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科学与无神论

田心铭:推进当代中国无神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1-11-09
字体: 打印
分享:

 

——学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之上的。积极推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中国无神论学科建设,是一项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培基固本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推进无神论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个问题可以从多种不同角度去讨论。习近平总书记20165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新时代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笔者结合研读这篇讲话,就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无神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谈几点粗浅认识,参加讨论。

一、当代中国无神论学科的根本标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这里把“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区別开来,指明了区别的“根本标志”。事物各有其质的规定性,因质的不同而区别为不同事物。“根本标志”所体现的,是一事物成为该事物而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根本的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其他历史时代、世界其他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相比,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体现这一本质特征的根本标志,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我们所要建设的无神论,是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之一部分的当代中国无神论,它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为根本标志而区别于其他时代、其他国家的无神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把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放到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历史中,回顾、总结了它产生、发展的历程。他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留下的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中国正在进行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所以《讲话》中又把“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称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任务。

《讲话》为我们研讨、确定应该构建什么样的无神论学科指明了方向。把我们所要建设的无神论放到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历史中,放到无神论的历史和当代中国与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背景中去考察,可以看到,从其形成的历史过程看,它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为起点,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看,它是当代中国的一个学科;从其所属的社会形态和它的社会功能看,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学科;从其指导思想看,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如果用一个或几个名称将本学科的这些特征表征出来,可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或“当代中国无神论”,或“中国特色无神论”,还可以经过明确界定称为“科学无神论”。这些名称都可以用来指称我们正在构建的无神论学科,根据不同需要分别运用在不同场合。

人类无神论思想经历了长期历史发展。对社会现象、社会历史的认识,只有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之上,才能成为科学,因而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科学的诞生是以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为起点的。但是从广义上说,即从研究领域和思想渊源来说,社会科学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无神论的历史也是如此。无神论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朴素的无神论、近代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无神论(也称科学无神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等几个阶段。我们所要建设的当代中国的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为根本特征的无神论。

科学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分。无神论属于社会科学。近代的无神论之为“科学”无神论,是在自然科学的意义上说的,标志了它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之为“科学”无神论,是在更严格的意义上说的,表明它不仅具有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的基础,因而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科学的一员。

所以,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无神论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自立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之林的根本保证。为了推进当代中国无神论学科建设,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要求,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讲话》对此提出了三点要求:“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构建当代中国无神论学科的任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统一

《讲话》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建设三大体系的任务:“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按照《讲话》精神,构建当代中国无神论学科,包括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三大体系建设的统一。

(一)构建无神论学科体系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首先是一个学科体系。这是一个由多种学科横向连接、纵向伸展构成的多层级的体系。无神论是其中的一个学科。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还不够健全,一些学科比较薄弱,需要补齐短板、完善体系。无神论就是一个薄弱学科,一个需要补齐的短板。

一切科学共同的研究对象是包括意识现象在内的统一的物质世界。各个学科因其研究对象之矛盾的特殊性而相互区别,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不同对象开展科学研究。世上本无神,但是人类社会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产生了有神观念和与之相对立的无神思想,世上无神而社会意识中有“神”、有人信神而有人不信神的矛盾影响了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是无神论学科所要研究的客观对象。面对这一客观实际,透过复杂现象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认识矛盾、探求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是当代中国无神论学科的任务。

“学科体系”是一个具有相对性的概念。构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各个学科,各自又是包含着下一级学科的学科体系。为了全面研究自己的对象,实现本学科的任务,当代中国无神论需要构建成为一个学科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都应该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统一、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一般说来都可以从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维度展开。笔者设想,我们所要构建的无神论学科体系的基本轮廓,可以主要包括历史研究、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研究三个方面。历史研究,是对具体历史过程的研究,包括研究中国和外国的无神论、有神论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其方法主要是历史的方法,其成果是系统化的历史知识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理论研究,要从反映客观对象的感性具体上升到抽象思维,再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形成以概念、判断、推理为思维形式的成体系的无神论理论,其方法主要是逻辑的方法,其成果以《概论》呈现出来。现实实践研究,要直接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相关的重大问题,既作为一个整体、又分为若干专题展开,来自实践、又回到实践中去,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

马克思主义作为完备而严整的科学世界观包含丰富的无神论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无神论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无神论思想,是无神论发展的最高形态,我们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这一思想与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一道,是我们构建当代中国无神论学科(也可称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学科建设中需要深入研究的对象之一和构建学科的三大资源中首要的资源(关于资源,下文还要讨论)。因此,当代中国无神论学科体系中还应该有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为对象的研究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思想及其实践,它的历史发展和理论构成,著作、文献和方针政策等等。这应该是无神论学科体系的又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以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为对象的研究,以物质世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无神和有神问题为对象的研究,这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又相互区别的研究任务。就研究的领域而言,后者包括前者,前者不能代替后者。为了加以区别并说明其间的关系,这里暂且将这两方面的工作分别称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即当代中国无神论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指导但并不替代的关系。恩格斯曾经批评有些朋友用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代替对历史的研究,他说:“唯物史观现在也有许多朋友,而这些朋友是把它当作不研究历史的借口的。”针对这样的问题,恩格斯强调:“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杠杆。”他提出:“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的存在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司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这些论述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者在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等各个领域都提出了丰富的、精深的思想。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建设,都应该把深入学习、研究这些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其成果可以成为本学科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是不能以此代替对本学科客观对象的研究和学科体系的构建。我们所要研制、撰写的无神论学科的《概论》,其对象应该是整个无神论学科的客观对象,其中包括但并不只是对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者的无神论思想的研究。

