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论坛与讲堂>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成果综述·活动报道

深入研讨当前思想领域的新问题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2011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23-12-17
字体: 打印
分享:

  为深入探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规律和新要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发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与内蒙古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承办的 “2011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7月18-19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期刊杂志社的专家学者以及呼和浩特市有关媒体记者8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牛森发来贺信,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杨一江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太平在开幕式上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教授作了题为《当前我国七大社会思潮》的主题报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建人之一、著名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张耀灿教授作了题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重新审视》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余斌研究员、清华大学帅松林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石书臣教授、河海大学孙其昂教授、“内蒙古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主任陈江教授分别作了专题发言。会议分别由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党委书记张树天和李春晖副院长主持。与会代表围绕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将起到积极作用。

  1.关于当前我国主要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程恩富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进程,当代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思潮大量传入我国,并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必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思潮的关系,研究社会思潮产生的原因和特点以及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程恩富教授指出,“主义”与“问题”不可分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思潮,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他指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胡锦涛总书记今年的“七一”讲话中提到了“四个危险”,可见思想领域问题之严重。而这些问题普遍和社会思潮联系在一起,我们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研究时,首先要分清中国存在哪些社会思潮,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些社会思潮。只有科学地解释这些社会思潮,我们才能真正彻底地解决人的思想问题。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七大社会思潮是: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复古主义、新左派(左翼)思潮、传统马克思主义、折中马克思主义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些不同的社会思潮,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必须态度鲜明地予以区别对待。针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复古主义这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无论它们是代表国际垄断资产阶级还是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政策主张,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敌人,是我们驳斥的对象。而新左派、传统马克思主义、折中马克思主义、创新马克思主义这些马克思主义同盟军,是我们团结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程恩富教授进一步指出,创新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外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世情为鉴、国情为据、综合创新。

  2.关于中国共产党90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与基本经验

  今年正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研讨中国共产党90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在90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们党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梳理总结我们党90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对于加强与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工商大学教授余常德指出, 90年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三次重大的理论创新,“生命线”理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作用的新论断;“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概括。这些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指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次又一次地达到新的高度,开创新的局面。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经90年的发展历程,不仅形成了让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而且还有很多经验教训,促使我们深思和引以为鉴。中共中央党校副研究员李鉴修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几次重大的集中教育活动,认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是党的建设的显著特征。党的集中教育活动就是体现这一特征的综合性、全方位的教育活动,是我们党推进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集中教育活动是着眼于实践发展,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的关键环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础工程。内蒙古财经学院李建军、沈志远则着重谈了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问题。高校党组织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党的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应着重在树立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新理念、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载体、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下工夫。

  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各门哲学社会科学都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这就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或“本体论”的问题,涉及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性和根本性问题。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应该重点突破哪些问题?对此,与会代表展开热烈探讨。

  张耀灿教授在题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重新审视”的主题报告中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的重要性。元理论研究包含对理论结构的研究,对理论的分析、解释的研究,诸如研究范式、基本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本质、规律、理论体系和结构、研究方法等问题都属于元问题、元理论。今天研究它不仅有了充分的条件,而且显得十分紧迫。他认为,目前学界多认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其意识形态性,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理论研究还需进一步彻底,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一是要彻底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的特殊性何在,及其与哲学、道德、宗教、艺术等的意识形态性的联系和区别;二是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本质上或从不同社会形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本质上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应以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但在目前的教材、科研内容中,书写人的思想品德结构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分量太轻。要看到,研究和掌握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是研究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依据和基础,“两个规律”不可分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不可不懂得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而研究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褚凤英认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的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则是调节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促进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意识形态同质发展,实现个人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价值引导活动。但思想政治教育调节的是个人与社会的思想关系,这种思想关系当然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但不是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而是经济利益关系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问题,程恩富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独立的一面,又有综合性的一面,它和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很多学科进行交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搞好,除了要独立地研究它本身的范畴规律及其理论问题外,更要多学科地加以研究,视野要开阔,角度要有新意。同时,这对于具体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来说,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只要认真积累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的教学素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非但不空,而且非常具有广阔性。类似思想政治教育这种越宏大的课程就越符合人的高级需求,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努力去实践的方向。孙其昂在发言中进一步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化问题。他认为,首先要明确科学化的行动思路,包括研究视野的系统化、研究方法的科学化、研究主题的内部化、研究队伍的精英化。视野的系统化要求用系统的方法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全局,将其放到社会和科学整体中定位,用全球化的视野科学处理“古今中外”、“左右前后”、“马、中、西”等之间的辩证关系;方法的科学化要求按科学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理论联系实际,用学术的、理论的、理想的观点开展理想与现实的对话;主题的内部化要求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式分析和审视外部学科命题,产生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成果;队伍的精英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以广大研究人员为基础,同时充分发挥精英在研究事业中的带头作用,而学生也是研究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

