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丁冰:评胡世祯著《<资本论>研读》一书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13-11-03
字体: 打印
分享:
  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要大兴学习之风。近几年来,他还一再反复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列毛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要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起来,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去年6月,他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学时还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经典中,《资本论》是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可以说它是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它一直是永放光芒的真理。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新一轮《资本论》热,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暨南大学长期从事《资本论》教学与研究的胡世祯教授于2012年10月出版的有近150万字的《<资本论>研读》(以下简称《研读》)巨著,恰好就是适应这一形势的学习研究《资本论》很好的辅助参考书。

  《研读》可以说是一部雅俗共赏的著作。它一方面对《资本论》第1-3卷进行逐章逐节的通俗解释,有助于初学《资本论》者读懂这部博大精深有一定难度的经典著作;另一方面它又是对《资本论》进行深入研究,并且联系实际,提出了许多独立见解的学术研究成果,在一定意义上,还可以说是一部《资本论》的创作史。因为它的研究对象,不仅限于三卷本的《资本论》本身,对《资本论》创作过程中写出的几部读书笔记和手稿也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和分析。

  《研读》分上下两卷,四个部分。上卷包括第一、二两部分,分别论述了《资本论》创作出版过程和研究的对象、方法等问题,与《资本论》第一卷七篇二十四章的内容。下卷包括第三、四两部分,分别论述了《资本论》第二卷三篇十七章,与《资本论》第三卷七篇五十二章,以及恩格斯对《资本论》的增补。可见,本书对所涉及《资本论》的内容是相当丰富而完整的。

  从对《资本论》进行研究的角度来看,《研读》在如下几方面具有独到的创新性见解和特点:

  1.对流行在一些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许多不符合《资本论》原意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例如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却有许多人都认为是生产关系;有的虽然也提出要研究生产方式,但又把生产方式解释为生产关系再加上生产力,或者将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相等同。《研读》认为,这些看法都是不准确的。生产方式是介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一个独立范畴,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和方法”(《研读》上卷,第12页)。它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同时又与一定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紧密相联。我认为这是符合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的一贯见解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三者之间既不能相互等同,也不存在一个包容另一个的问题。胡世祯教授据此揭露谢韬先生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说的资本主义股份制企业“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歪曲为“资本主义就这样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资本论》第三卷推翻了《资本论》第一卷的结论,不再需要‘炸毁’资本主义的‘外壳’了”(《研读》下卷第348页);并指出,谢韬错误的认识根源就是由于把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混为一谈了。因为股份制是属于生产方式范畴,各私人股东联合起来使用生产资料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因而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其实马克思已说得很清楚,由资本家“个人财产的形式……向股份制形式转变本身,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因此转化本身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之间的对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态上发展了这种对立”。

  2.对《资本论》中的某些内容,依照原著意做了具体的展开论述,以帮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资本论》在某个难于理解问题上的完整思想。例如,对相对价值形式量的规定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列出了4种情况,对第4种情况,马克思只是说按上述3种情况推算,却未具体说明如何推算,结果如何。在《研读》中,作者则将此内容展开论述,并从第4种情况中推算出6种具体情况。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从以上各种情况来看,相对价值量的变化不能准确地表现出价值量的变化”,“如果要准确表现商品的价值量,只有直接计算生产这一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在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不可能做到的”(《研读》上卷,第149页)。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商品价值量的规定,在理论上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实践的技术上要把他准确地计算出来却是不可能的。出路只能是在千万次的商品交换中自然形成而为商品交换者普遍认可的一个概略的量,并且能由处于等价形式地位的商品量表现出来。这样,作者便使马克思关于相对价值形式量的规定性思想得到进一步充实完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过去有的学者或机构试图用数学方法去获取商品价值量的努力未能成功的原因所在,原来这种努力本身就是违反商品〔市场〕经济特性的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3.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突出要点和难点、疑点,增减适度。读过《资本论》的人都不难明白,要把一部拥有约近200万字的较为艰深难懂的三卷本《资本论》巨著,压缩到只约150万字的《研读》之中,而且要做到雅俗共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但作者却创造性地做到了该增的增,该减的减,增减适度。即《研读》对《资本论》的一般分析论述,只作提纲挈领、厘清脉络,归纳要点,以便对初学《资本论》者起到引领辅导作用;对《资本论》中的要点、难点、疑点给予浓墨重笔,以有助于对《资本论》的深入研究。例如,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学者随着形势的变化对《资本论》第一卷第24章中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点十分关注,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真实含义的理解,差别很大,成了《资本论》中的一大疑点。有的认为是指重新建立个人私有制;有的则认为是指建立公有制。胡世祯教授则很明确地选择了后者,并从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规律的角度予以合情合理的解释。他说:“马克思在这里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含义十分明确,指的是建立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的公有制。马克思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规律形式表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作为出发点的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在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中遭到了剥夺,建立和发展起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第一个否定,……接着,又在协作和生产资料共同占有这一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建立起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第二个否定,是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重新建立起劳动者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这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研读》上卷第375页)。这样,作者便把在学术界对《资本论》长期争论的一个难点和疑点给予令人信服的说明了。

  4.全书贯穿革命精神,具有较强的论战性。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经济理论基础的最主要著作,是对资产经济学进行批判与继承创新的产物,是融科学性与革命性于一体的典范,因此,在本质上就是革命的,它的副标题即为《政治经济学批判》。遗憾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在《资本论》已批判过的许多错误的、庸俗的资产阶级观点,又在社会上重新出现。胡世祯教授则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予以一一分析批评。诸如对宣扬资源贡献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物化劳动价值论、成本推动论、新公有制论、人力资本论等五花八门的陈词滥调,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否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否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张私有化等等观点,在《研读》中,都受到严厉的驳斥。这既有助于读者分清经济学界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是非,也能对《资本论》中所阐明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尽管书中难免有个别见解还可以商榷,但总体上却是无可挑剔的难得的辅助学些《资本论》的好书。

  网络编辑:岚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