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举行“中越两党理论新发展与推动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学术交流座谈会

发布时间:2025-07-01
字体: 打印
分享:

  2025年6月18日,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院长潘志孝率领代表团访问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双边就“中越两党理论新发展与推动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进行了专题交流。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辛向阳研究员出席座谈会并做了主题发言,纪委书记、副院长陈志刚主持了座谈会,参加交流发言的马研院专家有潘金娥研究员、侯为民研究员、张建刚研究员和刘燕副研究员;越方代表团成员有:越南社科翰林院亚太研究所所长阮春强、社会学与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朱文俊、越南与世界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范英俊、财政与科学管理局副局长范士安、亚太研究所研究员黄惠英、国际合作局项目官员韩月雪绒等。 

  进入新时代,在中越两党两国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中越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2023年12月宣布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以来,中越关系进入政治互信更高、安全合作更实、务实合作更深、民意基础更牢、多边协调配合更紧、分歧管控解决更好的新阶段。 

  本次越南社会科翰林院代表团来访,主要希望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理论问题、中国改革开放新进展新举措,同时在中越建交75周年之际,希望围绕深化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进行交流。 

  中方学者分别就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当前关税政策与经济形势、国有企业改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越关系五个议题进行了发言 

      

  辛向阳院长与潘志孝院长合影(王屹摄) 

  首先,辛向阳院长以“城市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密匙”为题进行了阐释。他指出,要想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关注中国城市化。他介绍了中国城市化的四个重要特征:一是人口规模巨大。在不到半个世纪,中国就有7.6亿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中来,在如此巨大规模的城市化当中,我们既没有产生社会动荡,也没有出现拉美的城市贫民窟现象,这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创造的一个奇迹。二是创造了城市治理的新方式如网格化管理、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实现大规模城市更新城市低效用地的再开发等等,超越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的城市治理方式创造人类城市治理的新文明。三是处理好了城乡关系,这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四是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座谈会现场(王屹摄) 

  侯为民研究员对中国的关税政策与经济形势进行了概要性介绍。他指出,中国关税政策的调整的目的,是立足自主开放、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国际合作,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以公平、自由、便利为贸易导向的关税政策将给世界带来巨大经济增长空间,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竞争优势。中国的关税政策体系,体现为无政治条件、长期稳定和促进经济共同发展导向等特征。他强调,中美目前存在着贸易争端,但不会对中国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产生根本性影响,并且中美贸易争端将是一个长期化的过程。中国不会屈服于美方的无理要求,就前景而言,贸易争端最终结局不是取决于两国间的关税谈判,而是取决于两国内部经济状况,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变动、市场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侯为民指出,目前,中国正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这些都将重塑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强化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地位,使中国对全球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张建刚研究员简要概括了中国国企改革的成效,以及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他指出,我国国企改革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四点:一是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企业活力不断增强,效率持续提高;二是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国有资本整体功能和配置效率显著提升,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持续深化;三是国资监管体制更加成熟定型,制度建设确实得到了加强,形成与我们党集中统一领导优势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的国有资产监管新模式;四是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即在增强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功能作用上取得明显成效,在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上取得明显成效,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上取得明显成效。关于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他强调,实施深化提升行动有“两类任务”:第一类任务是功能使命性任务,第二类任务是体制机制性任务。具体体现在七个方面:一是围绕增强产业引领力,更好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围绕提升科技创新力,有效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作用,加快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三是围绕提高安全支持力,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水平;四是围绕打造现代新型国企深化改革,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现代化水平;五是围绕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更好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六是紧紧扭住中心任务,聚焦提升增加值、功能价值、经济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品牌价值“五个价值”;七是加快国有资本的三个集中”:持续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刘燕副研究员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两山理念”作阐释。她指出,两山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识性概念,能够深刻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彰显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优势。关于“两山理念”的理论贡献,她提出个方面:一是“两山理念”体现一种新的发展观。“两山理念”的核心是转化要义就是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二是“两山理念”体现一种新的财富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念”不仅肯定了自然界是财富创造的前提和基础,而且突出阐释了自然界之于财富的多维意义。三是“两山理念 ”体现一种新的文明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念 ”,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时代化、具象化。贯彻“两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然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繁荣。 

