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黄河 杨伟:列宁不知道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吗
马克思、恩格斯与俄国民粹派讨论俄国发展道路前后长达二十年,在俄国思想界引起旷日持久的讨论。列宁作为马克思主义俄国化进程中最优秀的代表,理应对这场事关俄国发展命运的大讨论关注,但在列宁的著作中却没有找到“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字眼。列宁在这场讨论中的理论“缺席”和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文献资料在列宁生前没有公开出版,致使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列宁不知道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有学者以列宁生前没有看到马克思的人类学和历史学笔记以及有关通信为由,认为列宁“不了解马克思关于东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但是,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使他对俄国乃至东方国家的革命前途得出了与马克思晚期思想相一致的结论”。[1]有学者则认为是由于丹尼尔逊没有公开发表马克思给他的回信,“在十月革命之前领导俄国革命胜利的主要领导人包括列宁在内都没有看到马克思晚年的‘跨越’思想。列宁领导十月革命一直是以马克思的世界革命理论为基础的,丝毫没有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痕迹。”[2]他们否认列宁知晓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认为十月革命与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丝毫没有”关系。从目前收集到的研究文献来看,仅有少数学者指出,“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列宁在生前并不了解马克思的非资本主义道路设想,我们对此并不认同。列宁可能没读过马克思晚年的历史学笔记、人类学笔记,以及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但他至少知道下述有关文献:马克思致《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马克思、恩格斯1882年为《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撰写的序言(该序言当时公开发表)。”[3](P99)对于上述论争,有待于从文本学视角对列宁相关著作进一步考证,才能作出明确判断。考证列宁是否知道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有助于正确认识“一国胜利论”、十月革命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为落后东方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提供理论上的“合法性”证明。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文本及出版信息考察
马克思、恩格斯在与俄国民粹派频繁的书信往来中探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设想。马克思、恩格斯分别从各自视域对俄国利用公社跨越到共产主义作出了不同的理论阐述,也有他们在合著中对此问题的看法,需要从马克思、恩格斯各自的著作及他们的合著三个方面进行文本考察。
1. 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文本及出版信息考察
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指出,“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4](P728)马克思希望俄国避开资本主义进入共产主义,是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萌芽。这封信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恩格斯于1884年将此信寄给查苏利奇,后者将这封信发表在1886年的《民意导报》第5期上;这封信的俄文版于1888年10月在俄国的合法刊物《司法通报》杂志上发表。[4](P1100)马克思怕这封书信留下“一些东西让人去揣测”,出于谨慎的态度,他在信中没有对俄国发展道路进行深入探讨。1881年,俄国民粹主义思想家查苏利奇致信马克思,请教马克思对俄国公社的看法。马克思拟了四版草稿后写了一个简短的正式复信。四版草稿收入《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于1924年第一次用俄文发表。[4](P1112)可见列宁生前无法得知这四版草稿内容,故只考析马克思的正式复信。马克思在复信中指出,如能防止来自各方面对公社的破坏性影响,公社可成为“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4](P840)马克思在书信草稿的第一稿和第三稿中明确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概念,在复信中却没有提及,但指出俄国公社可以作为跨入未来社会的“支点”,其内涵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一致的,都指的是俄国不通过资本主义进入共产主义,可以视作是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接续。马克思的复信在其生前没有公开,恩格斯在1884年3月将此信交给查苏利奇。查苏利奇没有发表这封信,此信于1924年在苏联公开出版。[4](P840)从《列宁全集》(第二版)中没查询到列宁关于这封信的探讨,如果仅从文本视角看,不能证明列宁获知该信内容。除此之外,马克思涉及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还有其为研究东方社会形成的《民族学笔记》,这些资料于1958年后在苏联陆续出版。[5](P767)从出版时间可确定列宁不可能从《民族学笔记》中获知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
2. 恩格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文本及出版信息考察
俄国民粹主义者特卡乔夫在给恩格斯的公开信中认为,俄国可以比西欧更早、更容易实行社会革命,“是因为俄国人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的选民,而且他们还有劳动组合和土地公社所有制!”[4](P327)恩格斯则认为,俄国的劳动组合是一种“还很不发达的合作社形式……这种形式在俄国占有优势当然证明俄国人民有着强烈的联合愿望,但这还远不能证明他们靠这种愿望就能够从劳动组合直接跳入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4](P329)恩格斯给特卡乔夫的这篇回应文章被查苏利奇译为俄文,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论俄国》为名于1894年在日内瓦出版。[6](P825)恩格斯在1893年2月致俄国经济学家尼·弗·丹尼尔逊的信中认为,俄国公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起来,使俄国不必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7](P639)恩格斯在1893年10月致丹尼尔逊的书信中进一步指出,“在俄国,从原始的农业共产主义中发展出更高的社会形态,也象任何其他地方一样是不可能的,除非这种更高的形态已经存在于其他某个国家并且起着样板的作用。”[8](P148)丹尼尔逊没有公开出版这两封书信,从列宁著作中也不见列宁关于这两封信的论述,仅从文本视角不能证明列宁得知这些书信内容。1894年,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不无惋惜地指出,“俄国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基础。但是与此同时也就举起了连根砍断俄国农民公社的斧头。”[7](P318)俄国公社在资本主义入侵下解体趋势日渐明显,恩格斯强调,俄国公社只有“同西欧的转变相配合而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7](P320)《〈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被查苏利奇译成俄文,与《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一同被收进名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论俄国》的小册子里,由“劳动解放社”于1894年在日内瓦出版,后来这篇跋以各种名称在俄国多次出版。[7](P718)
