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科学与无神论

左鹏: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刍议

发布时间:2017-05-11
字体: 打印
分享:

 

 

提要:作为否定和批判有神论的知识体系,无神论完全可以构成一门独立学科。但根据我国现行的学科分类标准和学科专业目录,尚不能独立进行无神论的学科建设,可以考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二级学科。建议借鉴费孝通先生在社会学恢复重建时提出的“五脏六腑”说,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原理、无神论史、有神论批判、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等四个方面来构建其完整的学科体系,从学会、研究机构、专业学系、图书资料、专业期刊等五个方面来培育其系列的学科部门,由此推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独立学科地位的早日确立。

学科是一定领域内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明确地界定学科,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神论的观念产生之前,无神论的观念已经自发地存在着了。随着有神论产生并逐渐以宗教的形式统治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头脑,无神论也一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丰富和发展着自身,点燃并支撑着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理性之光、智慧之光。这样的理性之光、智慧之光,能否构成一个独立学科并稳健发展,不仅关系着无神论自身的历史传承、与时俱进,也关系着以无神论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能否站得住、立得稳。

一、学科建设的前提: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

无神论是对有神论的否定和批判。千百年来,有神论的思想成果汗牛充栋、自成体系,宗教学、宗教神学都把这当作重要的或基本的研究对象而得以建立和发展。与此相对应,无神论的思想成果同样浩如烟海,从理论上讲,也可以作为一类知识体系,构成一门独立学科。但在现实中,无神论的独立学科地位尚不能说已经完全确立。在2009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以下简称《标准》)中,在宗教学一级学科下设有无神论二级学科,其下又设有无神论史、中国无神论、外国无神论、无神论其他学科等四个三级学科。但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和在此基础上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中,均没有出现无神论学科和专业,倒是在哲学一级学科下设有宗教学二级学科。可见,在《标准》中尚作为一个二级学科的无神论,在“适用于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招生和培养,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的《目录》中已经不见其踪影了。尽管可以根据《标准》类推出无神论应作为一个“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隶属于宗教学二级学科,但不能见之于《目录》的“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是不能独立进行学科点布局、学科体系构建、学科梯队设置、学科人才培养等学科建设工作的。只有能见之于《目录》的二级学科或一级学科,才能独立进行学科建设。

当然,把无神论作为宗教学下的一个“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确有其合理性,因为宗教学研究所应遵循的根本宗旨——从“研究宗教,批判神学”(任继愈:《研究宗教,批判神学》,《光明日报》1977927日)。到“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都与基于信仰主义的神学思辨有着本质的不同,都必然要求以无神论为其基本立场和最终归宿。坚持这样的立场和归宿,既能保证宗教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又能促进无神论学科的健康发展;偏离了这样的立场和归宿,宗教学研究就很可能蜕变为宗教神学研究,无神论学科的发展也必然陷入绝境。