  4.关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讲道理”的学问和活动,就是要使人们认同“道理”、澄清模糊认识、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达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行动一致之目的。而这个“道理”必须是令人信服的真理。正如马克思曾指出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为此,与会代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余斌在发言中指出,在今天,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正如20世纪20年代末的那场持续十多年的经济危机给世界造成了深重灾难一样, 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还远未结束,未来若干年内世界局势必然发生很大的变化。其原因在于,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资本主义的生存条件,而当今世界市场无法无限扩大已经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走到了穷途末路。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资本主义已死,社会主义当立”。

  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东北农业大学副教授许静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至关重要,在任何时候,形式都不能重于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备科学和彻底的理论内核,所以,应该在科学的意义上去探求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之间内在的和稳定的关联。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贺瑞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要反思当前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同时,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刘基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应运而生,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壮大伴随始终。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实践效果来看,它实现了对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儒家德化教育)的解构、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创性。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讲师周露平着重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灌输论与启发论的关系。他认为,灌输路径的当代效用明显不足,应创新灌输论路径与启发论路径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启发论路径根基于灌输论,在个体社会实践中,强化更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促进个体转识成质、提升其文化熏陶教育。启发论的建设要着重强化社会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社会实践之中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问题。海南大学副教授李辽宁认为,当今世界仍然是由以国家名义命名的强权势力和强权势力联盟把持着,国际上意识形态斗争仍然复杂尖锐。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和中国实际情况,发展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确保我国的文化安全。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教授刘涛认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必须切实关注民生问题,提高社会发展的推进力;必须切实重视舆论宣传,提高主流舆论的引导力;必须切实推进理论发展,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必须加强信仰主体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感召力。

