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学科建设

来源:《理论视野》2010年3期 发布时间:2011-07-09
字体: 打印
分享:
  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从整体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中比较时髦的话题。但到底如何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却很少有人谈及。我们认为,在当前,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整体性建设下工夫;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的合力;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整体推进,逐步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一、从建设内容上,要注意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

  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而言,当前,有三种倾向很值得注意:

  其一,马克思主义被肢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过程中,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被分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法学等不同的学科之中,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用学科肢解马克思主义的倾向。由于马克思主义被分解到不同学科,不同学科往往又按其自身特点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进行剪裁,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理按本学科要求进行解读。结果出现了这样一种结果: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原理是不一致的,如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动力到底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告诉我们,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这样,同一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答案。结果,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遭到质疑。这是马克思主义遭遇整体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马克思主义被割裂。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俄罗斯化的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越南化的胡志明思想,马克思主义古巴化的卡斯特罗主义,在中国还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西方,还有马克思主义之后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流派。不同形态、不同流派的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产生了较大差异。于是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出现了这样几种情况:有人将青年马克思与晚年马克思(成熟马克思)对立起来,将“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与“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对立起来①;有人将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起来,如美国学者诺曼•莱文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宇宙观是矛盾的,马克思的宇宙观是以人为中心的,恩格斯的宇宙观是以物质为中心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也是矛盾的。马克思的历史观是以人为中心的,他认为历史过程是多线发展的,而恩格斯则是典型的经济决定论者,他认为自然界或经济力量才是历史的主体②。有人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声称列宁“修正”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而毛泽东又主要是学习列宁、斯大林的思想;还有人将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立起来,如前者讲消灭私有制,后者讲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前者讲按劳分配,后者讲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前者讲消灭商品货币、计划经济,后者讲市场经济;即使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也有人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立起来,如在国际问题上,毛泽东讲“战争与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和平与发展”,在国内问题上,毛泽东讲“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此等等。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就出现了被割裂的倾向,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出现了断裂。这些对立论,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是自相矛盾的,因而是不可信的。这也是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

  其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之后,大家初步形成一个共识,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科。这是一件好事,容易弥补以往单一学科从某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的不足,但由此也带来了另外三个问题:一是好像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才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研究,其他学科可以忽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整体性。这样,以往单一研究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可能很好地解决;二是好像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其他学科不研究马克思主义,这有可能导致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出现“去马克思主义化”的倾向;三是好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只要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就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就不需要研究了,这种脱离部分只重整体的做法同样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首先从建设内容上,就应注意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

  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而言,当前特别需要加强整体性研究。因为:其一,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整体。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就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代表作,因为人们无法说出它究竟是一部哲学著作、经济学著作还是社会主义著作。将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不同的学科进行研究不但与马克思主义的本意不相符,而且与时代潮流相背。其二,在全球化时代,世界越来越呈整体化的趋势,当今时代,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全面的、综合性的、相互联系的,马克思主义要正确地解决现实问题,其理论也必然是整体的、综合性的。全球化带来的现实问题迫使我们求助于从整体上跨学科研究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马克思主义要在当今世界上继续发挥其作用,就必须恢复其整体性的本意。仅就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而言,虽然其深层次的原因需要依据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但摆脱危机的出路——“信心”问题,却是一个哲学命题。这说明,摆脱金融危机,需要多学科的探索。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既要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更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所以,我们建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过程中,一要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下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不能肢解马克思主义;二要处理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不同理论形态的关系,把它们看成是一个统一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不能割裂马克思主义。

  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而言,更应突出其整体性,因为这个学科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因此,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一是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要通过努力,逐步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为骨干,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分领域研究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二是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下六个二级学科的关系,形成学科建设合力,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三是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系,把这两个方面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力争使各个方面的建设均取得实效。

  必须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需要注重整体性,但不能忽视各个部分的研究,没有各个部分的深入研究,不可能有整体性研究的深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注重其整体性,但也不能忽视各个二级学科的建设,只有各个二级学科搞好,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二、从建设主体上,要协调处理好各种建设力量的关系,调动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整体性的研究与建设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绝不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个学科承担的建设任务,全国所有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师都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或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学术研究的任务。但不管怎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其相关学科建设队伍是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过程中,一要注意调动直接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体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学科建设的合力;二要注意调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形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合力;三要注意协调各种建设主体的力量,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创新团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团队,并使之形成合力,从而产生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此外,我们还想提出,应该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与国外马克思主义者的合作,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没有停止。按照美国学者伯特•奥尔曼(Bertell Ollman)教授的研究,国外还存在着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解构马克思主义、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运动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解放神学的马克思主义、乌托邦的马克思主义、市场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的资本主义、管理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等十个马克思主义流派③。进入新世纪,国际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广阔的范围内展开。据统计,当今世界还有一百多个共产党组织,当代西方还有30个左右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出版刊物约有200种,有的刊物影响较大,如《新“左派”》。而没有依附于任何政党和组织的、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者,分布在世界各地,数量更大。近几年来,国际范围内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讨会在世界各地频繁召开(如在法国召开的“国际马克思大会”,每三年举办一次,2010年将举办第六次),会议规模越来越大,会议形式越来越灵活,参会人数越来越多,研讨领域越来越宽,讨论问题越来越深入,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这一切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并没有终结,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没有消除,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并没有停止。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因此,我们不能始终停留在国外马克思主义是不是马克思主义争论上,尽管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回应各种反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诘难,但我们也应本着开放的精神,承认其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充分吸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积极成果,借鉴国外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如果我们不承认其他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存在,只认为我们才是正宗的马克思主义,那么,这就只会给人们一种印象:马克思主义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只剩下中国马克思主义一家,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小了。