3.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文本及出版信息考察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合著是《共产党宣言》的1882年俄文版序言。在这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9](P379)该序言发表在1882年2月5日的《民意》杂志上。普列汉诺夫译的《共产党宣言》单行本同这篇序言一起,于1882年在日内瓦作为《俄国社会革命丛书》出版。[9](P910)
《共产党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是恩格斯单独撰写,此时马克思已辞世,但仍可以看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延续,恩格斯在序言中明确指出,“1882年在日内瓦出版了由维拉·查苏利奇翻译的第二个俄文本,马克思和我曾为这个译本写过一篇序言。可惜我把这篇序言的德文原稿遗失了,所以现在我只好再从俄文译过来,这样做当然不会使原稿增色。”[9](P388)1890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摘引了1882年《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关于俄国利用公社跨越的论述。为庆祝恩格斯七十寿辰,1890年11月28日的《工人报》第48号的社论中摘载了这篇序言。[9](P914)
二、列宁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文本之关系考证
通过上述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文本及出版信息的考察,可以明确在列宁生前公开出版的文献有:《论俄国的社会问题》、《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共产党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和《〈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仅考察出这些文献在列宁生前已出版并不能证明列宁获知这些文献内容,还得对列宁的著作进一步考证,从中挖掘出列宁与这些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文本的内在关联。
1. 列宁与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文本之关系考证
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文中指出,米海洛夫斯基想找到打开一切历史门户的钥匙的企求“遭到马克思极其辛辣的反驳,见马克思为答复米海洛夫斯基的文章而写的‘信’”。[10](P116)此信即为马克思的《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为更直观地证明列宁得知《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的内容,特制作以下表格:
《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 |
列宁著作中关于《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 |
“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30页) |
“米海洛夫斯基先生所采用的是多么机智、多么郑重、多么体面的论战手法,他首先歪曲马克思,把一些妄诞的企求强加给历史唯物主义,说它企求‘说明一切’,企求找到‘打开一切历史门户的钥匙’(这种企求当然立即遭到马克思极其辛辣的反驳,见马克思为答复米海洛夫斯基的文章而写的‘信’”。
(《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5—116页) |
“假如俄国想要遵照西欧各国的先例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它不先把很大一部分农民变成无产者就达不到这个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30页) |
“假如俄国想要遵照西欧各国的先例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它不先把很大一部分农民变成无产者就达不到这个目的。”
(《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31页) |
“我的可敬的批评家既然可以根据我同那位俄国‘文学家’和泛斯拉夫主义者的争论得出我不同意他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的结论,那么,他至少也同样有理由根据我对这位‘俄国的伟大学者和批评家’的尊重断定我同意他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28页) |
“我的可敬的批评家既然可以根据我同那位俄国‘文学家’和泛斯拉夫主义者的争论得出我不同意他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的结论,那么,他至少也同样有理由根据我对这位‘俄国的伟大学者和批评家’的尊重断定我同意他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
(《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31页) |
“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28页) |
列宁在以下这段文字旁批注了“注意”:“……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
(《列宁全集》第59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1页) |
从上表可知,列宁为了批判米海洛夫斯基等民粹主义者,大量引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原文。
2. 列宁与恩格斯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文本之关系考证
