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首届“马克思主义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7-14
字体: 打印
分享:

  2025年7月5日,由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新型集体经济研究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四川农业大学联合举办的首届“马克思主义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省政治经济学会承办,西部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协办,会议主题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农业农村部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与会交流研讨。

   

  开幕式环节由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蒋远胜教授主持。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刘登才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工会主席安钰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罗文东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新型集体经济研究分会会长龚云研究员进行会议致辞。 

   

  刘登才首先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莅临的领导、专家学者致以诚挚欢迎与衷心感谢。他指出,当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是国家战略所系、人民福祉所需,也对理论研究和高校育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他强调,本次会议是学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契机。会议的召开,必将为推动理论创新、服务国家战略、促进产学研融合提供强大平台。希望学校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深化与各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携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融合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复兴贡献更多理论成果与智慧力量。 

   

  安钰峰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强国”的论述,凸显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他强调,从历史和战略高度看,深化农村改革是解决农业农村问题的根本,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面对当前国际形势,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严守耕地红线,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他对研讨会提出三点重要期待:一是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研究阐释;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三农”问题;三是构建中国特色“三农”研究学术体系。他呼吁与会学者要深入乡村振兴实践,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罗文东代表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的代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对此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是“三农”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而且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大现实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如何正确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是关系现代化成败的关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推动形成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本次研讨会主题聚焦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涵盖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他希望研讨会坚持正确方向和原则,贯彻相关思想与精神,立足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借鉴国际经验,深入研究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为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旗帜和灵魂的中国自主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体系、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龚云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一是要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意识。马克思主义 “三农” 理论是做好相关工作的根本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才能明确现代化道路方向、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必须重视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是农民致富的根基,是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要保障。三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直面 “三农” 问题,深入农村了解情况,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并加强农民教育。 

   

  主旨报告由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委员、经济学院院长、西部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曾维忠教授主持。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金文成研究员,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杨继瑞教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杨颖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原主任郑有贵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晖教授,四川省政治经济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纪志耿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兼社会学系、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严海蓉教授分别发言。 

   

  金文成重点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理论的五个原创性贡献。一是将粮食安全确立为“国之大者”和国家安全之首的工作定位;二是提出我国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的形势判断;三是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20字方针的战略部署;四是明确了我国粮食安全的七个重大举措,并构建了系统全面的粮食安全理论体系和政策体系;五是强调要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的方法论。 

   

  杨继瑞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出发,系统阐述了农业八字宪法”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他认为农业八字宪法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提出的,是毛泽东思想在农业领域的集中体现。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创新发展了农业八字宪法的精神,提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目标,并将其落实于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工程等农业现代化实践中。新时代对农业八字宪法的传承,不仅是对传统经验的延续,更是制度创新、科技引领与产业融合的集成发展,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杨颖系统阐释了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现实阻碍与突破重点。他认为,城乡融合发展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守正创新,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城乡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更是新发展理念在城乡关系领域的实践展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重要路径。当前城乡融合面临县域经济薄弱、要素配置不均、产业链断裂与公共服务失衡等现实制约。为此,他提出“四个突破重点”:一是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牵引,强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联动;二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三是以产业融合载体培育为重点,提升城乡产业体系的协同性与附加值;四是以居民现实需求为导向,构建高效、均衡、智能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郑有贵系统探讨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实现农村4亿人口不被边缘化、共同迈向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揭示了工农城乡发展的“两个规律”,即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这一客观规律和在我国拥有近十四亿人口的国情下,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一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70%,仍有数亿人口生活在农村,这些人不应被现代化落下,否则“城市繁荣、农村凋敝”的局面将违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因此,必须让农民平等参与并共享现代化成果,确保其主体地位。他提出,留守农民的坚守与困境是当前城乡融合的痛点,并主张多维路径并进,尤其强调新时代集体经济在乡村公共服务、养老保障、农业支持等方面的重要担当。此外,他还探讨了集体行动问题,指出中国传统乡村有互助合作的历史智慧,当下需通过制度创新确立集体经济市场主体地位,结合 “千万工程” 等实践,构建农村社区集体行动理论,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实现现代化。 

   

