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国外马克思主义

李乾坤:“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理论影响

发布时间:2016-03-17
字体: 打印
分享:

 

   近年来,在德国批判理论领域里,“新马克思阅读”(DieNeueMarx-Lektüre)频频跃入人们视野。这一思想运动脱胎于法兰克福学派,其基本理论探索是立足 《资本论》及其手稿,重建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从而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奠定政治经济学基础。

作为时代缩影的“新马克思阅读”

  德国 “新马克思阅读”运动始自20世纪60年代,奠基者巴克豪斯和莱希尔特,都曾在当时阿多诺的社会学研究研讨课上学习。巴克豪斯在阿多诺名下获得硕士学位,莱希尔特则在伊林·费切尔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这一以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为核心的研究活动,绵延数十年至今,虽有低潮,但从未间断,不仅有一批学者受他们影响而成长,而且影响了德国其他思想流派,其影响甚至跨出了德国。

  长期以来,对于阿多诺之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关注,更多集中在以哈贝马斯、霍奈特等人为代表的“新批判理论”之上。这一脉络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政治、伦理规范理论上的欠缺,具有深远的学理和思想史意义。他们的理论研究更因与英美政治哲学的互动,更多被英美学界所接受,并名声大噪。加之哈贝马斯、霍奈特执掌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至今,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传人似乎名正言顺。因此,英国思想家佩里·安德森在 《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中,将德国批判理论乃至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总结为摆脱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和阶级理论,走向了哲学、文化理论和政治伦理等领域。这一论断也是国内学界的普遍认识。

  那么,如何理解“新马克思阅读”所代表的批判理论进路?结合社会史、文本史背景可以发现,“新马克思阅读”运动其实正是德国20世纪6070年代马克思研究状况的一个缩影。首先,“新马克思阅读”运动所面对的,正是西欧国家走出二战阴影,福利国家制度普遍建立,消费社会席卷而来的新时代。这一时代里,经济的客观规律从没有这么明显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其次,以1968年“五月风暴”为代表的一系列学生政治运动,同样在德国激烈上演。然而,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学生运动最终归于失败。对政治运动的反思,直接导向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国家和法的本质的重新思考。此外,马克思《资本论》德文第一版和《大纲》等关键文本在这一时期的再发现,成为思想领域回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直接诱因。

同时,这一时期发生了一系列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比如,苏联早期思想家鲁宾和帕舒卡尼斯的重要文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再度问世,极大丰富了德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而几乎同时发生的法国阿尔都塞学派阅读《资本论》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德国的《资本论》研究构成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马克思阅读”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社会批判理论的政治经济学基础

 据巴克豪斯亲述,他有两个最重要的发现:一是《资本论》德文第一版文本构成了重建价值形式理论的关键;二是马克思的 “二重化”(Verdopplung)概念,构成了巴克豪斯和莱希尔特等人重建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的基础,从而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发掘出社会批判理论,为社会批判理论奠定政治经济学基础。

巴克豪斯将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的二重化概念进行了哲学诠释。在对马克思关于“一个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取得自己的表现形式”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巴克豪斯探讨了价值的实体与形式的二重关系,将价值形式的确定锚定在“事物的社会关系”之上,从而进一步确定了在价值形式之上表现出的人的主体活动维度和社会的客观性维度:社会不仅是主体,而且是客体。在这一意义上,巴克豪斯充实了阿多诺在 《辩证法导论》(1958年)中对辩证法的定义:辩证法“首先是一种思想方法,更是一种事物的特定结构”。在此基础上,巴克豪斯实现了社会批判理论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两个领域的统一,从而将阿多诺与马克思连接起来。

“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当代影响

 “新马克思阅读”运动自开端起如涓涓细流,现在来看却日益有江河之势。巴克豪斯自1974年主编了12辑《社会:马克思理论研究》,办刊宗旨就是立足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发掘其中的哲学与社会理论。这份刊物在德国20世纪70年代阅读《资本论》运动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正是在巴克豪斯和莱希尔特的价值形式理论研究下,以沃尔夫冈·穆勒、艾尔玛·阿尔特法特、约阿希姆·希尔施为代表的“国家推论”,几乎可以视作“新马克思阅读”在国家理论上的新发展。阿尔特法特主编的《阶级斗争问题》杂志自1972年创刊,至今仍是德国“新马克思阅读”左派理论的重要刊物。此外,在“新马克思阅读”的直接影响下,以罗伯特·库尔茨、恩斯特·洛霍夫、约阿希姆·布鲁恩为代表的“价值批判”,在阶级理论问题上作出了独具特色的探讨。

 “新马克思阅读”的理论也被英美学界一些学者所接受。以克里斯多夫·亚瑟为代表的“新辩证法”学派受到了德国20世纪70年代阅读运动很多启发;而英国“开放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维尔纳·博内菲尔德与巴克豪斯、莱希尔特交往密切,在他2014年出版的《社会批判理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贯彻了“新马克思阅读”的基本观点。

 回到今天,新千年以来“新马克思阅读”纲领的复归,大体说来有两点原因。一方面,是针对当前西方马克思思想研究中的解释学泛滥所带来的忠实于马克思文本研究的缺失;另一方面,则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戳破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泡影,经济规律研究的重要性再度摆上学者案头。与全世界范围内对《资本论》的重新关注一样,“新马克思阅读”这一专门立足于研究《资本论》的思想史资源,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价值。也许,巴克豪斯1965年在法兰克福大学图书室里对《资本论》第一版的发现,犹如蝴蝶效应里一片翅膀的轻轻拍动,已经显现为今天一场思想风暴的征兆。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网络编辑:张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1-284