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无神论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十一届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无神论论坛综述
张;戈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推动科学无神论研究和学科发展,第十一届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无神论论坛于9月16日在武汉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领导小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中国无神论学会、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承办。论坛的主题为:“科学无神论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教授致辞,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李志强主持开幕式,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贺新元研究员作大会总结。来自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江苏大学、黑龙江大学、新疆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社科院马研院、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中国社科院当代所等科研院所的九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无神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无神论基因,深入挖掘这些优秀因子是新时代科学无神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与会学者们围绕着无神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许晓东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科学无神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融通性。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无神论宣传教育,做好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科学无神论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论坛,既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也是互相交流学习的重要机会。学校将以此次论坛为新起点,汇聚社会与学界的多方力量,研究探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力争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前瞻性、创新性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推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意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特别是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二是深度挖掘中华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优秀成分,呵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神论基因。三是努力打造科学无神论学科平台、推进科学无神论研究、造就一支科学无神论研究队伍。他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神论基因是新时代无神论研究的重要任务。科学无神论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具有特殊重要性,仅靠中国社科院马研院一己之力无法推动整个学科的繁荣发展,还需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们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活力的无神论因子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基本原理相结合,如何推动中国传统无神论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更好发挥科学无神论的作用,成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的新课题。
江西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黄平槐教授表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和实践应从三方面着力,一是要在强支撑、全覆盖和深融合上下功夫,二是要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要统筹把握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进一步促进现代文明工程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刘志明研究员指出,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第二个结合”的前提。他指出,在坚定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我们既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第二个结合”,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将其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我们既要坚持百花齐放,还要不断提升国家硬实力,全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强教授认为,当今社会,有神论借助宗教、现代科技等手段广泛传播,仍在产生重要影响。与之相比,科学无神论的扩大传播必须更具针对性、持久性,特别要夯实现代文化基础。其中,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的前提下,必须既要做好相关传统文化的“双创”工作,也要注重用现代科技文化武装头脑,更要积极培育集体、互助的社会文化,使科学无神论更加发扬光大。
福建江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曾正滋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理想就是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追求在此岸实现共产主义的幸福理想。这一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契合。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特征,在人生理想的向度上,追求基于君子人格的现世幸福,而非来世幸福。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晖研究员认为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丰富的无神论思想,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医的无神论思想。南昌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境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婷以大学生为考察对象,研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无神论的传承传播。
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双印教授认为,科学无神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诸多契合之处,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和实践主义思维等科学无神论思想;另一方面,科学无神论也继承并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科学无神论为轴心,打造科学无神论宣传阵地,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塑造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信仰。
有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神论思想进行了研究。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严一钦以《全唐诗》为例,研究了唐诗中的无神论思想。他认为,从内容上来说,这些诗歌有的怀疑神灵的存在,有的怀疑修仙的可能性,还有的质疑人死后有知。也有学者探析了中西方无神论思想的差异。南京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韩利利对中西无神论思想进行了比较,认为,西方无神论思想始终没有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主流,而中国无神论则源自商周,千百年来一直有所延续。西方无神论更重视道德哲学方面的论述,而中国无神论思想更重视实用性。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丁银河教授认为要在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中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欣研究了太虚无神论思想。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房志敏研究了张载神学思想的无神论意蕴。
