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的位置 > 首页 > 经典导读
李瑞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话语体系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下简称《发展》)成功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通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先河。这本篇幅短小的册子一经发表就成为风靡欧洲的畅销书,在当时的刊发数量甚至超过《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成为对工人阶级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力武器。恩格斯在文本中建构的话语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的重要范式,其具有时代性、科学性、价值性的话语内容,系统化、直白化、通俗化的话语形式与多样化的话语媒介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深深植根于无产阶级心中,成功达到了吸引人、说服人和教育人的目的,这一历史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话语内容具有时代性、科学性、价值性
  话语内容是话语阐释的信息载体,其合适程度会影响理论传播的辐射效率、涵盖范围与实际效果。《发展》的话语内容具有时代性、科学性、价值性,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此为鉴,重视话语内容,做到言之有物。
  (一)时代性突出,关注社会发展现实与人民群众实际需要
  时代性是话语生生不息的前提条件,话语的价值和效力与其内容是否与时俱进密不可分。《发展》的刊发回应了时代的呼唤、满足了现实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恩格斯的写作动机是回击杜林主义并澄清其对工人运动的不良影响,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正如恩格斯所言:“这本小册子本来是一本大书的一部分,大约在1875年,柏林大学非公聘讲师欧•杜林博士突然大叫大嚷地宣布他改信社会主义……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我们必须应战,把斗争进行到底。”
  当时自称社会主义“改革家”的杜林猛烈抨击马克思主义,风靡一时的杜林主义吸引了包含爱·伯恩施坦在内的众多追随者,党的领袖奥·倍倍尔甚至在党的中央机关报《人民国家报》公开推荐杜林的著作,给当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带来严重危害。面对不利形势,反击杜林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新任务迫切需要提上日程。应法国社会党创始人保尔·拉法格的要求,恩格斯从《反杜林论》中抽取了引论的第一章和第三编《社会主义》的第一、二章,改编形成了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通俗小册子,以适应快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广泛教育工人群众的现实需要。
  另一方面,《发展》的文本内容紧扣时代主题与现实需要,密切结合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各国工人运动的实际,充满了时代气息。首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容深深扎根于19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恩格斯正是基于此界定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即“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其次,恩格斯在编写《发展》时便在考虑如何修改内容以使其适于对各国工人阶级的宣传教育,为此他着力在不同译本中实现内容的本土化论述,力求贴近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发展状况。在1882年德文版本中,鉴于德国工人经常阅读报纸,更熟悉外来语,他灵活地根据现实需要对外来语及其注释进行了增减。在1891年德文版本中,他增补了“关于在这期间已经变得很重要的新的生产形式‘托拉斯’”;鉴于英国人对条顿部落的农村公社了解较少,加上工人政党有团结农民的现实需要,恩格斯在1892年英文版中收录了《马尔克》。由此可见,《发展》的编写与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现象实现了紧密结合,话语内容直接服务于现实斗争的需要。
  《发展》话语内容的时代性启示我们: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扣时代主题,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现实与人民群众实际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时效性。当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呈现开放多元的特点,人民群众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媒体时代,其思想认知与情绪状态极易随着社会热点问题与突发事件而波动摇摆。如果不能立足社会现实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意识形态领域便极有可能被谣言歪理等错误思潮侵占。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方面,要紧跟社会发展动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内容。时代是思想之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要根据时代背景与社会条件塑造不同的话语语境,根据形势变化调整教育内容以使其体现时代精神,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践是理论之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注重彰显问题意识,以人民生活中急难愁盼的问题为内容抓手,使其切合实际,回应现实;另一方面,要紧随人民思想动态,及时快速地作出有效回应。信息时代,社会事件传播即时迅速,自媒体平台的兴起使信息呈现碎片化趋势,影响社会意识的有效凝聚。因此要提前做好分析预测,深入研究近期的社会热点问题,敏锐捕捉人民的思想动势并及时跟进解读,引导大众客观正确地看待这些事件,做到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主动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二)科学意蕴浓厚,唯物辩证的思维结合现实的理论基础
  科学性是话语恒久发展的不竭动力,话语的价值和效力与其内容是否科学严谨息息相关。《发展》科学表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内容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与浓厚的科学性意蕴,正如霜纳特·梅尔克耳所说,“这一短篇著作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它的理论内容的‘科学’性”。