我国的宗教学研究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任继愈先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写出“凤毛麟角”的“谈佛学的文章”(《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页。)后,受命于毛泽东,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世界宗教研究所。当时,“筹备小组为研究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影响着世界广大人口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现状、理论和历史进行系统的研究(包括起源、发展、经典、教派、教义等),批判宗教神学,宣传无神论思想。”(卓新平、金宜久等:《对话当代中国宗教学50年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建所50周年历程回顾》,《世界宗教文化》2014年第6期。)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任继愈先生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内容不仅包括各种具体宗教的研究,而且还包括与宗教神学相对立的无神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无神论。”(任继愈:《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而奋斗》,《哲学研究》1979年第4期。)这实际上既为宗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无神论的发展找到了依托。此后在宗教学的火热发展中,虽然也推出了一批无神论的成果,培养了一批无神论的人才,但“近些年来,随着宗教热的升温,在各种宗教出巨资资助宗教研究的背景下,在宗教研究领域,宣扬宗教的积极作用成为主流话语,而分析宗教消极作用的声音被边缘化。科学无神论的声音微弱,几乎成为‘绝学’……海内外神学家联手推动‘汉语基督教神学运动’进入中国大陆思想文化教育领域,已经形成影响当代中国主流话语圈的态势。”(习五一:《毛泽东关于〈加强宗教问题的研究〉的当代价值》,《科学与无神论》2014年第6期。)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委身于宗教学的无神论别说发展,就连生存也成为了问题。“有些声称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学者,不仅自己离开无神论立场和对神学的批判去讲宗教问题,而且反对无神论的研究和宣传,将其斥为破坏宗教和谐、社会和谐。一面以奉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相标榜,一面却拒绝和反对无神论的研究与宣传教育,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田心铭:《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研究必须坚持无神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3期。)表现在科学研究中,仅以2000年至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项目指南和立项结果为例。在连续15年的项目指南中,“无神论”一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哲学和宗教学(各13次),这应该是由《标准》和《目录》中无神论的学科归属决定的;但在与之对应的立项结果中,“无神论”一词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哲学,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再次是宗教学,这反映的恰恰是无神论在宗教学和相关学科中的现实地位。表现在人才培养中,根据《标准》和《目录》,应在宗教学下以“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名义培养无神论人才,但在“呵护宗教”已然成为学术界主流声音的情况下,无神论人才的培养谈何容易?且不说一些宗教学者本身就有宗教信仰,也不说一些海外的传教士、神学家纷纷被一些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单看这些学者、教授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其“学位论文的基督教神学立场极为鲜明,与神学院培养的神学家毫无二致”,这“不能不让人对当前高校宗教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产生疑虑和困惑”。(习五一:《宗教神学应当进入大学校园吗?》,《科学与无神论》2013年第4期。)照此发展下去,“无神论研究被排斥在宗教研究之外,宗教学成为显学,而无神论成为濒危学科”(田心铭:《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研究必须坚持无神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3期。)已经不是危言耸听,要想在宗教学中推进无神论学科建设已经相当困难,甚或说已经不具备条件和基础了。

无神论学科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完全独立的学科地位,其标志就是能够进入《目录》,名正言顺地进行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招生和培养。唯有如此,才能凝聚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立足科学前沿,不断推陈出新,在学术界产生认同感,在社会上产生感染力。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把无神论由宗教学下的一个“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升格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那么,在目前的学科划分体系中,无神论可以进入哪个一级学科?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哲学,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如果进入哲学,那就意味着无神论将成为哲学一级学科下与宗教学相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但是,根据二级学科设置应符合的基本条件——“具有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的通知》无神论与宗教学能否明确地区别开来?先说无神论,它的研究对象“就是关于‘神’的观念;它以此为对象开展研究得出的结论,就是‘无神’,即‘神’的观念是虚幻的观念”;(田心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坚持科学无神论》,《科学与无神论》2010年第4期)。再看宗教学,它对宗教构成的基本要素的研究,自然包括对宗教观念,即“神”的观念的研究,而在研究中“又要避免一切盲目迷信的信仰主义”,(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恪守客观理性的原则,这实际上已经规定了宗教学研究的无神论底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无神论增设为同一一级学科下与宗教学相并列的二级学科,必然带来学科边界上的模糊不清,恐怕很难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相反,无神论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倒是内外条件俱备,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从理论上讲,无神论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其他一切理论的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都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他们是在“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的条件下开始创立自己的新世界观的,进而“把这个世界观彻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运用到了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7页。)虽然无神论不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其他思想都已大大地超越它而向前进了,但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基础的思想,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个思想体系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作为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决不能忽视对无神论的研究,因为这是它的奠基工程、铸魂工程。从现实中看,200512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得以设立,就是为了“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 64号)其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分别主要支撑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而这四门课程也分别主要从这五个二级学科中找到了依托。而今,面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遇事“问计于神”,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境外加紧利用宗教对高校进行渗透,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宗教存在模糊认识,个别大学生被拉拢信教,无论是为了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防止一些党员干部在封建迷信和宗教影响下失去自我,还是为了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抵御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都需要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融入到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主体班次的培训中去,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有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这与当年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形势完全一致,据此完全可以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增设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况且,如此增设二级学科已有先例。20084月,为进一步强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学科支撑,就曾在已有五个二级学科的基础上,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今天,为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学科支撑,再增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二级学科何尝不可?