学科体系同教学体系、教材体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在高校设置无神论专业、培养无神论专门人才的构想得以实现,那么如何构建该专业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的问题需要同学科体系的构建联系起来探讨。无神论的学科体系建设和教学体系建设、学术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两方面的工作。今天当我们探讨学科体系的构成时,应该考虑到无神论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教材编写对学科建设的要求。

(二)构建无神论学科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每个学科都是由自己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成的统一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他又说:“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 笔者认为,一个学科的学术体系,就是由它“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成体系的学科理论”构成的。其中,理论也是知识,而知识不仅仅是理论。除理论外,对具体事实的认识,对作为一个学科之研究对象的客观事实和学科自身发展历史事实的认识,包括史实和记载史实的史料,也是构成学术体系的重要内容。理论是知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所以“成体系的学科理论”是学术体系最重要的构成部分。知识和理论都是用语词来表达的,一个学科表达自己的知识和理论的语词,构成了该学科的话语体系。本文在这里仅从理论和概念的关系来讨论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关系。

笔者认为,每个学科的成体系的理论和它的成体系的概念的关系,是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关系。这是因为,概念是理性思维的细胞,理论是用概念表达的思想。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明了概念在人的认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概念的产生,标志着“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理性认识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它以语词的形式表达思想的内容。概念就其内容来说是理论的表达,就其语言形式来说就是话语。所以理论和概念的关系,就是学术内容和表达学术内容的话语的关系。一个学科的成体系的理论和概念的统一,就是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统一。

无神论学科无论就其整体或就其中某个下一级学科而言,都是以话语体系表达的学术体系。推进学科建设,首先需要探讨的,是作为整体的无神论学科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问题。构建的成果,可以作为本学科的《概论》呈现出来。在《概论》中,我们所要构建的学术体系,就是用概念表达出来的成体系的无神论理论;它的话语体系,就是表达这一理论的成体系的概念。它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关系,是理论内容和表达理论的概念的关系。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在思维中将它们区分开来,但是在现实中,二者不能离开对方而分别以某种独立的方式存在。无神论的理论和概念、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之间正是这样的关系。

无神论研究发展到今天,需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多搞‘集成’和‘总装’,多搞‘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的论述精神,以编写《概论》作为抓手,在“集成”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研究,实现综合创新,草创一个本学科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就理论内容而言,这一学术体系可以围绕着无神和有“神”、信神和不信神这一本学科的基本矛盾,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是认识问题或真理问题,即无神论和有神论何者符合客观实际、具有真理性的问题;二是无神论和有神论的社会作用问题或价值问题;三是现实实践问题,即如何坚持和宣传无神论、如何对待有神论和宗教的问题。阐述这些学术理论,需要运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概念,形成本学科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话语体系。现有相关论著中有许多本学科常用的述语,例如:神,无神论,有神论,宗教,有神论和宗教的起源、原因、根源,有神论和宗教存在的条件、消亡的途径,宗教信仰自由,信神,不信神,宗教的特性,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宗教政策等等,各种述语的精确性和成熟程度不同,有些在不同论者那里含义也不尽一致,需要经过研究,加以选择、提炼、厘清、界定,并同唯物史观和哲学社会科学通用的基本范畴如自然、社会、人、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经济、政治、文化、科学、道德、民族等等结合在一起,“总装”成本学科的话语体系,表达本学科的学术体系。

三、构建当代中国无神论的途径:融通三大资源,实现理论创新

《讲话》不仅提出了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任务,而且提出了应该达到的要求和实现这些要求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他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把握住三个方面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第二是“体现原创性、时代性”;第三是“体现系统性,专业性”。笔者结合学习《讲话》,就构建无神论学科的基本途径谈两点认识。

第一,构建当代中国无神论,要融通三大资源。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推进学科建设必须遵循这些规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实现了社会历史观上的根本变革,同时又阐明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指出意识形态各部门有其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独立的发展。恩格斯从社会分工的观点做过深入阐述。他以哲学为例指出:“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他还指出,在政治、法律、哲学、神学等“一切属于社会而不单纯属于自然界的领域”,“在每一学科领域中都有一定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从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 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在其发展中都要继承本学科传承下来的成果,通过对已有思想材料的加工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形成新思想、新观点,再传递给下一代。恩格斯概括说:“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不然它就不是意识形态了”。《讲话》继承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讲话》中所说的研究“资源”,包括各学科中传承的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这些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思想材料”、“观念材料”。《讲话》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的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