  我们也不能始终停留在国外社会主义是不是社会主义的争论上,虽然我们对各种非社会主义的思想应该进行批判,但我们更应该本着科学的态度,仔细辨别真假社会主义,充分借鉴国外学者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经济全球化、研究全球性问题、研究社会主义未来等问题所产生的积极成果。如果我们拒不承认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合理成分,认为只有我们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那只能说明社会主义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了,社会主义的前途真的很渺茫了。

  所以,我们倡导,在加强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的合作同时,我们应加强国内马克思主义者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吸收国外马克思主义、国外社会主义研究的积极成果,与国外学者共同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三、从建设平台上,要注意协调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社会实践、网络媒体之间的关系,着力搭建整体建设的平台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既要服务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还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为社会发展提供咨询,要为人才培养提供学理支撑。目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这些问题表现在:一是理论与现实出现的巨大反差。比如,我们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却不能回避社会主义仍处于低潮这一现实;我们讲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成就,却不能回避改革开放中存在多种问题这一事实;我们讲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共同富裕,却不能回避收入差距逐步扩大这一现实;我们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就,却无法回避当前思想道德领域存在各种问题这一事实;我们讲和谐社会建设,却无法回避社会中大量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我们讲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却无法回避工人下岗、失业等事实;我们讲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却无法回避党内存在的比较严重的腐败现象这一现实;二是理论研究脱离大众生活,无法赢得大众的共鸣和理解,学术与大众之间“相敬如宾”。马克思曾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④ 可今天,在许多人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无法对快速变迁的世界作出合理解释,更难说指导实践、改变世界了;三是理论研究脱离教学实际,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具体表现在理论研究不能面对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面对接受者的思想实际,理论研究的成果不能直接运用于教学;四是理论研究中学院派作风与贵族化倾向浓重。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盛行晦涩文风,具体表现为:“问题越来越高雅,视域越来越狭窄,字眼越来越生僻,概念越来越抽象,语言越来越晦涩,文章越来越难懂”。这种“不好好说话”的现象已严重阻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⑤;五是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力度不够,网上各种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杂音分贝较高,对网民影响较大。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复杂。有的是属于我们认识方法不科学造成的,有的是属于理论落后于实践、理论阐释力度不够造成的,有的是属于宣传教育方法不科学造成的,有的是属于发展不够造成的,有的是属于我们的科研教学体制有问题造成的,有的是属于学风不正造成的,有的是属于重视力度不够造成的。对于这些问题,靠单纯的理论研究、单一的理论宣传或单一的课堂教学,等等,都无法解决。为此,必须注意构建整体建设的平台。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中,我们要特别注意:

  其一,理论研究要直面现实,要有“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时刻关注当今世界形势的变化,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要深入研究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要把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科学的理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把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提高理论创新的水平。

  其二,理论研究要服务于理论宣传和理论教学,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其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这里的实际,既包括社会实际,也包括人们思想实际。理论宣传和理论教学,最关键的是解决思想实际问题。但理论宣传和教育不能脱离理论研究。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被群众所掌握;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因此,在理论研究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理论的彻底性,又要注意把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运用到教学中去,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去。与此同时,专业教学、理论教学也应该有科研意识、学科建设意识,要注意把课堂教学遇到的疑点热点难点问题纳入到科学研究之中,形成科研与教学相长的局面。

  其三,要特别注意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一个重要战场。针对网络传播无国界、隐匿性和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等特点,我们必须抓住信息化的历史机遇,善于运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文化阵地。

  总的来说,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搭建整体建设的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科研教学格局。

  四、从管理机制上,要协调处理好各管理部门的关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建设格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属于国家意识形态。对于国家意识形态,无论是对其进行理论研究,还是围绕它开展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都不是某一个管理层级、某一个部门的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宣传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离不开高校、党校、科研部门党政领导的直接规划与部署,更离不开高校、党校、各科研机构和教学部门的日常管理。但目前在管理机制上,还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规范、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比如,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而言,在国家一级,目前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中宣部均在参与管理。学位办和教育部共管学科点的布局、设立和建设;中宣部管学科发展的大政方针。在省市一级,现在并没有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管理机构,也是多头管理。在学科所属单位,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它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党的建设等有较强的联系。因此,各个高校现在并未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有的学校由主管教学的校长负责,有的学校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书记负责。有学生培养方面,有的学校由教务处负责,有的学校由研究生院负责,有的学校甚至由学生处负责。在具体学科建设单位,有的建设单位由主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副系主任)负责,有的由主要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副系主任)。到目前为止,规范的领导体制、管理制度、保障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特点,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各个管理层级和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责与权限,确定明确的分工;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对于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思想和行为,理应依法加以监督,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就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来说,教务管理部门、人事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党委宣传思想工作部门应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单位,还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整合各种资源,在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和具体建设措施。要通过这些措施,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统筹力度,使我们的管理水平整体提升,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学科建设提供组织、制度保障。

  总之,我们认为,在当代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十分重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专家学者,应该加强合作,加强联系,形成整体建设力量,搭建整体建设的平台,开展整体性的研究,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注释:

  ① 有关材料详见庞世伟:《论“完整的人”:马克思人学生成论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② 参见杜章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比较——莱文的〈可悲的骗局:马克思反对恩格斯〉一书的主要观点摘编》,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14辑,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③ 徐小苗、杨双:《伯特•奥尔曼谈西方十大马克思主义流派》,《马克思主义研究》1995年第1期。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⑤ 参见陈曙光:《直面学风问题——兼谈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红旗文稿》2009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