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经验与展望——第十届科学无神论论坛暨中国无神论
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综述
张戈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和2016年、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和展望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十届科学无神论论坛暨中国无神论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于11月27日在线上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领导小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黑龙江大学、中国无神论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科学与无神论》编辑部协办。会议主题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经验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辛向阳研究员和黑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丁宏研究员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主任龚云主持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机关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刘志明主持闭幕式,副主任贺新元等主持分论坛,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成员徐绍刚教务长出席了会议。来自全国政协民宗委、中央统战部、教育部、中国社科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黑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和党校(行政学院)的1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历史与经验研究
新时代以来的十年,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十年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好的经验,开辟了新的局面。如何研究总结这十年来的历史和经验,更好地指导下一阶段宣传教育工作,成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辛向阳在致辞中提出,二十大报告为我们总结新时代无神论宣传教育事业的成就和经验,开创无神论宣传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指南。他指出,十年来,无神论宣传教育无论是研究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无神论学术研究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涌现出了一批研究成果;无神论的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无神论宣传教育实践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通过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辨明是非,在理论界扩大影响;二是走上讲台,向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宣讲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三是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向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两个结合”,为我们的无神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课题。贯彻“第一个结合”,需要我们加强包括科学无神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学科建设,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涉及到宗教和无神论的各种实际问题,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宗教工作和无神论宣传教育实践。贯彻“第二个结合”,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无神论思想贯通起来、同当今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中国牢牢扎根。
荆林波从期刊建设的角度探讨了《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的建设与发展。他提到,2019年对AMI指标体系力的部分指标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期刊编辑部的经验做法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特色化发展报告》。他从AMI标准细则出发,对中国无神论学会会刊《科学与无神论》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丁宏在开幕式上提到,本次会议将由专家团队,带领大家在理论上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和无神论相关论述的精神,进一步研究宗教学理论和中外无神论思想,宣传党的宗教政策,促进相关国内外学术交流。
黄艳红回顾了中国和苏联的无神论研究与宣传教育的历史,指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需要加强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主要是由任继愈先生开始的。这一时期,任继愈先生成立中国无神论学会,在学会的组织下,研究出版了《中国无神论史》等“大部头”著作。1987年后,中国无神论学会基本上停止活动,进入“无神论无人讲”时期。此后,无神论研究成果日渐稀少,以至于市面上的绝大多数涉宗教著作都不宣传无神论。进入新时代,无神论研究又活跃起来,但出版的著作仍然很少。无神论研究还很薄弱,年轻力量匮乏。这种情况与历史上的苏联相似。苏联无神论研究在20世纪70到80年代衰落之后,社会和学术理论界迅速转向,出现了无神论无人研究状况。此后,苏共虽然一再强调无神论宣传教育工作,但由于没有无神论研究支撑而无济于事。就我国来说,有关部门虽然想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无神论宣传教育,但经过调研,发现没有力量来开展这项工作。所以,必须先加强研究工作,从学术理论界,到党员干部和广大教师,逐渐辐射到全社会。
韩琪作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发展报告。她认为,2016年和2021年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宣传教育作了重要部署,直接推动了无神论的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以2016年为分水岭,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2016年之前是艰难积累时期,2016—2021年是稳定复壮时期,2021年之后进入相对迅速的发展阶段。总结这十年的发展,首要的经验是以学术研究推进政策,以政策引领社会实践。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必须依托科学无神论的学科建设,紧跟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并广泛运用新媒体的力量。
张戈研究了新时代十年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范式革新。新时代十年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可以分为五种模式或范式。一是“碎片融入”模式,其本质是一线教师从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所授课程出发,在已开设的思政课程中,融入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二是“课程思政”模式,即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讲授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三是“专题培训”模式,即开设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专题讲座、专题培训和专题研修。四是“专题嵌入”模式,即在自由度较高的公共课中,嵌入式地排上无神论专题课程。五是“系统叙事”范式。即开设独立、专业、系统且具有完整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课程。相信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各位专家的研究和实践中,未来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范式还会进一步革新,共同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工作谱写新的篇章。
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是学科研究的基础。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基础理论,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围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基础理论,与会专家从自己的专业背景出发,提出了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观点。