列宁在1894年7月致柳·费·米洛维多娃的信中问后者能否给他“寄一本恩格斯的附有1894年跋的……仍可以用这个办法寄来”。[11](P8)恩格斯在1894年只写了一篇跋,列宁所指的只能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列宁在悼念恩格斯的纪念文章中特别指出恩格斯的“两篇篇幅虽小,但价值极大的论述俄国经济发展的文章(《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论俄国》,维·伊·查苏利奇的俄译本,1894年日内瓦版)”。[12](P10)列宁指的“两篇文章”即为《论俄国的社会问题》和《〈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两篇文章的译本和出版情况前文已有论述,列宁在“括号”里也作了补充说明。这两篇文章也被收入1894年柏林版的《弗·恩格斯〈人民国家报〉国际问题论文集(1871—1875)》一书。[7](P321)列宁于1906年在该书的俄文版上对《〈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的这句话批注了“注意”:“我不敢判断目前这种公社是否还保存得这样完整……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要想保全这个残存的公社,就必须首先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必须在俄国进行革命。”[13](P231)可见,列宁还通过《论俄国的社会问题》和《〈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知悉了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摘引了《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和《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和他关于俄国公社的论述。[7](P314-317)列宁通过这篇跋也可获知《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和《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公社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跨越到共产主义的设想。
3. 列宁与《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之关系考证
恩格斯在1890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中全文摘录了1882年普列汉诺夫翻译的俄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9](P388-389)两版序言核心要点基本一致,可视为一个整体,故只论1882年俄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
据列宁统计,《共产党宣言》的俄文译本“共有大约8种版本……该书及马克思其他著作的完整的和最确切的译本,大部分见‘劳动解放社’在国外出版的版本”。[14](P84)列宁认为普列汉诺夫等人译得最“完整”和“确切”,证明他仔细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及其序言的所有俄文版本,当然也就包括普列汉诺夫版的1882年《共产党宣言》序言。列宁在批注俄国革命理论家维·切尔诺夫的著作《资本主义和农业的演进类型》时也提及1882年俄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列宁关注了切尔诺夫对美国的土地制度的研究,他在旁边批注:“在美国的也没有……恩格斯1882年。(《宣言》)?”[13](P113)在1882年俄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美国土地制度时指出,在美国“作为整个政治制度基础的农场主的中小土地所有制,正逐渐被大农场的竞争所征服”。[9](P378)列宁发现序言里的“逐渐被征服”被切尔诺夫译为“正在日益毁灭”。[13](P113)列宁能察觉其中的细微差别,足见其对这版序言已烂熟于心,当然也就熟知文中马克思、恩格斯希望东西方革命“互补”而使俄国公社成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起点的设想。
三、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列宁批判民粹派的理论武器
民粹派一直希望利用公社跨越到社会主义,无视或不承认资本主义正在侵蚀、破坏公社,认为俄国的资本主义只是国家“培植”的结果。民粹派强调公社农民是“天生的共产主义选民”,没有看到农民被限制在小块土地所有制上,思想愚昧保守甚至反动的一面。民粹派只关注公社农民,忽视工人阶级的力量,没有认识到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爆发革命,俄国才可能越过资本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与民粹派关于俄国公社的讨论时对这些观点都进行了严厉批判,列宁掌握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民粹派的批判理论、熟知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科学内涵,借此作为批判民粹派的理论武器。
1. 资本主义在俄国的统治已成事实,公社的灭亡不可避免
公社是俄国跨越资本主义的首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在与民粹派讨论时始终关注公社的存亡,如果公社一旦被资本主义破坏,俄国就丧失了跨越到共产主义的机会。恩格斯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中指出,“由此可见,俄国的公社所有制早已度过了它的繁荣时代,看样子正在趋于解体。”[4](P332)恩格斯对俄国公社的命运充满担忧,只有寄希望于欧洲爆发无产阶级革命,才可能挽救日渐衰亡的俄国公社。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谈到俄国公社时很谨慎,他举了古罗马平民被剥夺土地后没有成为雇佣工人却成为游民的例子,说明相似的事情在历史中可能会演变成两个完全不同的样式。如何判断俄国公社的演变,则要把“这些演变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4](P730)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马克思还是没有明确回答公社未来的存亡趋势,他既不能给出“肯定俄国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也没有提供否定农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论据”。[4](P840)如果此时马克思对俄国公社还不太了解,再加之资本主义还没有威胁到公社存亡,以致他还不能对公社的命运作准确判断,那么到了1894年,恩格斯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明确定论。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写下《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7年后,“在俄国,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是农民公社的解体都大有进展”。[7](P317)资本主义在俄国已得到长足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公社被资本主义破坏的担忧已成事实,恩格斯基本已否定俄国民粹派以公社进入共产主义的设想。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民粹派的批判,他以俄国已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公社被资本主义侵蚀为依据批判民粹派利用公社跨越的幻想。列宁根据调查资料和经济事实告诉民粹派,“‘道路’已经选定,资本的统治已成事实,这种事实决不是靠责骂申斥所能回避的,能够正视这种事实的只有直接生产者。”[10](P341)俄国在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农民开始逃离土地束缚进入城市,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俄国从此快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民粹派一直回避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事实,把资本主义在俄国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归之于‘我们走错了路’……就是归之于长官的‘培植’”。[10](P86)列宁分析俄国公社后发现,在资本主义的入侵下,“在我国种地的村社农民中所发生的并不是一般的贫穷化和破产的过程,而是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过程”。[10](P90)俄国的农村阶层已发生严重分化,公社的灭亡无法避免。