如果设立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二级学科,是否会导致无神论研究彻底退出宗教学,进一步增大宗教学滑向宗教神学的现实危险?这种担心有必要但也不应过于敏感。正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但这并没有排斥哲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三个一级学科分别在其所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三个二级学科中,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来具体研究马克思主义。又如,对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历史学一级学科下的中国近代史可以研究,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中共党史可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同样可以研究。可见,在学科划分中,研究对象上的交叉重叠并不罕见。对于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进行研究。具体到无神论,在宗教学中,它是一种基本立场,确保对各种宗教起源、发展、经典、教派、教义、社会作用等的研究始终以理性主义为主导,而不是信仰主义的“在教言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它是一种逻辑前提和历史归宿,无论整体性研究还是分学科研究,最终都要告诉人们,不应把命运交给本不存在的神来支配,人类完全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为自己谋得真正现实的幸福。

二、学科建设的基础:完整学科体系的构建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立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二级学科,是当前形势下推进无神论学科建设的工作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教育部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而要取得这样的支持和认同,最根本的还是把今天作为“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的无神论建设好,全面提高其理论深度和学术蕴涵,以扎实的内功为学科的升级创造条件。这时,我们注意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社会学恢复重建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五脏六腑”说,参鉴它可以为无神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个努力方向、衡量标准。费孝通认为,要建立一门学科必须要有“五脏六腑”。“五脏”是指学科结构中应该包括五个部分:学会、研究所、学系、图书资料中心、书刊出版部;“六腑”是指在大学办社会学系至少要先准备好的六门基本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方法、社会心理学、城乡社会学、比较社会学、西方社会学理论介绍。有了这“五脏六腑”,社会学的戏台就搭起来了,就可以正式演戏了。(《费孝通文集》第8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287页。)

类似于社会学的六门基本课程,在无神论学科建设中,首先也应该根据学科内在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构建一个树状分支结构,把学科领域内的专门知识系统化、类型化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这既是目前深化学科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将来培养学科专业人才的需要。

由于无神论是对“神”的观念的否定和批判,随着“神”的观念在人类历史中的发展和变幻,无神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着自己。从自发的无神论到自觉的无神论,从古代的朴素无神论到近代以来的科学无神论,进而在人类文明和思考的积淀中,孕育出了其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超越了单纯的“无神”论证而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宗教批判而进入了社会批判,超越了思想领域而进入了社会实践领域。它不仅彻底地否定了鬼神、天堂、地狱以及其他任何超自然力量的实际存在,而且还积极地引导人们破除迷信、摆脱愚昧,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样,宣传教育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由此,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从理论走向了实践,从消解转为了构建。根据这样的内在逻辑,作为学科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至少应具备以下四条主要枝干:

1、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原理

这是学科体系中最基本的枝干,旨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本体论上回答“为什么无神”、从认识论上回答“为什么有人信神”、从方法论上回答“怎么对待本无的神和信神的人”。其实,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经典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在创立、发展、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都曾作出过科学的论述,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也曾提出过自己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当代中国宗教学设立50多年来基于无神论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也留下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所有这些,都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原理的阐发提供基本的思想导向、丰富的学术资源。在这方面,曾经出版过几个“读本”,但主要适用于特定时期的宣传教育,真正具有理论深度和学术蕴涵的专著、教材尚属空白,这就迫切地需要无神论学界的大老新锐协同创新,以立场鲜明、观点科学、资料翔实、深入浅出的学术新作来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科的社会声誉。

2、无神论史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科学无神论发展的高级形态,“它是在批判地总结和继承历史上的无神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我们不研究中外无神论的理论和历史,就不能深入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和科学无神论的内容”。(任继愈:《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而奋斗》,《哲学研究》1979年第4期。)所以,由中国无神论史、西方无神论史、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史聚合而成的无神论史,应该成为学科体系的重要枝干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学术界即有《中国无神论史》、《西方无神论史》正式出版,但“就现在看来,这两部无神论史无论在哲学理念还是在资料选取与分析上都已略显陈旧,有必要吸收新的哲学与史学观点加以修订或重新编写”。(杨俊峰:《加强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抵御校园文化传教》,《科学与无神论》2013年第3期。)与此同时,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史的研究也应作为完善学科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提到学科建设的日程上来。