  一方面,恩格斯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展开对社会主义的思考,即唯物辩证法。在他看来,思维方式决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和能力,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分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必然导致二者完全对立,看不到资本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及灭亡的必然性,因而启蒙学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无法正确认识与解决现存的社会问题,只能流于幻象。针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性”,马克思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时才使用”。由此可见,《发展》的文本主题在确立之初就具有明确的科学性指向。而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起最根本性作用的是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它能促使人们的认识更客观;同时,“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能精准地描绘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并将唯物史观应用于阶级斗争。此外,恩格斯还特别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只能产生在保留自觉辩证法传统的德国。辩证法从联系、运动、产生和消逝的维度考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揭露了阶级斗争的深层经济根源,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必然;
  另一方面,恩格斯强调社会主义“科学性”的关键是使其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即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唯物辩证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于此,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既表明了资本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又揭示了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趋势;剩余价值学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揭示,它既阐明了资本主义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也揭露了其剥削对抗的本质属性。这两大发现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实践,充满辩证法的精髓,具有客观性与公允性,无疑是科学的。自此以后,社会主义便不再是天才头脑中的偶然发现,而是基于现实基础之上如实反映阶级斗争的历史科学,正是克服了头脑中的纯粹概念和理论设想,并代之以现实生活的感性活动和真切认知,社会主义成为超越乌托邦幻想的科学理论。由此可见,《发展》合理论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话语内容具有严谨的论证逻辑与科学的理论基础。
  《发展》话语内容的科学性启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浓厚的科学意蕴,要充分运用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支撑力。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根基具有科学性,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历经实践检验、符合客观规律的真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挖掘理论的科学内涵,深入把握理论的逻辑遵循,用透彻的道理分析与真理的强大力量回应、说服与引导人民;同时要立足实践,坚持从实际出发,用现实生活例证历史的发展规律,注重用事实说话、用人民都能普遍感触到的物质事实加深其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科学性与真理性,增强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与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心。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讲授道理,旨在以理服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想政治教育是用真理和科学的力量改造人们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是认理服理的,教育者要运用合适的方法讲好以马克思主义为内核的道理,通过说真话、摆事实、明真理的科学方式把道理讲深讲透,循循善诱地用理性和逻辑的力量教育人、引导人、征服人,做到言之有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效果,使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理论并将其转换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
  (三)价值色彩鲜明,追求理想化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价值性是话语直击人心的关键因素,话语的意义和效力与其内容是否以人为本紧密关联。《发展》阐明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扬弃与超越,内容仍保留着前人对乌托邦的美好设想与对人的价值关照,具有鲜明的人本色彩。
  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包含着对理想社会的畅想与追求。现实社会的弊病丛生孕育了启蒙思想与空想社会主义,资产阶级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价值理念、空想社会主义者设想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并希冀立即解放全人类,都是为了消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摆脱现实生活的重重枷锁,而源于“已有的思想材料”而产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正是在继承了前人合理的价值追求并摒弃了禁欲主义等极端思想后形成的具有浓厚人道主义特质的理想学说。《发展》鞭挞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将科学社会主义置于“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站在社会与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异化表现,指明理想社会的实现绝非精神的物化过程,而是现实条件成熟的历史必然,使人明白美好社会并非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这不仅是“科学性”的题中应有之义,更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
