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申文杰: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理论及其现实价值探究

发布时间:2022-06-20
字体: 打印
分享:

  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把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总体性概念来阐述其政治功能,二是从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形式来论述其政治功能。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相关论述,集中阐释了意识形态的政治批判功能、政治教育功能、政治指导功能、政治支配功能、政治遮蔽功能、政治推动功能等。深入探究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理论,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多维阐述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从多个维度论述了意识形态政治功能。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论述,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和智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革命精神和实践精神。

  1.具体论述了意识形态政治批判功能

  要改造旧世界,首先就要批判旧世界、旧思想,以此唤醒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批判精神与革命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正如马克思所言,“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恩格斯从多个层面论述了意识形态政治批判功能。

  一是对宗教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批判的武器,揭示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他们不仅从哲学角度批判了宗教,还从政治角度进一步揭示了宗教成为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工具。二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在这里,“哲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具体形式方面论述意识形态的任务,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这种政治批判体现为对德国旧政治制度的批判,以揭露德国旧政治制度的黑暗、腐朽和落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德国旧政治制度“公然违反了普遍承认的公理”“靠维护一切卑劣事物为生”,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但依旧是批判的对象。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批判已不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通过对旧制度的批判以激起人们的革命热情。三是对旧哲学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本末倒置的,“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对于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易言之,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人,而只是停留在抽象的“人”。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深刻批判了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以及杜林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等。四是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等现象,更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在现代社会内,在现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怎样进行的”,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重要基石。五是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蒲鲁东小资产阶级改良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在第一国际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对工联主义、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巴枯宁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了批判和斗争,清除了这些错误思潮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彰显了自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意识形态政治批判功能的最终实现要依靠实践和物质力量来完成。马克思指出:“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既然是对德国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抗,它就不会专注于自身,而会专注于课题,这种课题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实践。”只有通过实践、通过革命斗争,才能最终实现意识形态政治批判功能,因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这种批判精神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革命斗争实践,体现了意识形态政治批判功能实现的彻底性。

  2.全面阐述了意识形态政治教育功能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哲学在德国革命中所发挥的启发教育功能。19世纪中期的德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这样的国家如何开展革命,是马克思恩格斯反复思考的重要问题。他们指出:“理论的解放对德国也有特殊的实践意义。德国的革命的过去就是理论性的,这就是宗教改革。正像当时的革命是从僧侣的头脑开始一样,现在的革命则从哲学家的头脑开始。”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这种在德国发动革命的方式,是与德国政治思想运动、宗教改革传统相适应的。“从哲学家的头脑开始”实际上就内含着发挥哲学及政治理论的启发教育作用,使人们摆脱宗教束缚并认清德国旧制度的实质,进而开展革命,实现解放。恩格斯在论述哲学在德国革命中发挥的作用时,明确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变革的前导。”这种“前导”作用实际上就是对民众发挥的启发教育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特别重视哲学对无产阶级的教育功能。他们认为德国要进行革命斗争,要实现彻底解放人民就不能依靠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只能依靠无产阶级。“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对无产阶级进行科学理论的教育,没有这种教育,无产阶级和人的解放就不能成为现实。“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因此,“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在此,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哲学“消灭”无产阶级、思想的闪电彻底“击中”朴素的人民园地,实际上就蕴含了哲学对德国无产阶级所发挥的启发教育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站在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高度,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对无产阶级的教育功能。他们认为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这是一个自觉的过程,需要对无产阶级进行教育,使无产阶级成为一个能动的、自觉的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恩格斯在为《资本论》第一卷撰写的书评中写道:“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这个重要意义就是启发教育工人阶级彻底认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指出:“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3.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政治指导功能

  恩格斯分析了意识形态对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指导功能。资产阶级在同封建地主阶级斗争过程中,需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指导。在欧洲中世纪,由于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宗教,因此当时进行的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利用宗教的政治动员功能,“但是到了18世纪,资产阶级已经强大得足以建立他们自己的、同他们的阶级地位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了,这时他们才进行了他们的伟大而彻底的革命——法国革命”。之后,资产阶级提出了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分权制衡论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这在当时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学、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武器。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成功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恩格斯深刻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对工人阶级的指导功能。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工人阶级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需要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否则很难取得胜利。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已经从理论上总结了英国和法国的实践和理论发展史的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本质,从而也揭示了它的最终历史命运。这就给德国无产阶级提供了它的先驱者英国人和法国人从来没有过的纲领。”在这里,恩格斯明确指出了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对德国工人运动“提供纲领”所发挥的指导作用。

  4.明确指出了意识形态政治支配功能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明确论述了意识形态政治支配功能。“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阐述了统治阶级的思想占支配地位的必然性,实际上也就是论述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从统治阶级自身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这种支配地位。他们认为,构成统治阶级的每个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思想意识,他们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具有支配功能。这种支配功能来自统治阶级的物质力量、统治地位以及统治者个人的思想。