  关于当前大学生的信仰教育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学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不仅要通过理论教育学生,同时还要用行动教育和引导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只有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才能让大学生有信仰,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博士后研究人员杨德霞认为,把握共产主义信仰的特点是共产主义信仰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我们要辩证把握当代共产主义信仰及其教育,注意情感认同与理性认知的有机结合;集体政治信仰与个体人生信仰的相互交融;胸怀大志与脚踏实地的有机统一;宣传教育与环境治理的双向互动。内蒙古师范大学讲师刘德林认为,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人心目中逐渐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涤荡,精神家园与核心价值几乎被冲撞的四分五裂;精神家园重建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多方推进,教育、应用与考核三管齐下全面巩固。精神文化建设应借助制度文明的成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关于世界社会主义形势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南京政治学院教授卢继元认为,世界社会主义形势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列,而且是更高层面的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它影响国民理想信念,决定国家系统安全,事关建设和谐世界。云南红河学院副教授王萍则结合上海世博会展示的志愿精神,谈了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问题。认为,应树立理性爱国意识,把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报国行动;重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与时俱进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关于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广东警官学院教授杨经录认为,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全过程中,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这种融入主要体现为将“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承德医学院教授孙凤君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内容大都体现为政治教育,其路径自始至终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行为,缺少民间行为,这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应在人的精神家园建设中发挥作用。应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由政治报告和学术论文转变为思想杂文和方便大众阅读的思想品文,将政治用语和学术用语转变为温暖百姓思想的话语。提炼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来影响改造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真正成为大众的思想支撑和精神追求。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周中之认为,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路径,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准确把握不同的社会群体在经济诉求、政治诉求、道德诉求、生活诉求等方面的特点,充分运用中国文化的资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服务,中华民族文化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最大的可接受性。同时吸收时代新语言,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吸引力,从严谨、权威的“专家”和“官方”话语系统向通俗、形象的“大众”和“民间”话语系统转换。东北师范大学的钟立秋也强调,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工作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运用正确地统一起来,克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倾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所运用,变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重庆邮电大学教授刘秀伦认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首先要加强价值观理论教育的研究,挖掘、整理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价值理论、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的精华、加强多样化价值观状态的主导元引导、优化价值观教育环境,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5.关于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在哪里?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与会代表围绕着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教学等问题展开研讨。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春华认为,关注现实、密切联系实际,是解决实效性问题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直面现实挑战,不躲避不回避问题。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一些现象要敢于批判,否则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失去意义。教师首先要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把当前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讲清楚,使教学有深度、有说服力。例如,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成就的原因,应讲清楚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结果,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石书臣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互动式的教育活动,而不是一般的宣传、动员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在教学方式上要做到:由功能性向价值性提升;在教学内容上,由拼图式向整体式提升;在教学设计上,由统一性向特色性提升;在教学模式上,由教化型向主导型提升;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由独立型向合力型提升;在教学评价上,由满意度向受益度提升。帅松林认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多依靠行政命令和理论灌输,更加拉大了与学生的距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要以美感人,在内容上要以情动人,在传授上要以理服人,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坚强的批判力、坚定的信仰力,这样才能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即帮助青年学生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并最终确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信念。福建漳洲师范学院副教授黄艺羡也对情感激励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情感激励法具有特别的效用,在教学中遵循真诚关爱、平等尊重、知情信任、满足需求的原则,使用赞美的语言鼓励、创设友好的情境激励、寄予合理的期望诱发、运用饱满的激情感染等方法,可以增强课堂感染力、激发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理解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杨兴林认为,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应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来对待,而不能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意识形态来对待;不能把大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都归结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不必要的社会期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关注国内社会生活实际和国际发展前沿的国际和国内两大视野。湖南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周宁宁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做到让学生课前“到课”,课中“抬头”和课后“进脑”,否则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会流于形式。要把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能力放在第一位,在实际教学中的每节课可以考虑以案例导入,充分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东北财经大学副教授杨志平认为,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应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新形式,具体包括:基地教育、案例教学、研究实践、校园文化。这些形式体现了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反映了教育功能的层次性,显示了教学效果的多重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断得到强化。东北财经大学教授江海燕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发挥多维育人功能。要充分发挥其在育人工作中的关键性作用,就必须保证课程内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对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适应性,要重视社会实践环节在高校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的作用。

  在集中研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的同时,与会代表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他方面进行了研讨。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杨柳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创新大学生主体观。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大学生置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动力主体、实践主体、发展主体、创造主体和权益主体的重要地位来认识。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去实践“以大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吉林大学副教授侯治水认为,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变化,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信息、导向和渗透、沟通和凝聚、监督和预测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是一项长期和紧迫性任务。内蒙古师范大学讲师赵图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及人民群众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特点,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只有做到区别对待,有的放矢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东北财经大学副教授宋正认为,理论创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理论创新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全民共识等方面,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在教育者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法及教育机制上进行全方位创新。

  6.关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探索

  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研究是本次研讨会的议题之一。内蒙古师范大学陈江教授介绍了该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状况及取得的成果。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蒙古族的传统文化结合、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内蒙古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对指导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多年来,他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一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整理、提炼和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蒙古族传统文化有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丰富形式,将马克思主义与蒙古族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具有蒙古族特质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新型文化形态。在弘扬蒙古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用蒙古族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民族文化阵地,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二是重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的基础理论和新形势下我国民族问题发展特点、趋势的宏观研究,如对中国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有关民族地区发展的具体理论和政策问题进行研究。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内蒙古地区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心理素质、伦理道德以及学习、消费和就业状况等具体问题进行专项或综合性的研究;对内蒙古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及途径等问题的研究,都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