3、有神论批判

无神论的研究对象是有神论,研究结论是“无神”。所以,研究无神论必然要求批判有神论,不批判有神论的无神论是不存在的。古今中外,有神论的观念形形色色,既有从传统到现代的鬼神迷信,也有系统化理论化的宗教神学,这就使得无神论研究中的有神论批判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鬼神迷信批判,二是宗教神学批判。鬼神迷信批判在上世纪末针对伪科学、“特异功能”、邪教的理论斗争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现在可以结合新形势下新出现的各种神秘主义和“新有神论”现象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提炼。宗教神学批判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和科学无神论研究的应有之义,但近些年来,在异彩纷呈的宗教学研究中,批判神学一直处于敏感地带。而今要构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体系,这块短板必须补上。但是,我们也应充分地认识到,宗教神学因其庞杂的体系、繁琐的论证、非理性的信仰,再加上信教群众复杂的宗教感情,要批判它绝非一件易事。完成这项工作,既需要深厚的理论积淀,也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这将成为学科体系构建中最为艰难的工作。

4、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不只是为了从理论上说明世界上“无神”,更重要的是要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这个事实,“把信仰从宗教的妖术中解放出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8页。)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构建中的学科体系就不能不包括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在这方面,经典作家有过很多论述,执政的共产党也提出过很多要求,但专业性的研究尚不多见。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可以借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专门研究其宣传教育的原理和方法。为此,首先需要澄清无神论宣传教育与宗教信仰自由的辩证统一关系,继而就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主体和对象、目标和内容、环境和条件、机制和方法、过程和规律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最后将这些成果付诸实践、接受检验,推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学科建设的要件:系列学科部门的培育

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并批量形成有深度、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是学科赢得学术界和社会广泛认同,进而确立独立学科地位的基础和关键。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有一个能为之努力的工作队伍。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后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一度出现“有神论有人讲,无神论无人讲”的状况,目前仍然坚守在或新近投入到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人还不是很多,开展学科建设首先遇到的困难便是人力不足。如何把有限的人力更有效地组织起来,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中来,这是推进学科建设必须解决的第一位的问题。为此,需要加快系列学科部门的培育,为已经或可能从事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人提供组织的依托、搭建成长的平台。这里,可以参鉴费孝通先生的“五脏”说,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审视学科发展的现状、规划学科发展的方向:

1、学会

学会是推动学科建设的群众性组织。就无神论学科而言,目前只有一家全国性的学会——中国无神论学会。“35年来,中国无神论学会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发展道路。到目前为止,虽然无神论有人讲了,但声音还非常微弱。”(李申:《中国无神论学会三十五年》,《科学与无神论》2014年第3期。)2013年,中国无神论学会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共有理事115人,与八年前上一届理事会相比,仅增加9人,而2014年中国宗教学会的理事已达到408人。这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国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还处于弱势的实际情况,也昭示着中国无神论学会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2014年“中国无神论学会南方研究中心”的成立,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表明在地方上还存在着一批有志于从事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人,只是现在还没有被组织起来。中国无神论学会可以进一步用好“国字号”这个金字招牌,把更多的怀有这方面志向的人吸纳进来,赋予他们理事、会员等学术荣誉称号,激发他们的责任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领他们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中作出更大的贡献。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考虑适时成立各地方的无神论学会和中国无神论学会的二级分会,如无神论史学会、无神论宣传教育学会。总之一个目的,为正在从事和可能从事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人建立一个互相支持、分享交流、共同成长的“学术之家”、“思想之家”。