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尹海洁教授提出坚持无神论是我国文化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宁琳琳副教授阐发了“天人合一”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构指向。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战教授作了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指引》的报告。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茂华教授研究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三重向度。广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龚超教授研究了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意义。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莉教授分享了她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核心要义的研究。
二、无神论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问题。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何把握坚持无神论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专家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中国无神论学会顾问、教育部社科中心原主任田心铭研究员阐发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两个问题。首先,针对什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田心铭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在100多年的接续奋斗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它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又是社会主义的文明,是社会主义和中华文明的统一体。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它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在人类社会形态的历史发展中,它是社会主义的文明;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中,它是现代的文明。它使中华文明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使中华文明成为现代的;它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在中国发展成为一种文明形态,使社会主义作为新型文明出现在人类文明史上。其次,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田心铭认为,坚持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包容性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作为维护统一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同坚持公民宗教信仰的自由是完全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统一性和包容性相一致的体现。一方面,必须坚持统一性,坚持无神论这个大原则,坚守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思想理论阵地,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人民群众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维护全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思想基础,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思想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包容性,尊重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把宣传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的斗争限定在意识形态领域,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摆在适当的位置,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冯颜利研究员对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的概念、内涵与具体表现进行论述,分析了中国从注重文化自信到发展文明自信的逻辑理路,指出要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方面,全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四川大学讲席教授吕建福认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先进的人文思想,与一切旧文明基础的宗教体系的有神论相对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走向最终胜利,中华民族历经百年磨难之后崛起,则是基于中华文明的人文体系,中华文明既有儒家无神论思想主导,又有完整的哲学、文学、政治学、礼仪(道德与法律)、音乐、历史学“六艺”的人文体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定以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体系,也必定以优秀的中华文化的基础,而其指导思想则是现代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宗教与人文两大文明体系的视角来说,基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又融会中国传统人文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必定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也只有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才能终结近代文明受制于宗教桎梏的资本主义思想体系。
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黄超教授作了题为《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现代性》的报告。他认为,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现代性理论,具有宗教神学所没有的开放性、包容性和传统无神论所缺乏的科学性、现代性;二、马克思无神论是凝聚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力量,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中国政教和谐与宗教健康发展的思想保障;三、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契合,形成一种人文主义的文化软实力,这种文化软实力可以化“文明冲突”的戾气为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祥和。
中国社科院马研院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室主任兼《科学与无神论》编辑部主任黄艳红就“第二个结合”与科学文化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她认为,可以从三个时段来看科学文化与“第二个结合”的关系。在20世纪早期,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前后,科学文化的传播在中国实现了宗教批判这一理论上的革命,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扫清了障碍,也为“第二个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出现“反科学主义”思潮,对科学文化进行批判,意欲为新儒学复兴创造条件,但未能实现“第二个结合”;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同时也重视科学文化建设,表明科学文化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丽教授认为,科学精神作为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内核是一个历史范畴。在某种意义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就是培育与弘扬科学精神的历史。新时代科学精神体现和涵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围绕新时代科学精神的生成逻辑、新时代科学精神的内涵实质、新时代弘扬科学精神在个体与整体的交互统一中的弘扬等问题,系统阐释“新时代弘扬科学精神具备怎样的基因与土壤”“新时代弘扬怎样的科学精神”“新时代怎样弘扬科学精神”三个核心问题,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持续、扎实推进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研究是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关锋教授围绕“文明”与“新文明”的内涵展开辨析,提出应当基于“两个结合”,坚持对创造“新文明”的科学立场,在新征程中更好地理解和不断丰富、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铜仁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国学院)党委书记皮坤乾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无神论的伟大胜利。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钟小明教授研究了苏区时期争创一流精神的当代价值。广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仕民教授认为“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境界;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建华教授作了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理、逻辑与叙事》的报告;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浩教授作了题为《深刻领会“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的丰富内涵及重大意义》;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勇教授作了题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宗教文化的中国化时代化》的报告。