赵文洪认为,我国的无神论研究是一项有利于研究者强化和彰显爱国情怀的工作。他认为,我国无神论研究队伍最吸引人的还不是他们的无神论研究,而是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情怀,其原因有三点。第一,无神论研究强化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无神论研究者的世界观决定了他们与祖国文化的情投意合、水乳交融,自然也强化了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表现了浓厚的爱国情怀。第二,捍卫祖国文化和利益彰显了无神论研究者的爱国情怀。宗教领域的错误现象如果不重视,就可能演化为重大危机。我国的无神论研究者们一直在与这些现象作坚决的艰苦的斗争。有些人的事迹是非常感人的。我认识他们中的一些人,了解他们经历的艰难。他们对国家一片赤诚,无怨无悔。第三,与利用宗教作为工具分裂国家的分裂势力的斗争彰显出无神论研究者的爱国情怀。其中的典范为朱维群先生和朱晓明先生。在捍卫国家利益,与违背、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的时候,我国的无神论研究者们有着战士的忠诚,战士的勇敢,大义凛然、一往无前、劈风斩浪,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让无神论者和无神论研究获得了更加崇高的道义地位,更加强大的道义力量。
王珍探讨了无神论对人的自由、安全与创造性的保障和拓展。她认为,第一,新时代,不语怪力乱神传承基础上的无神论国家治理,成为原则和真正的自觉;第二,新时代,神道设教国家治理的时代土壤发生了根本变化。在与西方交汇的中华文化自觉的历史进程中,真正的无神论时代已经到来,它将决定性地为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贡献。姜学斌研究了马克思艺术思想中的科学无神论。他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性和唯物主义本质决定了其思想体系的科学无神论前提,揭示艺术与人及其实践的关系,从而使艺术从神性复归到人性。陈慧明研究了社会功能视域下的有神论现象划分及其应用。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无神论思想亦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黄超研究了李达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妇女解放思想。他认为,李达基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基本立场,从人的解放的视角出发,梳理妇女问题的社会根源、历史演变和宗教束缚,深刻诠释妇女解放、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内在一致性。刘福军研究了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无神论思想。他认为,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回答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怎样认识神权、为什么要推翻神权、如何推翻神权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中国化道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重要原则和策略,在领导农民运动中取得了破除迷信和推翻神权的显著成就,对新时代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中国化、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有神论存在根源的长期性复杂性、坚持不懈地做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工作等具有启示意义。杨兰研究了《新青年》对无神论的讨论。她认为,《新青年》的文化启蒙,将“否定教权”作为破除传统守旧思想,倡言科学的重要内容,又将其与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相连接。梁珊研究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接触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知识分子对基督宗教的认识。她认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非基督教运动即将拉开帷幕的这一时期,这些先驱者对西方宗教的认识与态度,一方面为日后党制定宗教及统战政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革命实践所进行的初步尝试。此外,李勇研究了李大钊早期对宗教的理性主义批判。
三、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实践探索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的理论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围绕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形成了符合本地实际的无神论宣传教育模式。与会专家和一线教师借助论坛会议的平台,分享和交流了自己和本单位开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实践经验。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面向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但也有其重点对象,即青少年、农民群众和党员干部。来自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顾广海教授介绍了该校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实践。他提到,在新疆高校进行无神论教育对于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新疆各层次干部处理宗教问题的正确态度、正确理念和正确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了使广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经过紧张筹备,在得到中国无神论学会大力支持后,于2022年秋季开设了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课程。一是面向本科生,开设了通识教育的选修课《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导论》和面向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二是面向研究生,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在邀请中国无神论学会的专家对学生进行讲授的同时,编写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讲义》并投入使用。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思想认识方面;二是专业师资力量方面,包括既有和新增的师资均需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培训;三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内容在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中占比还是偏低。他建议,首先,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研究。其次,加强师资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再次,要鼓励思政课教师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同时,张雪也研究了互动仪式链视角下“Z世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
隋书卿研究了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宣传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宣传教育内容的研究确定机制、宣传教育形式的选用创新机制、宣传教育人员的审核培育机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同时,张芳研究了新疆南疆地区农村基层开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彭无情研究了边疆地区无神论宣传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他认为,在当前的具体工作中,存在着“认识不到位,不能用理论指导具体工作实践”和“广泛的宣传教育还没有开展”问题。他建议,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党委直接提出无神论宣传教育方面的具体要求,采取具体措施;二要把无神论纳入到相关宣传教育培训中;三要创造无神论宣传教育的良好社会条件和氛围。
除此之外,王奇昌研究了对党员干部开展无神论宣传教育的若干难点及应对。徐麟认为,《国际歌》歌词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理论和实践奠基石,建议将《国际歌》纳入教材,在重要场合奏唱《国际歌》并展示其图像和歌词。
