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的位置 > 首页 > 理论动态
雒树刚: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

 

一、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强调,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央对话语体系建设为什么这么重视?我体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这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迫切要求。话语体系,表面上是一个“说什么话、怎么说话”的语言表述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涉及思维方式、思想认同、价值立场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我们讲增强理论自觉、理论自信,这种自觉、自信从哪里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有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来支撑,自己讲起来有底气,别人听起来也服气。现在,我们正在组织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衡量工程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看在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方面是否能有新的突破和进展。

第二,这是增强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的迫切要求。现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成功实践高度评价、高度关注,纷纷探寻“中国奇迹”背后的理论支撑、理论创造。应该说,对中国的发展理念,我们最有发言权。但是我们还缺少一套比较成熟的学术话语体系,往往是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能不能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直接影响着能否抢占世界学术制高点、掌握话语主动权。

第三,这是应对国际思想文化斗争的迫切要求。西方把我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理念、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对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一个重要手法,就是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在所谓自由、民主、人权等问题上向我施压。在他们那里,我们是动辄得咎,无论发展好坏都是体制有问题,好像道理总不在我们这一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不掌握话语权,因此,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二、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的外在表达形式,有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作指导,就会有什么样的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根本的理论基础,也是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思想和话语源泉。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科学阐明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思想束缚,等等。这些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重大突破,在世界学术发展史上也是重大创新。

现在的问题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之间还没有很好地融通转化。比如,在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上,有深度、有说服力的成果还相对缺乏,贴标签、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比较突出。要把兴趣点、关注点聚焦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上来。研究孔子、柏拉图的思想是学问,研究党的理论同样也是学问,而且是大学问。要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深入揭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价值,努力打造符合学术特点的表达方式、表述语言,并使之转化体现到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话语体系之中。要通过多学科、跨领域的协同研究,进一步巩固理论基础、完善体系结构,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夯实学理根基。

 

三、话语体系建设必须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来的成功实践,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道路,创造了发展奇迹,这是开展学术研究、赢得话语优势的丰厚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我们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要有这个底气、有这个自信,建立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不断升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的认识。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最生动的实践。中国梦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本身就是话语体系的重大创新。我们要把中国梦作为核心思想、关键话语体现到各个学科研究领域,既用中国梦为话语体系赋予深刻的时代内涵,又通过各个学科的概念、范畴为中国梦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中国社科院老一代学者贺麟先生讲过,一个没有学问的民族,是要被别的民族轻视的。中国梦得其大可兼其小,既是强国梦、复兴梦,也是学术自强梦,让中国话语在世界学术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应当是学术自强的重要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话语体系建设的立足点、着力点。要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在理论与实践、认知与行动的紧密互动中,不断创新学术话语体系。比如,关于以人为本、协商民主、共同富裕等,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以也应该在理论阐释上有所突破,形成一套自己的原创话语体系。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紧紧抓住关键问题、突出问题,集中力量攻关,力争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作出富有创造性、说服力的新概括新表达,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四、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善于汲取传统文化精华

 

任何话语体系,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也是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源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植根中华文化沃土,从中汲取丰厚养分,在充分彰显民族特色中构建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

我们党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创新话语表达方面,有不少成功的范例。比如“实事求是”,出自于《汉书》,本来讲的是学者治学的态度和方法,毛主席对其进行了科学解释阐发,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其全新内涵,成为我们党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比如“小康”,最早出自《诗经》,邓小平同志用小康这个词形象地表达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前这个历史阶段,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中的重要概念。还有,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和谐”这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这些都说明,我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思想内涵极为丰富的经典表述,在今天依然有其特殊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推进话语体系建设,要着眼现实需要,进一步梳理、萃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赋予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主流价值相一致的科学内涵,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转化为我们的话语优势。

 

五、话语体系建设必须正确对待西方话语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先发优势,创造了自由人权、民主法治、市场经济等一系列概念,垄断了这些话语的解释权,形成了话语霸权。与之相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原创性、影响力上还有很大不足。必须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认真学习借鉴西方话语体系的有益成分,同时又要坚持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比如人权,我们强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人权,就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对一些基本概念、范畴,要善于结合我国国情,赋予其更加科学的含义和解释,使之具有中国特色。对于那些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概念,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予以科学辨析和有力批驳。要通过扎实深入的基础研究,努力打造富有中国特色、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新概念新范畴。同时,也要注意运用西方学者和民众能够理解、乐于接受的话语,让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

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紧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坚持不懈加以推进,一以贯之、久久为功。中国社科院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方面走在前列。中央有关单位和广大专家学者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进来,共同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

 


网络编辑:岚河水

发布时间:2014-04-28 10:5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