  意识形态的政治支配功能还体现在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支配和控制上。统治阶级为实现自身利益,总是把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支配和控制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着重论述了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在不同的时期总是被剥削阶级所利用,成为维护统治阶级自身利益的手段。在资产阶级革命早期,资产阶级利用宗教培养起来的群众感情掀起了巨大政治风暴。当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宗教作为“意识形态外衣”的作用已不复存在,宗教“越来越变成统治阶级专有的东西,统治阶级只把它当做使下层阶级就范的统治手段”。针对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利用宗教进行统治的现实,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用精神手段去控制人民,影响群众的首要的精神手段依然是宗教”。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形式所发挥的精神控制作用,实际上就是意识形态政治支配功能的具体表现。

  5.多层面揭示了意识形态政治遮蔽功能

  马克思恩格斯从分析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存在矛盾的角度,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遮蔽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着阶级特殊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为维护社会共同利益,避免因阶级特殊利益而损害社会共同利益,防止二者矛盾的激化,就需要发挥意识形态政治遮蔽功能。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每个力图取得统治地位的阶级,都把自己的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的利益。一方面,这一阶级的特殊利益与其他阶级的利益存在更多的联系,这一阶级的胜利对其他未能取得统治地位的阶级也是有利的。另一方面,这样可以争取更多其他阶级的认同和支持,扩大自身影响力。但是,正是由于把一个阶级的特殊利益说成了共同利益,描述这种共同利益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就具有了遮蔽性。

  在分析唯心主义哲学虚假性过程中,揭示了意识形态遮蔽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这种遮蔽性源于唯心主义的虚假性。他们有时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为意识形态,如恩格斯讥讽唯心主义哲学家:“我们的意识形态家可以随心所欲地耍花招,他从大门扔出去的历史现实,又从窗户进来了”。这里的“意识形态家”指的是唯心主义哲学家。恩格斯指出:“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唯心主义哲学家并不懂得意识形态形成于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他们提出的意识形态来自主观意识,因而这种意识形态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必定是虚假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唯心主义哲学“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唯心主义这种虚假的认识掩盖了客观事实本来面目,必定具有遮蔽性。

  在论述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过程中,阐明了意识形态遮蔽功能。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抽象的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掩盖了其背后的经济联系,似乎意识形态产生于特定的观念。一定意识形态的消失也是一个观念“吞噬”另一个观念的过程,这样就形成了对其产生的经济基础的遮蔽性。关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恩格斯指出,国家产生后,被压迫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演化为反对这一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斗争,人们对于这一斗争同它的经济基础之间关系的认识就日益模糊起来。“国家一旦成了对社会来说是独立的力量,马上就产生了另外的意识形态……在公法理论家和私法法学家那里,同经济事实的联系就完全消失了。”国家诞生以后,随之就产生了法律。法律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其产生和存在似乎与经济事实之间不存在联系。“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在这里,观念同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越来越错综复杂,越来越被一些中间环节弄模糊了。”正是因为与物质条件之间的联系变得模糊,哲学、宗教这些意识形态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就导致了对其经济基础的遮蔽性,使人们看不清哲学、宗教背后存在的物质条件。对于因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而导致的遮蔽性,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正是国家制度、法的体系、各个不同领域的意识形态观念的独立历史这种外观,首先迷惑了大多数人”。

  意识形态的政治遮蔽功能内含贬义性、中性和褒义性:唯心主义哲学产生的遮蔽性,是一种贬义,这种遮蔽性来自虚假性;在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矛盾中所产生的遮蔽性,来自共同性,实际上是一种政治共识,这种遮蔽性对扩大政治认同,增强政权政治基础有积极性;在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方面形成的遮蔽,来自抽象性,具有中性意义。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意识形态遮蔽功能就是贬义的。

  6.深入阐述了意识形态政治推动功能

  马克思恩格斯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作用的角度,阐述了意识形态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政治推动功能。他们把意识形态看作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上层建筑的政治观念组成,由经济基础来决定。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财产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这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人生观”实际上就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恩格斯指出:“构成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观点的那种东西——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并且能在某种限度内改变经济基础,我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在论述上层建筑能动作用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了意识形态对历史发展的政治推动功能。“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里所分析的“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的因素,就明确包括政治的、法律的、哲学的、宗教的等意识形态因素,实际上指明了意识形态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关于意识形态政治推动功能,恩格斯还进一步阐述:“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推动历史发展的因素或力量是多方面的,在这“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中,也包括意识形态力量。正是由于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大革命理论的传播,打破了封建神学统治,导致了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代的覆亡。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传播使无产阶级获得了革命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也必将导致资产阶级统治时代的覆亡。

二、意识形态政治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现实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意识形态政治功能之间是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不能机械地、孤立地理解这些政治功能,而应把其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重要现实价值。

  1.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意识形态政治功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贯通的