  另一方面,《发展》彰显了对人的价值关怀,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科学社会主义使处在其中的人摒弃了偶然性而成为有个性的人,为通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找到了一把钥匙。恩格斯的研究一开始并始终体现着对人类幸福的不懈追求,他认为人的解放不应仅止步于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解放,人的真正解放应是在物质、精神与人的本质的自我实现等领域的全新发展与进步,正如文本指出:“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科学社会主义始终以“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关切,旨在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恩格斯看来,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表现为人摆脱动物性而成为真正的人,即人的体力和智力能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人能够自主支配生活条件、熟练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完全自觉地书写自己的历史。作为人类从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由王国的现实桥梁,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如何使人摆脱现实的层层枷锁、追求理想的生存状态,从而得到真正的解放。由此可见,《发展》蕴含的理想色彩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了道德原则与价值导向。
  《发展》话语内容的价值性启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铸魂育人的灵魂工程,既要以理服人,也要以德感人、以情动人,使教育内容蕴含价值性导向,彰显人文关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感染力。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方面,要运用以情动人和展望未来的讲授方法,适当描绘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以激发教育对象的接受意愿、更好地提升教育效果。具体而言,就是做到融情于理,与人民群众真心诚意地交流互动、化解心结;同时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运用各种形式向人民呈现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既讲清国家的发展现状,又讲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激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其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建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另一方面,要坚持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目标,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开展教育活动。具体而言,就是要联系人民、深入群众,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处在现实中的具体的人,教育者要及时了解其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关注并满足其实际需要,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同时要注重激发人的内在教育需求与自我完善的积极能动性,引导人们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二、话语形式实现系统化、直白化、通俗化
  话语形式是话语呈现的方法策略,其合适程度会影响理论传播的辐射效率、涵盖范围与实际效果。《发展》的话语形式实现了系统化、直白化、通俗化,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此为鉴,创新话语形式,做到言之有道。
  (一)系统完整、结构清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化表述
  《发展》首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马克思主义的体系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范式。《发展》改编自《反杜林论》,此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系统地阐述自己的理论内容。由于杜林从“哲学体系”“政治经济学的和社会主义的体系”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史”三部分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极大地迎合了德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兴趣。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恩格斯不得不将《反对林论》体系化,借与杜林论战的机会“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著成“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正如他所说:杜林主义“是以某种新哲学体系的最终实际成果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必须联系这个体系来研究这一理论,同时研究这一体系本身。”恩格斯在《发展》中采取了“一种比以往更连贯的形式”,逻辑清晰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化论述。
  作为“概述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经典,《发展》文本结构清晰,内容环环相扣,这样逻辑缜密的表达方式更利于被工人群众理解掌握。恩格斯摘录了《反杜林论》“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并在形式和内容上做了修改,四版前言、序言与导言构成文本“序曲”,分别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石与基本原理的三章构成文本“主体”,附录马尔克是文本“尾奏”。明晰缜密的结构编排与层层递进的思路脉络便于人们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与逻辑结构,增强了科学理论的说服力与吸引力。恩格斯在世时,《发展》的译本数量便已经超过《共产党宣言》与《资本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影响深远。在曼·克利姆看来,这本“不胫而走”的书成功将马克思主义“汇成一个具有统一思想的宏伟整体”,在当时提高了许多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由此可见,系统完整、结构清晰的话语形式有利于成功实现快速传播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广泛教育工人政党与工人群众的目的。