也有学者关注南疆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现代文明生活。新疆兵团党委党校哲学教研部闫韶华副教授提到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实施以来,南疆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如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穿着仪表、闲暇娱乐方式等生活方式,种植、养殖等生产方式,消费、婚姻、生育、教育、就业等理念,社会交往选择、现代信息传媒与运用、对待社会变革与新经验的态度与看法,都发生了积极变化。
此外,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柴艳萍教授谈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路径选择。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明永教授研究了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三重逻辑。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詹志华教授探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赓续中华文明的三重向度及其时代价值。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主任张艳秋教授研究了马克思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存霞副教授作了题为《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的报告。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琦芳探索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性基石及建构逻辑。中共湖南省委党校青年与社会建设教研部主任朱雄君教授研究了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体系与结构。
三、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及其宣传教育研究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是学科研究的基础,其重要价值旨归在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如何在“两个结合”的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及其宣传教育的研究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中国无神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虎生教授作了题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尊重群众宗教信仰关系辨析》的报告。他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尊重群众宗教信仰是坚持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一体两面。在理论层面,二者因理论基础、政治立场、法律依据和政策背景上的共同性统一于党的宗教理论中;在实践层面,二者能够在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巩固党的执政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的过程中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广州大学党委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中源教授研究了中国共产党精神建构中的“去神化”多重内涵。他指出,“去神化”主要包含了四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倡导科学精神,坚持反对封建迷信与逐渐消除宗教产生和传播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并举,将党员队伍锤炼成坚定的无神论者;二是倡导革命精神,坚持反对神化封建伦理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举;三是倡导自立自强精神,坚持反对神化和一味推崇西洋文化与理性借鉴其合理成分并举;四是倡导实事求是精神,坚持反对机械和教条地对待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理论,反对神化和照搬苏联模式与经验,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举。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姚洪越教授研究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体系构建的张力及其对策。他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体系的构建,面临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宗教有神论之间、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中国传统有神论之间、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有神论现实需求之间的三大张力。对这些张力的把握和应对,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体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宗教政策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刘福军教授研究了百年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历史经验。他 将百年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历史经验概括为:必须深刻认识做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须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导,必须围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来进行,必须坚持不懈地普及唯物论基本观点和自然科学基本常识,必须重点围绕党员干部、青少年和农民群众来开展,必须坚持服务党的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必须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必须正确处理宣传无神论与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关系,必须不断增进无神论者与有神论者的团结合作,必须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人民群众思想中的主导地位,必须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总结分析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实践经验是科学无神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无神论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与会学者们从自己实践经验出发对这一内容进行了深入的阐发。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系主任、热米娜·肖凯提副教授研究了新疆学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必要性。她指出,从新疆的具体区情来看,新疆开展青少年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反恐反分裂斗争与推动维稳工作法治化常态化的重要举措,是帮助各民族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源头性工程。借助新疆某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实践经验,可以对推动新疆开展青少年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提供对策和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戈经过调研,发现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在面对宗教问题的内容时,存在着不敢讲、不会讲和讲得不恰当的问题。他认为,想要在课堂上讲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需要把握好无神论教育与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关系,把握好无神论教育与团结好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关系,把握好无神论教育与有鉴别地对待不同性质有神论之间的关系,把握好无神论教育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此外,新疆大学的马玉欢、陈庆飞探析了新时代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铜仁学院黔东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德召教授研究了高校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影响因素。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孙江北研究了新时代坚持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现实阻力与化解之策。彭兆龙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探索了“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科学无神论解释。