  潘金娥研究员以“以中越两党领导人思想共识为引领共筑中越命运共同体新篇章”为题,阐释习近平外交思想尤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来源并提出深化中越命运共同体的四点建议。她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结合了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国情,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在于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所蕴含的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为处理复杂国际关系提供了崭新视角,更为中越两国推动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契合我们两党两国追求本世纪中叶实现民族振兴、国家繁荣发展的共同目标。她强调,回望过往,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已打下坚实基础,展现出蓬勃生机:在政治上,高层引领,战略互信持续深化;经济上,实现发展共融,经济纽带日益紧密;人文方面,两国文化和人文交流枝繁叶茂国防和安全方面,两国建立了多渠道的沟通交流机制。潘金娥指出,中越两国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也需守望相助。两国的合作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务实合作项目的精细化、可持续性需提升;个别领域存在分歧需以智慧管控;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亦带来共同考验。此外,潘金娥研究员在会上特别提议,中越两国社科院设立“中越思想文化交流中心”,为两国学术和文化交流提供平台。 

 

  全体合影(王屹摄) 

  越南学者就当前越南改革新动态的4个议题进行发言,分别是越南的行政体制改革、越南的科技和创新转型发展、越南私人经济新政策、加强中越合作与学术交流等。 

  潘志孝院长在发言中对越南目前的体制改革和机构精简情况做出了总体介绍。他指出,自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主政以来,提出越南即将开启民族崛起新纪元的理念,使之成为越南举国上下的共同愿望。在苏林总书记的领导下,越南开启了一次“革命性”革新。之所以成为“革命”,是因为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而且态度坚决、速度迅猛、影响巨大,尤其是在体制改革和机构精简上,涉及核心利益重新分配问题。到目前为止,越南党政机关调整基本完成,党的机构减少两个部门,政府机构减少三个部门,国会减少三个委员会,团中央和妇联合并至祖国阵线,省级行政单位从63个精简合并为34个,取消了县级机制,地方只有省级和乡级两级行政机制,并且将一万多个乡镇压缩到3000个左右。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越南与世界经济研究所执行副所长范英俊在发言中对实现越南私人企业改革新动态进行了介绍。他指出,越共中央68号决议强调,私人经济是越南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旨在大力推动私人经济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越南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占比达到55%-60%。越南提出八大任务:一是转变对私营经济的认知,肯定私营经济作为越南经济发展的首要力量;二是进行强有力的体制改革,破除对私营经济不平等待遇;三是确保私营企业在信贷融资、土地供给、人才引进及数字基础设施等领域享有公平的资源获取权;四是激励私营企业参与核心科技创新、数字化与绿色经济发展转型;五是促进私营企业、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作,打造更优的产业集群与高附加值供应链体系;六是对具备规模优势、发展潜力及高水平管理能力的私营企业,实施优待政策;七是对小微企业提供如技能培训、法律咨询、数字化转型及金融服务等支持;八是提出要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性、有道德、有本领、有民族精神、有高水平管理能力、符合国际标准的越南企业队伍。他最后建议,希望中国的私人企业和越南的私人企业能够进行更深度的合作,这将对两国私人企业来说都将是有益处的。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财务与科学管理部副主任范士安在发言中对越南的科学、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发展进行阐述。他指出,目前越南党和国家提出了很多为科技和创新发展的突破性政策:一是为人工智能或半导体相关专业的学生免除学费或提供奖学金;二是鼓励在国外工作的越南科学家回国贡献;三是鼓励国外有高水平的技术公司到越南投资。此外,范士安还就中越两国在此领域的合作提出点建议:一是建议中国为人工智能、半导体、自动化相关专业的越南学生提供奖学金,鼓励越南学生到中国进行学习;二是建议两国通过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的联动或者完成一些共同的研究项目,推动中越两国间的技术协作和技术转移;三是建议中越两国共同举办相关领域的国际论坛和研讨会,就两国的科学、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发展提出新想法、实施新举措。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亚太研究所所长阮春强就加强越中合作与学术交流提出点建议:一是要探讨如何把两国最高领导人所达成的共识落实好;二是希望双方专家就两国如何推动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三是希望两国各部门各地方,特别是企业要进一步合作,进行深加工,开发新市场,一同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四是两国相互配合,共同解决在两国关系中所面临的困难,扩大非传统安全方面的合作,比如应对气候变化等;五是加强两国智库的对话与合作,为两国学者的学术交流创造有利条件,通过探讨和解决两国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困难,来推动中越关系。 

 

   会场(王屹摄) 

  最后,双方互换礼物并进行了合影。辛向阳院长向越方赠送了他的专著《中国式现代化》越南语版,潘志孝院长对马研院高效组织了精彩的座谈会表示真诚感谢。此次交流时间短效率高双方学者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理论交流,为推动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推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贡献我们学界的智慧和力量。 

 

  辛向阳院长向越方赠送礼品(王屹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姝敏、潘金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