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无神论,开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的应有之义。那么,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的关系?与会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李申提出,从事无神论工作就必须研究宗教,甚至要比宗教学专业的学者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宗教学专业的学者仅仅作出某种描述,也可以算作研究成果。如果能进一步,探讨宗教问题的内在联系,就是更深入的研究。然而从事无神论工作,对于宗教问题,首先不能止于描述,而要深入研究。并且只是深入研究还不够,还必须跳出宗教问题本身,去批判神学的各种谬论。2021年底,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给中国无神论事业发出的号召,也是给中国宗教学学科发出的号召。于是,编成了《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讲义》。希望能够作为学会的一项成果,贡献给中国无神论事业;也希望为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张新鹰提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不能没有无神论学科。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坚持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遏制宗教有神论发展蔓延的态度是十分明确、十分坚决的。这与培养宗教学研究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的根本目的完全一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将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切实纳入党的宗教工作范畴,与统战工作从“两张皮”变成“两手抓,两手硬”的生动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问题系列重要论述为核心理念和主要内容的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世界观基础地位强调到我党治国理政和自身建设的“大原则”高度,从而使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具有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野下超越狭义“宗教事务”的“全局性”战略定位;也才能在这个战略定位框架中,将研究阐发包括无神论思想理论及其宣传教育方法在内的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作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重要方面进行重点加强。当前形势下,宗教学界要警惕以“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名义“新瓶装旧酒”的做法,防止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陷入习近平总书记所警示的那种“身子进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看问题、作决策、推工作还是老观念、老套路、老办法”的困局。
习五一谈到,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建设,关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大原则,要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人民群众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科学无神论的性质不容歪曲,作用不容忽视。那种力图把科学无神论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剔除出去的舆论是危险的,既不符合人类历史和当代的世俗化潮流,也与中国的人本主义传统相悖。
加润国指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硬核”学科,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研究队伍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队伍的“硬核”队伍。他认为,我们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和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关系,中国无神论学会要将这二者的关系讲清楚。二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和西方宗教学的关系。我们要研究和分析批判西方宗教学,这也是无神论研究和宣传的一部分。三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和当前中国宗教学的关系。他谈到,自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以来,我国无神论事业的发展形势良好,各高校也开始响应并落实会议精神,建议全国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设立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研究方向。
五、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培养“三支队伍”的要求。那么应该怎样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如何培养“三支队伍”?与会专家各抒己见、献计献策。
郑筱筠指出,当前应夯实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发展的人才基石。她谈到,无神论学会成立于1978年,宗教学学会成立于1979年,这两个学会创始人都是任继愈先生。任先生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创建者。在担任所长期间,任先生强调的办所方针是“培养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她进一步指出,深刻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当前应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夯实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发展的人才基石。宗教学研究者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教学研究全过程。应聚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科学无神论之间的内在重要联系,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队伍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之间关系的研究。
吕建福认为,目前宗教学存在三大体制瓶颈,一是宗教研究实体机构瓶颈,二是宗教研究社团组织瓶颈,三是宗教学学科体制瓶颈,其中只有宗教研究社团组织瓶颈有望最先突破。目前全国性的宗教研究社团组织有宗教学会和无神论学会,前者主要由研究宗教的学术界和宗教界组成,后者主要由学术界组成,这决定了宗教学会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建设的主体,因为不能要求其中的宗教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其中持西方宗教学以及护教立场的学者也不可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无神论学会由研究宗教和科学的学者组成,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范围内,学会的宗旨也是宣传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完全一体。在此呼吁中国无神论学会肩负起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的重任,进一步联结、扩展、凝聚全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专业人才队伍,成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的交流平台。此外,吕建福还指出,目前的宗教学学科体系与学科设置造成三种后果:一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被弱化、淡化,宗教学理论趋向西方宗教学以及宗教文化论。二是宗教学分科与宗教相结合,学者从专业情怀走向宗教情怀,乃至护教、吃教、入教,模糊了宗教学与宗教的界限。三是宗教的一般性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力量很薄弱,对重大宗教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无所作为,在党和国家重大决策中所起的作用很有限,这方面实际发挥作用的大多是“圈外人”。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如何突破现存学科体制而成为中国宗教学的学科主体。
左鹏认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中需要纠正的几个倾向性问题。一是宗教研究中的非意识形态化倾向。受改革开放后一个时期内“非马克思主义化”“去意识形态化”思潮的影响,有学者主张宗教研究应保持“中立”立场,最终使“批判神学”变成了“颂扬神学”。二是过分宣扬宗教的文化功能。三是片面强调宗教的积极作用。四是不当解读宗教的“五性论”。在一定时期的宗教研究中,学者们津津乐道的是宗教“五性论”,而对以幻想性为核心的宗教“四性论”鲜有涉及,甚至在对宗教“五性论”的解读中,有意无意地遮蔽或否定了宗教的“四性论”。