2. 俄国公社农民不是“天生的共产主义者”,而是落后的小生产者
民粹派始终坚信俄国公社农民“作为天生的共产主义者,同贫困的、被上帝遗忘的西欧无产者比起来,要无限地接近社会主义,并且他们的生活也要无限地好”。[7](P308)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民粹派的“落后优势论”,他指出,作为农民生活和社会关系载体的各个俄国公社“相互间这种完全隔绝的状态,在全国造成虽然相同但绝非共同的利益,这就是东方专制制度的自然形成的基础”。[4](P331)在俄国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农民被限制在公社内部的小块土地上,小生产方式基础上萌发的小农意识反过来又成为封建专制独裁的肥沃土壤。要摧毁欧洲最后的反动堡垒俄国,首先得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俄国农民已经不能完成时代交给他们的任务。
列宁也批判了民粹派认为公社农民是“天生的共产主义者”的观点,他认为民粹派只要真正深入到“民间去”,他们就会“不得不承认农夫具有共产主义本能的想法是幼稚的”。[10](P242)列宁认为,民粹派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俄国的政治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只把公社农民的本质属性抽象化,他指出,在俄国“由于劳动生产率很低,由于劳动者被束缚在一个地方,这点小产业使小生产者变成了野人,而且由于经济条件的关系必然造成他的闭塞无知和奴才性”。[10](P365)俄国公社封闭、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俄国农民不可能比西欧的工人更靠近共产主义,而是落后的小生产者。列宁明确指出:“不可把农民看做劳动思想的代表,因为他们在资本主义经济组织下是小资产者,所以他们拥护这个制度,在自己生活(和自己思想)的若干方面接近于资产阶级。”[10](P331)小生产者的“两面性”决定了公社农民是摇摆于俄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不可靠力量,如果不能限制其落后、软弱的一面,农民甚至还可能成为俄国未来社会革命的破坏性势力和敌对力量。
3. 俄国要跨越到社会主义只能依靠社会革命
恩格斯早在1875年就指出:“如果有什么东西还能挽救俄国的公社所有制,使它有可能变成确实富有生命力的新形式,那么这正是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4](P333)马克思、恩格斯先是认为西欧会率先爆发革命成为东方落后国家的榜样,但欧洲革命一直没有爆发,失望之余又希望俄国爆发革命成为西欧革命的“信号”,引起东西方同时革命走上共产主义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希望的西欧和俄国的社会革命迟迟没有发生,但他们已经预测到了“俄国无疑是处在革命的前夜”。[4](P335)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民粹派借用公社跨越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始终存有疑虑,唯一肯定的是他们一直把社会革命作为跨越到共产主义的前提。在1882年俄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东西方联合的社会革命使公社成为共产主义的起点是他们给俄国民粹派的“唯一的可能的答复”。[9](P379)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必然会孕育出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抗是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直接动力。列宁批判民粹派“既然想在我国寻找一条避开资本主义、避开资本主义所造成的无产阶级而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那么,又怎能接受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及其关于无产阶级具有通过资本主义来组织共产主义的革命作用的结论呢?”[10](P258)民粹派不正视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事实,也就不能从阶级矛盾中找到俄国革命的出路。列宁认为,俄国既然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就只有从资产阶级制造出的无产阶级中寻求革命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破坏下,俄国已出现大量农村无产阶级,列宁坚信只有城市与农村的无产阶级的团结合作,俄国才能推翻资本主义跨越到社会主义,他指出,“俄国经济制度是资产阶级社会,要摆脱这个社会只能有一条从资产阶级制度本质中必然产生的出路,这就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10](P129)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下,俄国的无产阶级经过长期、艰苦的阶级斗争,终于在帝国主义统治链条的薄弱环节成功突破,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成功避开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四、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一国胜利论”和十月革命之关系辨析
国内的一些学者知道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论”不一致,又判定列宁不知道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他们就认为“一国胜利论”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只是“不谋而合”。[15]也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因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与胜利,根本不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野之中,所以不能把它们主观地生拉硬扯地联系在一起”。[16]但我们认为,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一国胜利论”和十月革命三者之间不是偶然性的巧合,也不是没有直接关联,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一国胜利论”的理论基石,帝国主义论是“一国胜利论”的理论支撑,“一国胜利论”又是十月革命的理论先导。
