个过程不会出现任何曲折,恰恰相反,某种暂时的曲折也是难免的。习近平曾引用俄国诗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历史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邓小平说得好,“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党的十四大指出:“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社会制度,它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任何新兴社会制度的产生、巩固和发展,必然是充满牺牲奋斗,交织着成功和失败的曲折过程。”
当年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20多年后也放弃了这个观点,转而研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衰颓。还有一些西方学者也撰文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危机、体系危机、价值危机等。正如习近平所指出,“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严重挫折并没有改变世界社会主义总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和左翼力量通过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正以不同的方式逐步走过低谷。今天,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态势是已经止跌并开始回升。最为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并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习近平指出:“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成功,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万马齐喑的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彰显。”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注释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网络编辑:张剑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