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邱海平:开创中国经济学发展新时代

发布时间:2018-11-04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重大命题和判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和思想意蕰。新时代的总目标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新时代的总目标对我国理论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国经济学界必须明确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总方向,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努力开创中国经济学发展创新的新时代。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取得巨大成功的经验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方向,又立足中国国情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创新和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创新。中国经济学界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引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一步发展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确立其在我国经济学教育和科研中的主导地位。

  从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个重要范畴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深入研讨,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还有许多理论和学术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学界已经出版的一些专著和教科书是否能作为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例等。从研究现状来看,构建能够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研究和当代西方经济学比肩的、符合严谨学术规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仍然是我国经济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空前活跃,越来越多的原来从事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开始认识到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许多高校也开始重新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工作。但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的教学和全国经济学科研的总体格局仍有待进行全面的深入改革。将西方主流经济学作为我国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作为经济学科研中的主流范式,这样的局面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显然是不相适应的。要改变这样的局面,除了需要加强党对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和科研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化我国经济学教育体系和科研体制改革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定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有新时代的经济学理论与之相适应并为之服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经济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范畴的提出,指明了中国理论经济学发展和创新的根本方向,不仅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助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定位,首先需要回顾经济学史。恩格斯指出,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的科学。马克思认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经济学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或党性,它“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学理论是不一样的。就资产阶级的古典经济学来说,英国有英国的古典经济学,法国有法国的古典经济学,德国还有历史学派,后来又出现了美国学派,它们总是以一定的国家为背景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开辟和发展起来的,其生成发展的特殊历史条件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以特殊的历史环境。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定要把它理解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特殊性“失踪”的一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解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政治经济学,这一定位意味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不是《资本论》的改写,也不是原来以苏联范式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修修补补,当然更不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照搬照抄,而是一个注重中国历史特性研究的新范式。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要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规律性。这正是我国理论经济学界最重大的任务。

  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出发

  从世界经验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德国和美国的崛起,都伴随着以富有其国家特色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创建。在我们的“四个自信”中,如果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也难以建构。习近平强调,“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他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更强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要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经济发展实践的创新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世界格局正在发生重要的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这样一个新时代,中国的理论经济学者需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意识、时代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和世界意识。实践意识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研究,而不能只是在书本里打转转。时代意识和问题意识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任务,用一种“新时代”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创新意识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前提下,摆脱一切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在批判继承已有的各种经济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体现中国历史和现实特色以及现实需要的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主体意识要求我们必须明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确立为主要研究对象,努力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世界意识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和价值,及其与世界历史时代性质的关系,进而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迎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30年,如何立足于当代世界格局和形势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努力创建能够服务和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一门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经济学界的核心任务。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31

网络编辑:保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