  系统化的话语表达形式事关话语合力。《发展》系统化的话语形式启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完整体系,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既要系统完整地阐发马克思主义理论,使教育对象形成宏观认知,又要结构清晰地呈现理论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使教育对象明细思路脉络。具体而言,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方面,要系统全面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展现理论的宏观框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体系庞大,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灌输给教育对象,因此要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支流与理论细节清晰地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体思路与主干思想,以便教育对象形成对问题的总体印象和感知,进而全面把握理论思路、大体理清思想主线,最终掌握理论精髓。另一方面,要思路清晰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要素、内在联系、结构条理,呈现理论的逻辑架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博大精深,但各个组成部分与要素间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因此要通过搭建理论体系的思维导图与框架视图简明扼要地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构成与逻辑关联,以便教育对象提纲挈领地把握理论要点、明晰思想逻辑,进而在宏观理论框架内逐个击破具体问题。通过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理论呈现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合力。
  (二)旗帜鲜明、一语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纲领性文献
  《发展》曾在法国工人政党的理论机关刊物《社会主义评论》上连载刊发,具有政治纲领的性质。法国工人政党在马赛代表大会成立后,领导力量存在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两派分化现象,当时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与思想建设,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因此马克思与恩格斯二人通过发表文章协助马克思主义派别的领导人制定党的纲领,《发展》就是其中之一。研读文本不难发现,文章通篇旗帜鲜明、一语中的,毫不闪烁其词,更无吞吐犹豫,呈现出毫不掩饰、直抒胸臆的文风,有效发挥了政治纲领对工人阶级的思想引导作用。
  首先,《发展》的题目开门见山地指出了论述主题,“空想”与“科学”的鲜明对比突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原题目《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缺少动态描述,相较之下,“发展”巧妙精辟地点明了社会主义思潮实现理论飞跃的历史过程,直接表明科学社会主义是在继承前人思想基础上的创新理论成果。其次,文本第一章开宗明义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即任何时代的思想都深深扎根于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直接亮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开篇便打开了读者的理论视野,提供了明晰的思路;再者,第二章末尾直截了当地论断了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的原因,即“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这一明确表述理直气壮地向工人阶级宣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最后,文本结尾直言不讳地指出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解放世界,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深入考察人类的解放事业从而对无产阶级进行理论教育。《发展》用语清晰鲜明、直击要害,极大地迎合了人民群众的特点与需要,因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直白化的话语表达形式关乎话语效力。《发展》直白化的话语形式启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构建的,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始终坚持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它的明确导向性与鲜明政治性要求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自觉提高政治站位,锻造过硬的政治素质,做到明确是非、立场坚定,敢于亮剑、掷地有声,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总目标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等根本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毫不含糊地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作斗争,坚定不移地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阵地的主导权与话语权。另一方面,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指导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任何时候都不能数典忘祖、改旗易帜,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严守阵地,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主要来源,理直气壮地捍卫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民,为祖国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人民群众“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方面提升话语效力。
  (三)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从学术性著作到宣传性手册
  《发展》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通俗化的历史先河,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重要范式。杜林主义能够在短期内吸引众多信徒、掌握话语权的原因,离不开其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他在《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着力“用比马克思的著作易懂得多的语言与形式来叙述社会主义”,因而能够使对其不甚了解的人快速知晓、全面熟悉自己的“社会主义”理论。而马克思的宏伟巨著如《资本论》虽然理论精深,但工人群众难以从中掌握“正好需要的片段”。其一是由于文字晦涩难懂、学术性过强,其二是由于当时的社会主义者投身于现实运动,没有时间精力专门学习理论。鉴于杜林主义传播迅速,恩格斯只能中断《自然辩证法》的写作,花费两年时间写成《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随后,为便于认知水平较低的工人群众接受和理解,恩格斯采纳了伯恩施坦的建议,将书名改为《反杜林论》,他在书的第二版序言中表示:“我力求写得通俗些,增补得连贯些。”这一表达方式使恩格斯取得了论战胜利,该书“主张的观点已经深入科学界和工人阶级的公众意识,而且是在世界上一切文明国家里。”由此可见,通俗化的语言利于增强理论的吸引力与说服力。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抽象难懂的学术话语体系转变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体系是恩格斯编写《发展》的重要意图。为了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广泛普及到工人群众的思想当中,恩格斯决心攻克“把这个东西写得通俗又不损害内容,也就是使它能够成为人人易懂的宣传性的小册子”的艰巨任务,他对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改动。