此外,也有学者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的具体问题。比如徐志坚认为,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建构中,积极吸收苏联教科书的营养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六、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做好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是促进宗教领域和谐稳定,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工作。与会专家就如何做好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防范和化解宗教领域的风险隐患,是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的重要任务。田心铭指出,把握好宗教信仰自由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关系,是党长期宗教工作和意识形态斗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他认为,意识形态工作涉及社会生活各领域,意识形态斗争必然同宗教领域相联系。另一方面,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宗教工作必然同意识形态相关。所以,意识形态斗争同宗教信仰自由的关系既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矛盾,也是宗教工作中的矛盾。无神论宣传教育既要遵循意识形态工作指导原则,又要遵循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所以贯穿着这一对矛盾关系。从矛盾的意识形态斗争这一方面看,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有神论。因为,这是在思想理论领域为党和国家培基固本的工作,这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维护人民利益的工作,这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的重要工作。从矛盾的另一方面看,宗教是包含多种矛盾的统一体。这些矛盾包括宗教的意识形态性和社会实体性的矛盾、宗教的有神论同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容的矛盾、宗教同所在社会的矛盾。第四,宗教的长期性和变动性的矛盾。
在分析矛盾双方的基础上,从整体上认识这一对矛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把开展意识形态斗争和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统一起来。田心铭进一步指出,把握好这一对矛盾关系,包括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准确把握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的斗争领域。第二,准确把握无神论宣传的工作对象。要面向广大群众做宣传。既不能专门针对信教群众,又不能限于共产党内。第三,把握好反对有神论和正确对待宗教文化的关系。要把旗帜鲜明反对有神论同正确对待宗教文化统一起来。第四,把握好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战斗的无神论同坚持把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的关系。宗教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都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这就要求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闫韶华研究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处理新疆南疆地区宗教问题的历史。她提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时,结合南疆特殊情况,坚持政教分离原则,分群体、有策略、分阶段地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慎重稳步地推进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并注意团结教育宗教界人士,建立起反封建统一战线,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宗教问题的典范。李超英针对《必须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宗教的问题》一文,谈了如何正确认识宗教的问题。他强调,把宗教说成是改革开放的成就就是在绑架改革开放。人们的认识有限并不等于宗教提供的解释和预测就有效。要先弄清楚宗教的性质和类型再研究无神论,这是在限制无神论的研究。
此外,专家学者也研究了党的宗教工作需要认识和处理的具体问题。张晓晨研究了宗教网络传播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与应对。汪伟平分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意识形态风险。涂建华梳理了当代会道门现状。宁宇探讨了2019年以来高校宗教与邪教渗透。
宗教中国化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根本方向,亦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朱晓明结合《中华宗教思想通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卷》的编写工作的实践,他指出,当代中国宗教思想史发展演进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成果,以及取得这些成果的历史过程、历史经验,对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推进宗教中国化,具有重要启发和借鉴意义。第一,宗教工作要结合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政治活动去进行。第二,党和政府推进宗教思想演进的政治引领、行动导向。第三,政府因势顺导,不失时机地夺回宗教领域的主权。第四,做好宗教界代表人士的统战工作。第五,依靠和发动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第六,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社会进步、符合时代要求的阐释。第七,认识处境化、本地化与中国化的不同。第八,发挥政教学三支队伍在新中国宗教思想发展中的作用。朱晓明进一步指出,把握好“宗教信仰自由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关系”,涉及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较量,也涉及宗教界内部正确和错误思想的较量。二者的对象、内容、要求不同,领导体制机制也应有所区别,才能职责分明,落到实处。坚持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不是以宗教界为对象,而是要以全社会为对象,重点是党员干部和青少年,这就超出了统战工作的范围,建议以主管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的中央组织部,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央宣传部和主管学校教育的教育部等领导机关与主管部门牵头落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宗教界内部正确和错误思想的较量,仍应以统战部、宗教局为主牵头推动,支持和引导宗教界积极、自觉地进行,善于发动、发现和总结新时代宗教中国化的典型案例和实践经验,因势利导,不断开拓新时代宗教中国化的实践道路。
曾传辉从中国文化的宗教观研究了宗教中国化的问题。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以人文理性为底色,其宗教观的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髓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绝地天通、敬鬼神而远之、神道设教、功德成神等都为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所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光大。张俭松谈了关于新时代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几点思考。他认为,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以前是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准备阶段,也就是除了道教之外的外来宗教的本土化、本色化阶段。1949年到2015年,这一时期称作是中国化的初始阶段或叫前中国化阶段。从2015年开始我国宗教中国化的阶段特点是各个宗教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加速中国化的进程。
专家学者们针对宗教中国化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丁涛认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不宜拔高宗教界的作用。
在闭幕式上,加润国作了会议总结。他指出,此次会议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都作了精彩发言,这是一次很成功的大会。自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以来,我国无神论事业的发展形势良好,各高校也开始响应并落实会议精神。整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任重道远,我们应有信心。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三个务必”,也适用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和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谱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更绚丽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