2、研究机构

研究机构是从事学科研究的基本单位和组织形式。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就创设了“科学无神论研究组”,但后来改名为“宗教学原理研究室”。直至2009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实施方案(20092014)》,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组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室”并同时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这才使得实体性的无神论研究机构在中国再次出现。尽管目前其力量还非常有限,但已经开始承担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的艰巨任务,“必将影响全国有关领域的思想趋势和学术结构向良性转变,对先进文化的建设和民族素质的提高,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习五一:《继往开来,努力开创无神论事业新局面——中国无神论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科学与无神论》2013年第5期。)以此为鉴,已经在本学科领域立足的专家学者如果能够在自己所属单位挂牌成立或实体性或非实体性的无神论研究机构,进而推动全国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党校、行政学院都成立类似的研究机构,并主动地承担国家和地方的科研课题,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势必能够开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3、专业学系

专业学系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母体,事关学科发展的前承与后继。但对无神论学科来说,在目前的学科划分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尚无法独立进行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为此,在积极推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独立设置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二级学科的同时,可以先由目前在其他学科(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宗教学)中实际从事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专家学者在自己所属的学科,设置与无神论相关的研究方向并招收研究生,或者在其他研究方向下指导研究生进行与无神论有交叉的课题研究,由此“借船下海”,培养无神论专业人才,为最终获准设置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建立相关的学系、研究机构进行学术积累、人才储备。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招收科学无神论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系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在宗教学专业招收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都可以说是先行先试的范例,其他具备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完全可以适时跟进,以无神论人才的大量培养,逐渐改变无神论学科濒临绝学的局面。

4、图书资料

图书资料的大量出版,既是学科研究现有成果的体现,也是学科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目前,“在我国宗教学研究繁荣发展的表象下,有一种现象尤其值得注意和反思:外国图书中反映唯心论和有神论观点的著作被大量翻译出版,在社会上大行其道,而外国图书中反映唯物论和无神论观点的著作却少人问津,被翻译出版的少得可怜;不仅西方现当代的无神论著作很少翻译出版,就连马恩列时代及其以前的无神论著作的翻译出版也十分有限。”(加润国:《党对宗教工作的成绩、问题和对策——纪念中央19号文件印发30周年》,《科学与无神论》2013年第4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人力财力支持上的巨大差异。外国有神论著作的翻译出版和我国带有信仰主义倾向的宗教研究,很容易从海外一些基金会、教会获得资助和支持,而宣传无神论和以无神论为底色的宗教研究及其图书出版却很难获得这份支持,如果再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完全由市场主导,其结果必然是因经费紧张而带来的人才奇缺、成果难产。所以,党和政府必须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高度来重点支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在相关部门发布的课题指南、工作意见等导向性文件中,设置无神论的项目并给予立项资助,推出一批有理论深度、有学术价值、有社会影响的学术著作和普及读物,成就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5、专业期刊

专业期刊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可以为学科最新成果的发布和前沿问题的交流搭建一个基础平台。在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领域,目前只有中国无神论学会主办的《科学与无神论》一份专业期刊。该刊自1999年创办以来,刊发了一系列揭露“特异功能”、澄清鬼神迷信、批判鼓吹有神论的文章,已经成为无神论专业研究的旗舰刊物,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尽管近年来所谓的核心期刊、来源期刊倍受诟病,但仍然是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报职称、申请学位、评估学科点的重要指标。20142月《科学与无神论》得以进入CSSCI20142015)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这对刊物和学科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和促动。如果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入CSSCI来源期刊目录,必然能吸引更多的学者投入到无神论的研究中来,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带动学科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增加刊发文章的学术性、规范性,为刊物的升级创造条件。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中国无神论学会的人脉资源,鼓励其他刊物刊发无神论的文章甚至开设无神论的专栏,使无神论的研究能够更多地走出《科学与无神论》,在更广阔的学术空间展示其成果、扩大其影响。

总之,方向已经确定,道路已经指明,现在“主要是真的动手去做,不是光说话,光评头论足”。目前,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学科建设还处于草创阶段,无论学科体系的构建还是学科部门的培育,总体上的水平肯定是较低的。那又有什么呢?“有神论有人讲,无神论无人讲”的阴霾还没有完全散去,“睡了一大觉,怎么能一睁开眼就做出高水平的东西来呢?如果只说不做,不从低水平做起,过了多少年还是这个样子,那我们就不能辞其咎了。”(《费孝通文集》第8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288页。)

(作者: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网络编辑:彩虹

来源:《科学与无神论》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