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动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第八届科学无神论论坛”综述
张戈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樊建新研究员出席开幕会并致辞。中国无神论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朱晓明研究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中心田心铭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以《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概论》编写为抓手,推动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和“推进当代中国无神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主旨报告。
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为了践行初心和使命,共产党人理应坚持不懈地开展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推动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帮助人民群众廓清追求幸福生活和复兴道路上的神学迷雾,使他们在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指导下,为谋求幸福生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与会专家学者就如何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推动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
朱晓明指出,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进程中,论坛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动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为主题,体现了学会作为学术团体的特点。学会、论坛既要有具体的对策性研究成果,也要有一些管根本、管长远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基础性研究成果。编写一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就是加强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和切入点。
那么如何编写《概论》?朱晓明指出,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编写思路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学科的对象,即分析有神的观念、有神的现象和无神的世界,通过研究宗教、批判神学,在这个过程中得出无神论的基本观点、原理和规律,写出一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神论学科的概论。经过讨论,《概论》分为四个单元,即:总论、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共八章节。目前,一、四单元的研究基础比较好,三、四单元的写作难度比较大。希望通过本届论坛,进一步集思广益。
田心铭提出了当代中国无神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无神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为根本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之一部分、区别于其他时代、其他国家的当代中国无神论。具体来说,当代中国无神论学科建设包括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三者的统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主任习五一研究员强调,新时代的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应开拓网络新平台。她指出,互联网的分众格局为科学无神论这个濒危学科,提供了新兴的话语平台。作为社会公共领域,新媒体跨界融合,与社会脉搏密切互动,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在发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习五一进一步指出,中国主体民族的血缘、文化、语言,在历史上一脉相承,在现实中更是高度一致。这是中华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核心和基础。国家真正需要的是强化这个基本盘,确立中华民族为本位,对外实行国民优先,对内践行公平正义。某些部门往往会因为自身利益或者思维惯性,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逻辑,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决策者和影响决策的圈子,普遍与民众脱离。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2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列部副主任左鹏教授从科学精神与反智主义切入,通过比较分析中西疫情的应对,强调了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自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秉持科学精神,坚持科学防治,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与此同时,美国却抗疫不力,反智主义盛行。
左鹏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国人的宗教信仰有关。一方面,宗教信仰使得很多人认为生命权在很大程度上是超自然力量赋予的。即使失去,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超自然力量收回的。另一方面,人的自由不应该受到世俗法则的践踏。这样一来,不少美国人就表现得既不怕死,也不喜欢政府的管控措施。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就必然有反映这种群众基础的政治力量和反智主义行为。
二、科学无神论的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是在学科理论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理论原理。科学无神论基础理论的研究,是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科学无神论基础理论研究各抒己见。
上海师范大学李申教授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宗教、神祇起源的论述,解答了“什么是神”这一引起广泛讨论的无神论基础理论问题。李申指出,根据恩格斯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科学无神论基本定理:神祇是由那些本身感到对神祇的需要、并且懂得群众对神祇的需要的人创立的。从这一定理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四个推论:第一,凡是由那些本身感到神的需要、并且懂得群众对神的需要的人创立的神,就都是神。第二,“由那些本身感到神的需要,并且懂得群众对神的需要的人创立的”神,只是对“那些本身感到这种神的需要,并且懂得群众对这种神的需要的人”,才是神。第三,对那些本身不感到对这种神的需要、也没有感到群众对这种神的需要的人来说,就未必是神,或根本不是神。第四,只有在彻底的无神论者眼里,在严肃的宗教学家眼里,能够一视同仁地承认从古到今,人们所创造出来的宗教、神祇,并且把它们放在一个平面上进行研究。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王珍教授通过对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研究,阐述了宗教与人的解放问题。她认为,马克思对宗教的关注,首先是马克思自身思想发展的结果,是西方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宗教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是从现实实践和人的解放这两个视角出发的。我们今天之所以研究这些问题,也是为了现实中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思考我国宗教中国化的进程中如何与历史传统相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曾传辉就如何理解恩格斯关于宗教不再作为先进阶级意识形态意向外衣的论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十七世纪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不再用宗教的外衣了,是因为此时的基督教国家已经步入其最后阶段,进步的阶级转向利用自由派理论和思想家。
此外,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林贤明副教授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时代诉求和实践方向。江苏常熟理工学院的徐志坚教授认为应当挖掘各民族文化中的“无神”思想资源。浙江大学的高永老师探讨了新时代科学无神论建设的新使命。
三、新时代宗教问题研究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的重要范畴。新时代的宗教问题错综复杂、纷繁多变,与会专家学者从多种不同的视角,阐述自己对新时代宗教问题的研究。
中共中央统战部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加润国研究员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宗教风险论”。他指出,“宗教风险论”,就是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新高度提出宗教问题,是对过去长期形成和流行的宗教迷信论和宗教文化论的辩证否定,是在党的宗教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宗教五性论的基础上,对相关理论观点的综合创新和积淀深化,是新时代宗教治理观的理论基础,是为新时代的宗教治理服务的理论。
加润国指出,“宗教风险论”是对宗教迷信论和宗教文化论的综合创新。“宗教风险论”认为,宗教不仅是“文化”“迷信”,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具有复杂的社会政治属性,关系到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大业,是必须防范的重大风险。“宗教风险论”承认宗教是文化,所以要积极引导它,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承认宗教是迷信,所以要积极防范它,坚持不懈地推动无神论宣传教育,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涂建华教授立足于宗教极端主义研究,指出管理宗教是遏制极端主义的根本途径。他认为,宗教管理是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这既是保障信教群众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管控防控遏制宗教风险的需要。
民族和宗教的关系始终是我国处理宗教问题面临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新疆教育厅研究员戢广南认为,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的定位应当坚持三点。第一,民族团结教育是民族认同教育,是进步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不是民族教育或民族知识教育;第二,民族团结不是排除了汉族的团结教育,不是片面强调汉族团结少数民族的教育,而是强调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内的是中华民族大团结教育;第三,民族团结教育不是区隔教育,不能不讲原则、不论对错地和稀泥,而是既有原则又有方向,既讲团结又讲进步,既讲移风易俗也讲中国化、现代化。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黄奎副研究员对官员迷信现象进行了探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维建研究员介绍了莫桑比克的伊斯兰极端主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李超英副教授特别关注了清真食品的管理问题。内蒙古财经大学王奇昌副教授分析了张承志的错误观点和极端思想为何能够在社会上广为传播的问题。新疆石河子大学的吐尔逊江·马义尔老师阐述了新形势下新疆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姚彬彬副教授对当前台湾地区佛教的“去传统化”与个人崇拜趋向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曹彦副教授从中国民间新兴宗教的根本诉求来阐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刘志明研究员主持大会总结。加润国作总结发言。加润国指出,大会举办得很成功,内容很丰富,20余位专家学者的发言主题,涉及理论与现实、国内与国际、世界与民族,理论涉及无神与有神、一般性问题与特殊性问题、地方性问题与全国性问题。其中,主题和焦点还是体现在前面的主旨发言上,即通过编写教材、构建体系、开拓平台来推动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只有坚持不懈地推动科学无神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才是治理宗教,防范和化解宗教重大风险的治本之策、长远之策、战略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