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10月14日,第五届”中国道路欧洲论坛”(意大利会场)在博洛尼亚举行

发布时间:2018-10-17
字体: 打印
分享:

1014日,“2018中国道路欧洲论坛(意大利会场)”在博洛尼亚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意大利“二十一世纪马克思”协会共同主办,山东社会科学院、艾米莉亚罗马尼亚大区葛兰西基金会协办。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新时代的中国方案与欧洲发展”。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邓纯东、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新闻处主任杨晗、《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编安德烈卡托内、博洛尼亚大学教授卡尔洛加利致辞。意大利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毛洛阿尔伯莱西及意共中央政治委员会、经济与社会委员与国际部负责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中央机构负责人,意大利议会议员、前议员等相关人士出席了论坛,并与中国学者一起合影留念。

2018中国道路欧洲论坛意大利会场开幕式

邓纯东表示,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中意学者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共同探讨,让意大利各界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此同时共同交流中国共产党和意大利共产党两党自身建设经验,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邓纯东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部主任刘志明主持开幕式

杨晗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为人类探索更佳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应对世界经济格局调整演变提供了中国智慧,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中国理念。未来中意两国将把握中国发展及“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巩固各层往来、深化互利合作、丰富人文交流,推动双边关系和两国人民友谊取得长久发展。

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新闻处主任杨晗致辞

安德烈卡托内强调,中国能够从自身具体条件出发,选择符合实际的发展道路并取得成功,值得意大利学习借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正因为如此才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是中意两国未来共同探索的目标,中国道路欧洲论坛的举办将促使两国专家学者集思广益,积极建言献策,为成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编、意大利二十一世纪马克思协会代表安德烈卡托内致辞

博洛尼亚大学教授卡尔洛加利致辞

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许颖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杨静主持第一单元会议

内蒙古财经大学副书记袁广德发言

 

意大利记者、中国问题专家弗朗切斯科马林乔发言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利生发言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石海兵发言

山东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郭春主持第二单元会议

意大利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毛洛阿尔伯莱西发言

意大利历史学家、出版家、“新丝绸之路”系列文章和著作作者迭戈安吉洛贝尔托其发言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麻智辉发言

意大利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弗拉狄米罗贾凯发言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副院长陈晓晖发言

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包银山主持第三单元会议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艳发言

博洛尼亚大学亚洲历史与制度专业副教授安东尼奥菲奥里发言

江苏师范大学中华家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延斌发言

乌尔比诺西安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历史唯物主义》主编斯德法诺阿扎拉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陈爱茹发言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袁方主持第四单元会议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中源发言

米兰理工大学符号学副教授弗朗切斯科伽罗法罗发言

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牛秋业发言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黎庶乐发言

邓纯东在会议结束时表示,当今世界资迅十分发达,我们来到欧洲,直接面对欧洲各界人士及社会介绍中国真实情况,阐释中国制度、理论与道路,共同交流对国际事务的看法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时至今日,一些西方媒体对这些情况仍然存在着不准确、带偏见的报道,并没有给西方社会提供准确信息,甚至误导大众,这不利于人民之间的了解、理解与交流合作。我们要办好论坛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向欧洲社会准确地介绍和说明中国及中国为促进中欧友好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一系列有益于欧洲发展进步的倡仪。

论坛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广州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发言,就中共十九大精神与中国政治发展走势、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欧经贸合作、中欧文化交流新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欧洲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中意两国的专家学者一百多人出席了本届论坛。

参会人员合影

“中国道路欧洲论坛”创办于2014年,今年是第五届。论坛旨在加强中欧学术交流,增加欧洲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促进双方友好合作。

(杨静供稿,陈爱茹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