  政治批判功能与政治教育功能之间是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政治批判功能是政治教育功能的前提。只有发挥政治批判功能,才能揭露旧制度和旧思想的腐朽性、落后性、反动性,使人民群众认清旧制度和旧思想的实质,从而摆脱其束缚,获得精神解放,激发革命斗志。政治批判功能为政治教育功能创造条件。政治批判功能的发挥,同时也是启迪思想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对宗教、旧政治制度、旧哲学以及形形色色错误思潮的批判,都有效地发挥了启迪教育工人阶级的作用。另一方面,政治教育功能离不开政治批判功能。因为在实施政治教育功能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错误思想观点的批判,从而减少政治教育功能的阻力,增强政治教育功能的成效。马克思恩格斯在强调对无产阶级进行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对错误思潮进行批判,以清除这些错误思潮对工人运动的影响,进而扩大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

  政治指导功能与政治教育功能、政治批判功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政治指导功能与政治教育功能不可分割,政治指导功能不是强制实施的,而是需要在说服教育过程中加以确立和落实。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群众,所谓彻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教育功能实施的目的是提高工人阶级思想觉悟,增强对科学理论的认同,这实际上也是确立科学理论指导地位的过程。政治指导功能与政治批判功能也是相互关联的。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指导功能实现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的批判、抵制和斗争。如果没有这种批判、抵制和斗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就会受到削弱和危害。

  政治支配功能与政治批判功能、政治教育功能、政治指导功能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支配功能不能依靠自发实现。要有效发挥政治支配功能就需要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判和斗争,清除障碍、减少阻力。需要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教育,增强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心理基础。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而言,政治支配功能与政治指导功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政治支配功能的实施过程也就是政治指导功能的落实过程。政治支配功能保证、推动政治指导功能的实现,巩固完善政治指导功能就意味着政治支配功能的强化。

  政治遮蔽功能与政治批判功能、政治教育功能、政治指导功能、政治支配功能之间相互贯通。政治遮蔽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承认普遍利益的前提下达成政治共识,用普遍利益遮蔽特殊利益、具体利益,这种遮蔽性对增强政治认同有积极作用。政治教育功能、政治支配功能、政治指导功能的实现,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以取得共识为基础的,没有这种共识,也就难以实现政治教育、指导、支配等功能。实现对普遍利益的认同,也是政治教育功能、政治指导功能、政治支配功能的目的所在。

  政治推动功能与政治批判功能、政治教育功能、政治指导功能、政治支配功能、政治遮蔽功能是融合在一起的。政治推动功能是其他这些政治功能实现的必然结果,每一种政治功能的发挥必然会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特定的效应,这种效应形成多层面的推动作用。意识形态政治推动功能总体上讲就是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和政治生活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表现为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批判、教育、指导、支配、聚合、激励等作用。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意识形态政治功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政治功能在发挥作用过程中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贯通、相辅相成。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任何一种政治功能时都蕴含着对其他功能的阐述。

  2.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理论的现实指导价值

  第一,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政治指导功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指导功能,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需要科学意识形态的指导。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我国国家性质所决定的,符合政治逻辑、实践逻辑。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刻也不能离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我们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结合新的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第二,充分发挥意识形态政治教育功能,全面提高人民群众政治思想觉悟。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用科学理论对工人阶级进行思想教育,启发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使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和肩负的使命。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成员思想观念多样多元多变。面对这样的思想文化环境,我们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要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特别是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党以史为镜、以史明志,了解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和根本成就,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历史自信、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教育全党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当前我们要特别重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深入把握其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

  第三,运用意识形态政治批判功能,抵制各种腐朽反动思想文化的侵蚀。马克思恩格斯深刻阐述了意识形态政治批判功能,对宗教、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等方面进行批判。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明显增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和思潮,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斗争精神。面对来自外部的各种围堵、打压、捣乱、颠覆活动,必须发扬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同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企图迟滞甚至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一切势力斗争到底;面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传播,我们要针锋相对,决不能听任这些言论大行其道。对否定党的领导、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改革开放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人民军队历史的言行,对歪曲、丑化、否定党的领袖和英雄的言行等都必须坚决批判和斗争;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在发挥意识形态政治批判功能过程中,“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做到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坚定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只有充分发挥意识形态政治批判功能,才能有效抵制各种腐朽、反动思想观点的侵蚀,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四,有效发挥意识形态政治支配功能,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马克思恩格斯从多方面论述了意识形态政治支配功能,认为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和地位,就要利用意识形态加强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控制。这一宝贵思想对当前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具有直接指导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党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就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通过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各级党委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保证意识形态工作各项任务得到有效贯彻落实;通过建立意识形态常态化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敏感问题、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掌握工作主动权;通过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定宣传党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做到爱党、护党、为党。

  第五,积极发挥意识形态政治推动功能,凝心聚力,构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作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强大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政治推动功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这些都从战略意义上论述了意识形态的政治推动功能。当前要发挥好意识形态政治推动功能,就要通过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就要高举思想之旗、汇聚奋进之力、培育强国之魂、夯实安全之基、奏强中国之音,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就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使理想信念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就要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作为指引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就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总之,通过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升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简介:申文杰,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