  张晖系统阐述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核心目标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她认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不仅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更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同步富裕。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手段,也需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协同推进,避免“城市繁荣、农村凋敝”的结构性失衡。在具体实践层面,她提出三大着力点:一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二是突出农民的主体性与内生发展动力,构建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三是加快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健全农村土地制度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农业全产业链增值,让农民真正共享现代化与发展红利。 

   

  纪志耿从文明探源、理论寻根、路向把握等多个维度,分析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建构。他认为,中国乡村不仅是生产空间,更是承载中华文明的生活共同体,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相比西方以城镇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应根植于农耕文明,实现“农事—农夫—乡村”的有机统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从大历史观、大政治观、大民生观出发,把握农业强国战略的根本方向,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坚定文化自信,实现农耕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永续发展。 

   

  严海蓉围绕“整体性生产力”展开,分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或“小牧”经济模式在资源碎片化、生态退化、分工协作缺失等方面暴露出的时代局限性。她认为,资本主导的农业又因其生物与经济的“简化”倾向,损害了生态、文化与社会功能,难以实现农业的多功能价值。以村庄为基础的集体经济可以有效整合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重构社区协作机制,形成“生态—生产—分配—治理”高度嵌合的整体性生产力,从而突破个体化农业的困境。 

   

  主旨发言环节由四川省政治经济学会秘书长、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少磊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新型集体经济研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彭海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院长杨鹏教授,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丰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朝龙教授,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思妤教授分别发言。 

   

  彭海红指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形态,其 “新” 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具有新时代特色,二是在“三权分置”制度基础上发展,三是以股权认定成员身份打破平均主义,四是主体范围突破村组界限更加灵活,五是运行机制突出经济属性激发内生动力。其有三大特征:一是基层党组织引领突出,二是产权明晰,三是实现形式多样。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创新要素供给机制。 

   

  杨鹏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在新时代百年变局背景下对党执政根基、国家发展全局和社会稳定大势的深刻回应,体现出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这一论述以人民为中心,突出问题导向,明确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强调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以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抓手,系统回应了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偏低等现实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进“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刻理解、系统把握并全面贯彻落实。 

   

  王丰指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破解“微治理”难题,而实现路径则是将党建工作深度嵌入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构建“一核多维共治”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乡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治理的核心力量,通过思想政治引领、群众组织引领、社会行为引领以及制度与技术引领四大维度,统筹协调纷繁复杂的小微事务,实现自治、法治与德治的有效融合。他认为,柔性治理理念有助于凝聚共识、激活多元主体活力,智慧党建和大数据则是提升治理精度和效率的重要支撑。通过政治引领、组织嵌入、技术赋能,乡村党建联盟能够有效激活微治理单元,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乡村治理格局。 

   

  宋朝龙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指导应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世界观与方法论。他强调,西方经济学基于经验实证主义,忽视阶级属性和整体历史观,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从自然—社会—人的辩证统一出发,重视人与自然的代谢过程、劳动的社会化及其历史性。在此基础上,农业不能简单被划分为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产业,而应纳入更全面的社会生产体系中加以分析。他认为,市场虽具有组织作用,但其地位应服从于有组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划和组织应发挥更高层次的统领作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至关重要,当前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问题在于尚未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具有指导力和整合力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解决农村问题,必须跳出农村本身,从理论体系、方法论、实践逻辑和价值导向等宏观层面进行重构与引领。 

   

  何思妤指出,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与乡村特色产业融合的关键在于实现数字化转型。她指出,传统乡村特色产业存在组织碎片化、空间依赖强、价值单一等问题,需通过数字技术打破瓶颈,实现跨地域整合、产业链延伸和品牌价值提升。为此,应构建以主体协同、要素优化和价值创新为核心的融合机制,强化平台化组织、智能化决策和机制创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激活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形成“下放-打通-强基”“下层-融通-固本”“激活-贯通-筑基”三位一体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本次研讨会设置了8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就与经验研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研究”“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体系创新研究”“集体主义教育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闭幕式环节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马研会副秘书长夏少光主持,各分论坛代表分别对所在分论坛作汇报发言,宋朝龙教授代表主办单位作总结发言。 

  (供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婷婷、彭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