首先,恩格斯删除一切不必要的外来语,保留必不可少的通用科学技术用语且未添加任何注释,在他看来,这类外来语最好用口头解释以免造成混乱;其次,恩格斯重新编排了《反杜林论》且删改了与杜林直接论战的部分,如用“乌托邦的幻想”代替“疯狂的念头”,并重新划分段落、增加着重号,以使文本更加流畅连贯、便于阅读理解;最后,他在修辞上作了一系列修改,综合采用比喻、排比、引用等手法阐述观点,如:将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彰显形象生动地隐喻为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这本宣传性手册用“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过程。它“促进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革命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这样一种认识。这部著作的传播使‘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成为社会民主党人共有的精神财富。”事实证明,通俗易懂的话语形式有效提升了对工人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话语效果。
  通俗化的话语表达形式反映话语活力。《发展》通俗化的话语形式启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应着力增强其话语体系的活力,正如列宁所言:“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形式的发展规律,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要守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之正。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能改旗易帜。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前提下,正确全面地灌输马克思主义,避免因片面追求通俗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背离。要深刻掌握科学理论的逻辑本质,牢牢占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主导权;另一方面,要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新。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技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说明。具体而言,首先,要强调受众理解。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熟悉其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理解能力及关注焦点,抛弃抽象难懂的学术话语,丰富话语表达形式,增强话语亲和力与可接受性,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运用平易亲民的事例与新鲜典型的材料打造简单质朴的教育用语,激发教育对象的思想共鸣,使之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增强理论的吸引力与亲和力;其次,要积极转变文风。善于运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生动具体、形象活泼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历史典故等话语素材向教育对象讲解复杂严肃的问题,做到富有新意、特色鲜明、深入浅出,力求把“阳春白雪”的高深理论转换为“下里巴人”的大众话语,把道理讲透讲实,使人民想听、爱听、能听,实现理论的通俗化与普及化,增强理论的解释力与说服力。
三、话语媒介的载体多样化
  话语媒介是话语传播的中介载体,其发展程度会影响理论传播的辐射效率、涵盖范围与实际效果。《发展》采用了合适的话语媒介,即多样化的传播载体,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此为鉴,优化话语媒介,做到言之有声。
  《发展》在早期传播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落后,主要依靠杂志、报纸等平面化和单一化的传播媒介,如法国的《社会主义评论》、德国的《社会民主党人报》《前进报》、俄国的《大学生》(秘密杂志)、中国的《新世界》等;后来逐渐采用专题卷、宣传册、口述等载体,尽管传播形式多样,但理论普及速度相对较慢、周期较长。直到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发展》的传播才逐渐快捷起来。
  如今,现代信息技术与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为理论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手段与平台,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威胁与挑战。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利用各类传播媒介,加大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有力抵制错误思潮的渗透侵蚀,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一方面,继续掘报纸、图书、杂志等印刷媒介的教育功能。印刷媒介具有深度传递大量信息的特点,要发挥其在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宣传性较强的内容及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等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广播、影视、网络等新型媒介的教育功能。新型媒介具有时效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要发挥其在宣传科学理论方面的突出优势。具体而言,首先,加强专业理论网站建设。通过“人民论坛网”“求是网”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网站及时准确地更新党的创新理论和重大方针政策,为人民群众了解思想理论、关注时政动态提供专业平台;其次,优化网络教育互动平台。开通理论教育、学习、交流等服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人民群众及时沟通和相互讨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灌输”与双向互动的结合;最后,拓展移动电子媒体产品。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短视频应用等形式提高理论的普及度与亲和力,将教育内容有效渗透到人民的日常生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面临重视话语内容、创新话语形式和优化话语媒介的重大任务。《发展》中建构的话语体系启示我们,要呈现具有时代性、科学性、价值性的话语内容,做到言之有物;要采用系统化、直白化、通俗化的话语形式,做到言之有道;要运用多样化的话语媒介,做到言之有声。通过丰富话语内容、创新话语形式和优化话语媒介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吸引力、影响力,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话语主导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效果,真正实现言之有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公众号授权发表
发布时间:2023-08-17 10: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