首先,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一国胜利论”的理论基石。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主要探讨的是落后的俄国能否利用公社跨越到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论证的是俄国可否率先获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两者的目标一致,即都是想让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列宁为了论证俄国可以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取得革命的胜利,对帝国主义的特点作了深入分析,做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在笔记的“v”(“纽”)篇中,列宁摘录了《〈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中的这段话:“俄国革命还会给西方的工人运动以新的推动,为它创造新的更好的斗争条件,从而加速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胜利”。[17](P563)恩格斯认为,俄国革命会推动西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形势,其隐性逻辑是处于“革命的前夜”的俄国可能会先于西欧爆发革命,这也是列宁在《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中引用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革命论述的原因,可以看出,列宁是把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作为“一国胜利论”的理论基础,有学者也指出了这一点:“一国胜利论是对马克思的跨越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所探讨的同一问题的继续,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和不同的历史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相同的结论。”[18]
其次,帝国主义论是“一国胜利论”的理论支撑。列宁发现,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新的垄断阶段,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生产垄断不同,新的垄断是生产垄断和金融资本垄断相结合,垄断的规模了超出国界。列宁把垄断资本主义称为“帝国主义”,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也是最后阶段,原因有二:第一,金融资本的输出必然会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国内资本“过剩”后必然会外溢到整个世界,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剧烈,列宁指出,“现在我们又看到,正是在这个时期以后,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19](P641)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已将世界瓜分完毕,德国、日本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英法矛盾日趋尖锐,战争不可避免。帝国主义列强因为战争放松了对落后国家的控制,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可能性。第二,金融资本的垄断将帝国主义国家变为“食利国”,资产阶级靠资本红利和“剪息票”为生,帝国主义已是寄生、腐朽的资本主义。列宁认为,在帝国主义阶段,“私有经济关系和私有制关系已经变成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外壳了,如果人为地拖延消灭这个外壳的日子,那它就必然要腐烂,——它可能在腐烂状态中保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但终究不可避免地要被消灭。”[19](P687)帝国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其寄生性和腐朽性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列宁认为,垄断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很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不可能联合起来革命,“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19](P722)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的阶段性特征和本质,提出了单独一个国家获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可能性,所以,帝国主义论为“一国胜利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再次,“一国胜利论”是十月革命的理论先导。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能兑现给俄国人民“和平、土地、面包”的承诺,引起布尔什维克党和俄国人民的严重不满。布尔什维克党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号召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俄国革命再次出现新的高潮。
面对新的革命形势,列宁通过《远方来信》、《四月提纲》等文献来指导革命,他坚信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列宁在《远方来信》的第三封信中指出,“俄国境内革命取得胜利,——在这种胜利的掩护下芬兰的和平组织工作取得成就,——俄国工人以新的规模转入革命的组织任务,——无产阶级和贫苦居民阶层夺得政权,——西欧社会主义革命得到鼓励和发展,——这就是一定会把我们引向和平和社会主义的道路。”[20](P45)列宁预想的革命路线是以“一国胜利论”为指引,即俄国先取得革命胜利,最后引起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后一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一国胜利论”的指导下,布尔什维克党人利用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内外交困的不利局面,率领工人、士兵攻占冬宫,最终取得了十月革命的成功。
总之,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和“一国胜利论”是十月革命的指导思想,十月革命是列宁对前两者高度理论自觉下的成功践行,诚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十月革命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发生的,其理论准备是丰富的,其中,一国胜利论是其直接的理论指导,帝国主义论则是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这个问题上,一国胜利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帝国主义论、十月革命等,构成一个逻辑链条。”[21]只有考证出列宁知晓并掌握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科学内涵,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一国胜利论”和十月革命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才得以真正说明,进而为俄国和中国等国家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理论上的“合法性”依据,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 祝黄河,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伟,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网络编辑:彩虹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版权所有: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E-mail:myywlbjs@163.com 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