四、马克思主义宗教学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是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提出的重要任务。与会学者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秋教授通过重温和反思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四种最具代表性的“取代宗教说”,探讨其对当今宗教学基础理论建设的启发意义,进而明晰了科学无神论与中华民族的现代无神论间的密切联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韩琪谈了“批判神学”在任继愈思想中的具体内涵。她指出,任继愈先生将1963年毛泽东主席在《加强宗教问题的研究》中的重要批示精神概括为“研究宗教、批判神学”。其中,他对“批判神学”做了历史梳理和内涵界定,将之作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实践方面。认为,在中外近代史上的历次社会变革中、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产生和发展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历程中以及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批判神学往往都是先导、前提、必备条件或者重要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俭松从四个方面对普列汉诺夫与列宁对于“造神说”批判进行了比较研究。一是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后引起的寻神、造神思潮;二是高尔基造的什么神;三是普列汉诺夫及列宁对他的造神说的批判;四是给我们带来的教育意义。
此外,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顾建红教授研究了马克思宗教批判及其科学无神论思想确立的三重变奏。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院长董尚文教授作了题为《从舍勒价值现象学看道家心性的价值虚无主义》的报告。湖北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湖北红安干部学院讲师王伟研究了马克思宗教批判的逻辑演进。郑州大学哲学学院讲师冯传涛研究了马克思在本体论证明问题上对康德的批判。中国社科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高源从李提摩太《大同学》入手研究了无神论的东渐。
五、宗教中国化与宗教治理研究
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是我国宗教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副所长、《科学与无神论》社长张新鹰研究员谈了关于近期涉宗教领域工作的一些看法。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宗教中国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旨归的“中国化”,有着以往任何时代都不能比拟的政治取向、价值引领、文化标准,也面对前所未有的国际国内复杂社会政治局势和思想文化环境。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宗教,包括中国原生宗教和曾经写下“本土化”“处境化”历史篇章的外来宗教,都需要全方位设定“中国化”的创新目标,推进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教义阐发和具体实践,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塑造出真正的“中国宗教”。各级党委要不断加强对于宗教中国化的支持引导,宗教工作的“三支队伍”更是在深化宗教中国化的理论探索上责无旁贷。要统筹开展对于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典型经验、学理依据、目标任务、实现路径等问题的攻关研究;宗教界尤其要急切谋求“中国化”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衔接、共同突破;有关各方面力量也应以不同方式参与到支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进程中来,形成促进宗教中国化稳步发展的社会合力。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董慧从时代和现实的发展、理论与方法、立场与本质三个维度阐述了我国坚持宗教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同时从政治优势、理论创新、学术支撑、文化引领、风险治理五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了坚持和推进宗教中国化的方法论。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瑞君教授发表了题为《论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政府责任-对新疆两个<白皮书>文本的思考》的报告。
宗教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阐发了见解。有专家研究了宗教领域的突出问题。福建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袁小云教授研究了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通过对福建省几所高校的抽样调查,分析样本,梳理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并从主流价值、家庭、社会、学校和日常社会等层面提出化解路径。同时,温州大学团委副书记丁强副教授研究了清末民初时期的温州基督教。
有学者对研究了我国的宗教安全问题。黑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宗教二处副处长孙瑞谈了关于新时代我国宗教安全的几点思考。她认为世界宗教呈现出传统宗教世俗化、原教旨主义活跃、新兴宗教兴起、网络宗教涌现等趋势和特点,这给国内宗教带来诸多影响,使宗教问题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北省反邪教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家俊以无神论的视角对宗教中国化展开论述,强调了宗教工作的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倡导学界和业界要继续推进反邪教工作,切实维护国家安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国际邪教研究新媒体主编厉洁谈了“肯尼亚宣教团”向国内渗透的情况。“肯尼亚宣教团”,又称“悔改与圣洁事工”,是由肯尼亚人大卫·欧华于2003年创立的一个宗教组织。该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向国内渗透,在多个省份均有活动。
此外,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狄蕊红作了《媒介建构神圣:互联网与宗教的关系演变》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汪伟平研究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善于把握斗争与团结的辩证统一。
在闭幕式上,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贺新元研究员作大会总结。他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无神论论坛已成功举办了十次。今年的第十一届科学无神论论坛来到华中科技大学举办,非常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对科学无神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他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呼吁:一是诚挚邀请各位专家加入到科学无神论学科研究中来,加入到无神论宣传教育队伍中来,共同推动这一学科向前更进一步;二是请大家支持中国无神论学会及其会刊《科学与无神论》,积极向刊物投稿;三是请各位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多多关注和支持这一学科。随后,贺新元以“丰、新、深、正”四字对各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本届论坛汇聚了社会与学界的多方力量,从新的角度探索了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的新方向,为后续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促进了广大从事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学者和实际部门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后,贺新元祝愿与会学者在未来学术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共同为科学无神论学科研究和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责任编辑:黄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