《讲话》既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这对于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在各门哲学社会科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具有方法论意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没有排除它也是研究的资源;把马克思主义列为构建学科的资源,并没有否定或替代它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不是把指导思想降低为研究资源,而是做出了马克思主义既是指导思想又是首要资源的双重定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成果既为当代中国无神论学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成为全部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同时又包含着关于宗教和无神论问题的丰富的知识、观念、理论、方法,例如,阐明了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排除了造物主和一切神,阐述了宗教的本质、根源、历史发展、社会作用、消亡的途径,宗教工作在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位置,应该如何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等等。我们应该通过认真学习、研究,对这些文献中的相关理论、知识、概念加以梳理,作为我们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此构成体系的基本骨架,确保当代中国无神论成为名副其实的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为根本标志的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既是指导思想又是研究资源的双重定位,决定了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同其他资源同等看待,而应当放在首要资源的位置。但是,构建无神论学科,仅仅采用马克思主义的资源是不够的。列宁尖锐地指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以为,被整个现代社会置于愚昧无知和囿于偏见这种境地的亿万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只有通过纯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这条道路,才能摆脱愚昧状态,那就是最大的而且是最坏的错误。”恩格斯曾经说,在法国宣传无神论,“最简单的做法莫过于设法在工人中广泛传播上一世纪卓越的法国唯物主义文献。”他高度评价18世纪的这些文献是“法兰西精神的最高成就”。列宁也称赞“18世纪老无神论者所写的那些泼辣的、生动的、有才华的政论,机智地公开地抨击了当时盛行的僧侣主义”,要求遵照恩格斯的嘱咐,“把18世纪末战斗的无神论的文献翻译过来,在人民中间广泛传播”。列宁还提出了两个“联盟”的思想,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战斗的唯物主义和战斗的无神论,既要“同没有加入共产党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结成联盟”,又要“同现代自然科学家结成联盟”。

《讲话》提出的“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的思想,继承了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进一步明确指出了,既要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又要正确对待中国传统的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讲话》特别强调,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是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讲话》要求开门搞研究,吸收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同时又指出,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不要生搬硬套。

第二,构建当代中国无神论,要坚持问题导向,实现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社会意识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终究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虽然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通过对传统思想材料的加工实现的,但是如何加工归根到底取决于现实的社会存在。恩格斯在论述对观念材料的加工时指出:“人们头脑中发生的这一思想过程,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他专门论述了,宗教发展中对传统材料的加工是由现实的经济关系引起的:“宗教一旦形成,总是要包含某些传统的材料,因为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但是,这些材料所发生的变化是由造成这些变化的人们的阶级关系即经济关系引起的。”构建无神论学科也应该以当代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从这个实际出发。推进无神论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现实社会实践之中。无神论研究、宣传、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必须教育共产党员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严守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的政治纪律。做好宗教工作,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都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深刻理解和自觉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立法、行政、司法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都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这个大原则。只有认识到坚持无神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作用,自觉把无神论学科建设作为伟大事业的一部分,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开展科学研究,才能获得强大动力,保持正确方向。

《讲话》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只有坚持问题导向,面向社会实际和现实实践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实现理论创新。如何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人民群众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减轻宗教信众增加速度,如何抵御宗教对群众的精神诱惑和思想渗透,就是现阶段无神论宣传、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推进无神论学科建设的着力点。近年来我国无神论和宗教研究中热烈讨论乃至激烈争论的许多问题,都是从现实社会实践、实际工作中提出来的。例如,共产党员能不能信教、教徒能不能入党?无神论宣传教育是否只能限于共产党内,能不能面向广大群众、能不能在大众化媒体上进行?宪法是否赋予了我国公民宣传无神论的自由?无神论在当代中国是否应该具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等等,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面对现实实践的讨论,有力地推动了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理论的源头是社会实践,前人的思想成果是流而不是源。对历史传承的思想资料如何选择、评价、加工,归根到底取决于现实实践对学科发展的要求。所以,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无神论学科才能体现原创性、时代性。

学科建设的过程是理论创新的过程。《讲话》对理论“创新”做了阐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多年来,我国坚持无神论的学者在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神论思想,挖掘、阐发三大资源,研究重大现实问题等各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由中国无神论学会承担的重大项目的结项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研究》论文集和由中国无神论学会承担、李申教授执笔的结项成果《科学无神论原理》,就是最新的代表性成果。如果我们在现有基础上组织科研力量汇集已有成果,进行“集成”“总装”,草创一个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相统一的当代中国无神论学科体系,这本身就是一种综合创新。推进综合创新,会遇到许多过去尚未深入研究过的或新产生的问题,这将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对各种学术理论和现实实践问题的研讨、切磋,形成一些新的思想成果,实现各种可大可小的创新,充实到学科体系中来,推动本学科的发展。

 

(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网络编辑:彩虹

来源:《科学与无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