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专题研讨会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25-07-31
字体: 打印
分享:

    

  2025718-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优势学科承办、《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协办的“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苏州城市学院等中央和国家机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多位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参加了研讨会,深入探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交流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建设的主要成果、基本经验与发展趋势。 

 

  

  18日上午的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学科负责人罗文东研究员在致辞中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在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建设方面的学术传统、资源优势和主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社科院的大力支持下,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的发展获得了坚实的平台支撑和组织保障,并从2017年起先后成为中国社科院“登峰战略”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通过举办全国和国际性论坛、编辑出版期刊、编写相关皮书和丛书、加强智库建设等方式,为学界同仁相互交流、推进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搭建了重要的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于海青研究员主持了研讨会开幕式和第一阶段的专家发言。她指出,与会专家学者对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做出了深刻的解析和判断,对于深化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和理论、运动和实践、现实和未来的思考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第二——五阶段专家发言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副局级)余斌研究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主任苑秀丽研究员、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副主任陈爱茹研究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副主任刘海霞研究员主持。 

  与会专家学者的讨论聚焦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建设的成果与经验两个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全局性问题、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和国外共产党发展态势、中国道路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等议题进行阐发,展开讨论。与会学者充分肯定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建设的成效和特色,同时从厘清学科归属、加强学科话语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的长远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柴尚金研究员做了题为“国际共运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的主旨发言。他提出应从社会主义思想演进、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无产阶级政党执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质与量的发展等维度来观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全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一个在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科学社会主义底色、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地位,充分把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时代性、多样性和实践探索性。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世界政党研究所唐海军研究员做了题为“当前国际共运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几个问题”的主旨发言。他指出当前学界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研究应重点关注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再总结、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制关系的再思考等问题。当代中国应在洞悉世界局势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和发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精神禀赋,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积极的政治引领、方向引领和价值引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林建华研究员做了题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永恒主题”的主旨发言。他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贯穿于无产阶级政党建党、夺权、建设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深刻塑造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样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成和演进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不懈探索与开拓创新。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王中汝教授做了题为“科技革命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的主旨发言。他指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进程,始终与同时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运用紧密相连。在推进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必须充分重视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地位,将科技进步深度融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同时始终坚守科技进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思想内核,以此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在科技赋能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传利教授做了题为“世界社会主义即将复兴背景中的科社与共运研究”的主旨发言。他强调应立足世界社会主义即将走向复兴的历史大背景,积极主动地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对实践中涌现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做出回应,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规律,并阐明中国在其中的作用和责任。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宋朝龙教授做了题为“世界法西斯化的新趋势与社会主义的新使命”的主旨发言。他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落脚点,科学社会主义对组织性的强调是消解当代金融资本世界性霸权的必由之路。必须继续加强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个学术生态和学科建设体系中的地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坚实的话语和逻辑支撑。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执行主编王瑾研究员做了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历史地位与意义”的主旨发言。她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成果,从价值、路径、示范等维度为构建美好世界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汪亭友教授做了题为“对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运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的主旨发言。他强调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十分重要、大有可为,应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高度来认识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的发展,相关领域学者、刊物、高校和研究机构应加强合作,形成学术共同体。 


  哈尔滨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徐晓风教授做了题为“越南古巴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应对策略与启示的主旨发言。他指出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复杂化、隐蔽化的大背景下,越南、朝鲜、古巴等国家面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经济封锁的双重压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意识形态工作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华中师范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主任余维海教授做了题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主旨发言。他指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发展的重要生长点,为推进“两个结合”提供了背景参照和世界土壤,要运用世界社会主义的大历史观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加强对21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相应的教材体系建设。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赵婷教授做了题为“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的主旨发言。她介绍了山东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优化培养方案设计,提高学生自身竞争力,在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文献方面打牢基础等努力方向。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国富副教授做了题为“当代国外共产党的类型化发展态势及其影响的主旨发言。他介绍了当代国外共产党“整体分化、部分类聚”的发展现状,指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扩张性解读、对国际与本国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对时代变化中世界形势和本国国情新变化的回应等方面,这愈加凸显守正创新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的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王晓菊研究员做了题为“马列主义经典作家与俄罗斯历史研究的主旨发言。她指出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撰写了大量关于俄罗斯历史的不朽之作,留下了许多极富价值的思考。当代中国的俄罗斯历史学工作者应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俄罗斯历史的范式和方法,在科研与教学中更多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俄罗斯历史领域的名篇佳作。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胡海波教授做了题为“当前高校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出路的主旨发言。他呼吁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保持学科边界与独立性、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充实师资队伍、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等方面展开探索,积极整合学科资源、拓展学科阵地。 


  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教授做了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的主旨发言。他强调必须自觉运用大历史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世界社会主义总体进程和总格局的一部分来加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中蓬勃发展,通过自身的优势彰显,在世界面前展现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愿景,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李瑞琴研究员做了题为“近年来俄罗斯共产党的活动情况及特点的主旨发言。她介绍了近期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在名称调整、恢复斯大林名誉、驳斥西方对苏联历史的污名化等方面的新举措,强调苏东剧变留下了世界性、世纪性的惨痛教训,对俄罗斯的社会主义力量造成的重大伤害持续至今。中国共产党应深刻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妥善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淼教授做了题为“西方数字社会主义思潮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及中国方案的主旨发言。她指出西方左翼学者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批判在所有制、革命主体、变革道路等方面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沦为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工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数字化探索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科学社会主义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提供了范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邓超副研究员做了题为“全球史研究方法与‘美国社会主义例外论’研究的主旨发言。他介绍了全球史研究方法的核心内涵及其对“美国社会主义例外论”研究范式的革新,指出将学界前沿性研究方法和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中的经典理论问题相结合,有助于拓展研究视野,取得新的认识,促进学科在守正创新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学者余斌、潘金娥、苑秀丽、刘海霞、陈爱茹、周淼、王雪冬、潘西华、贺钦、单超等也围绕当前世界格局的新变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和国外共产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的学术增长点等议题做了交流发言,深化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建设等问题的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罗文东研究员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会议是一场高规格的专题研讨会,达到了交流思想观点、拓展沟通合作平台的目的,为进一步建设学科联席会议机制、发挥交流协作的系统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发展的新起点。他勉励与会专家学者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主动、发挥学科优势,努力克服当前学科发展中存在的影响弱、碎片化、分散性等问题,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通历史而重现实、联内外而谋全局、求自强而促合作的学科发展新境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冯梦麒供稿、王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