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青年学术工作坊第一期暨《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研读会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5-02-06
字体: 打印
分享:

   

  2024129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出版发行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由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科研处、青年工作组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青年学术工作坊第一期成功举行当代中国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副局级)欧阳雪梅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部副主任杨静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研究室主任刘须宽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科研处处长池重阳等专家青年学者10余人参会。与会人员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个主题进行了主旨报告和交流研讨。本次会议由杨静研究员、雷晓欢副研究员主持。 

  

图为特邀专家作主旨报告 

  在专家主旨报告环节,欧阳雪梅研究员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为题,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脉络,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回答了中国与世界文化发展的时代命题,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篇章,强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刘须宽研究员以《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本质、挑战与应对》为题,从本质内涵、风险冲击、建构路径三个方面对党的文化领导权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当前党的文化领导权面临着装懂假信不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虚无主义、文化骑墙派等多种风险与挑战,强调要捍卫和强化党的文化领导权就必须以党的创新理论厚植党的文化领导权,铸牢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根基与文化主体性,夯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培育更多实干家兼宣传家。 

  在青年学者交流环节,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彬彬以《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阐释逻辑和建构路径》为题,强调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文明互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要坚持历史观念、树立战略意识、秉承辩证思维,深刻剖析和揭示文明发展逻辑,善于突破文明诠释禁锢。当代所副研究员章舜粤以《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为题,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是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目标,是新时代以来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精神标识、符号象征、物质文明标识、非物质文明标识等多层面去认识中华文明标识。《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孙巾雅以《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时空之维》为题,指出中西古今之争内在蕴含着时空两个方面的逻辑中西古今之争”,从时间维度看是文化创新发展存在着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从空间维度看存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矛盾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就是要对当代中国各种异质性文化进行整合和提升,破解当代中国文化形态的时空矛盾。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科研处干部刘海华以《以有组织科研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为题,从深层原因、战略意义和实践路径三个方面阐释了有组织科研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方式,要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机制,提供更多的学科交叉平台和发展机会,建立更加合理的培养体系、考核体系、监督体系,处理好集体与个人、国家社会需求与个人科研兴趣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毕国帅以《两个结合彰显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基本逻辑》为题,指出两个结合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和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造的规律性特征和普遍性要求,规定并承载着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基本逻辑。《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编辑张婷以《对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认识》为题,指出破解中西古今之争的核心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要求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做到尊古”“守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正确立场,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激活其生命力。 

  与会专家对青年学者的发言进行点评并给予了肯定。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入学习和交流是对培养青年学者成长方式的新的尝试 

  (供稿供图孙巾雅、刘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